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配B站西洋通史:教会的精神统治、经济控制和 “异端”思潮的兴起

2020-07-25 14:29 作者:张念君  | 我要投稿

教会的精神统治、经济控制和

“异端”思潮的兴起

·神学控制与宗教生活

·经济剥削

·异端思潮

·威克里夫(1328—1384)

 

·神学控制与宗教生活

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几乎都是天主教徒(犹太人除外)。这些人从生到死都受着神学的严密控制。中世纪教会的官方哲学主要是由罗马教会后期的一位神学家(生活于公元5世纪),北非地方的一个主教圣·奥古斯丁奠定的。注意奠定中世纪神学基础的有一大批神学家,但圣·奥古斯丁贡献比较突出。

圣·奥古斯丁在神学方面有一部著名的作品《上帝之城》,其中说到:人人都带有原罪(原罪说),这是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所导致的。因此由人所组成的世俗社会、世俗国家也就是罪恶之城。“上帝之城”是上帝的天国,是纯洁无暇、完美无缺的。上帝之城由得到上帝拯救的灵魂所组成。所以人类历史就是逐渐的从“罪恶之城”走向“上帝之城”的历史。是人类一步步洗刷罪恶。得到上帝拯救的历史。

他认为教会是神圣的,教会的神圣职责就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引导人们怎么样一步步走向“上帝之城”。所以人们应该听从上帝的教导,感受上帝的召唤。上述为中世纪教会官方哲学最核心的内容

中世纪西欧的宗教生活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教会所确定的“七项圣礼”(圣礼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一时一刻就确定的)。大约在13世纪初确定了七项圣礼的内容:[明强1] 

洗礼:婴儿接受的入教仪式;

坚振:到成年后某一时段在举行一次坚定信仰的礼仪;

忏悔礼:由教徒向神父秘密的告知对上帝犯下的一些罪;

圣餐礼:《新约》中最后的晚餐的故事。耶稣把面饼和葡萄酒分给众徒,讲这就是我的身体和血液,贡献出来。到了中世纪就出现了“变体说”,这些面饼和酒就转变为基督的身体和血液,为了使众人得到拯救;

终傅礼:教徒临终或病危时由神职人员主持的仪式;

神品礼:神职人员就职仪式;

婚配礼:信徒的婚礼要在教堂中由神职人员主持。

中世纪西欧信徒的宗教生活不仅仅局限于“七礼”(宗教生活最集中的体现),此外还有圣物崇拜、朝觐圣城等。

“圣礼”确定之后,一方面使得宗教生活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也就使宗教生活过于繁琐。到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开始的时候,宗教改革家认为这些圣礼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不必要的。对于一个人是否虔诚的信仰上帝是无关紧要的,应当废除。

从基督教会的官方哲学到“七项圣礼”所集中体现的宗教生活,反应的都是基督教对人的严密控制,即基督教会的精神统治。

·经济剥削

教会广占地产。据统计中世纪西欧各国约三有分之一的土地供教会支配,掌握在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长手中。教会贵族也组织庄园来经营这些土地,剥削农奴,收取地租。这都是教会经济剥削的表现。

中世纪的教会还规定俗人应该缴纳“什一税”。即把收获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如果是粮食称作“大什一税”;水果蔬菜称“小什一税”;畜牧产品称“血什一税”。此外教会还有一些敛财的手段,如兜售赎罪卷。

结论:中世纪的教会绝非一个纯粹的宗教机构。除了宗教职能之外,他还有政治、经济方面的职能。

英国法律史的权威学者梅特兰:中世纪的教会就是一个国家。

 

·异端思潮    ·威克里夫(1328—1384)

如果按照严格的宗教标准来看,中世纪的教会一开始便不是纯洁的。正因如此,中世纪以来西欧各个阶层要求改革的呼声从未停止[明强2] 。

“异端”是教会的说法,是指思想上、行动上与教会所宣传的官方哲学不相容的人或派别。(异端:同一宗教内的不同派别)

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西欧异端思潮大体上分为两个趋势:

第一代表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如法国的阿尔比派(教皇英诺森三世曾经派人镇压)。他是以法国的阿尔比城为据点,故名。再如活跃于意大利北部的“使徒兄弟派”。以约翰·保尔为首的英国“农民平民派”。宣传语:当亚当耕田、夏娃织布的那个时候,谁是贵族。上述派别的主张是一致的比如要求财产公有,使徒平等,要求恢复原始、朴素的基督教精神。

第二种趋势是以某些神学家为代表的,反应一种民族意识、民族感情的思潮。代表人物:(英)威克里夫[明强3] ;(捷克)胡司(85-90)。

威克里夫曾任牛津大学神学教授。他的思想与16世纪宗教改革的思想一脉相承,有着内在的联系。他还担任国王的世俗神甫(给国王讲《圣经》)。其神学代表作为《三人对话录》

他的基本主张:王权至上,认为要建立一个应该属于英王的而不是属于罗马教皇的英国民族教会。还主张教皇不能掌握世俗权力,教会必须节俭。广占地产收取地租与教会的职责不相符。国王应当没收教会财产。

他在神学方面的核心思想是:上帝和信徒之间不需要任何中间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信条和权威。威克里夫的这些思想,在16世纪时被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等直接继承。威克里夫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

补充:当时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喜欢并支持威克里夫的观点,因为他凸显王权。但威克里夫却被教会,尤其是高级神职人员厌恶和坚决反对。威克里夫的处境十分艰难。查理二世一开始还保护他,后迫于教会压力让其回乡闭门思过(变相保护)。好在其生前没有遭到过于严厉的迫害,死后30年被掘坟扬尸。被罗马教会定位“异端之首”。


 [明强1]    教皇英诺森三世在1215年召开的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上确定了七项圣礼。同时规定教徒每年向神父做忏悔一次,做祷告一次。


 [明强2]呼声能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一场社会运动,这取决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条件。


 [明强3]约翰·威克里夫(1328-1384)英国经院神学家,翻译家,英国散文之父。



配B站西洋通史:教会的精神统治、经济控制和 “异端”思潮的兴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