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推敲”的故事说起

2023-06-11 19:59 作者:小泽James  | 我要投稿

“推敲”的故事来源于唐朝诗人贾岛的一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有一次贾岛要拜访一位朋友,路上就一直思索自己新写的诗句,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总是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他骑的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韩愈的车骑。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也加入了思索,良久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仔细斟酌。 贾岛还有另外一首也非常著名的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可见他对待创作严谨到了何种程度,所以也被后人称为“苦吟诗人”。有“苦吟”之称的还有孟郊等。另晚唐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叫卢延让,专门以《苦吟》为题做了一首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精神真是让人慨叹不已啊!所以他们的诗作能传承一千多年,至今仍被人熟知,大家应该一点都不惊讶吧! 反观现在很多网络小说,动不动就几百万字,多的有一千多万字,查看一下写作时间,大多数是一年之内就写完了。这个速度不服都不行。但真正有价值的有多少?读者们自行评定。另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不包括网络小说)的数量就超过了自先秦到清朝所有图书典籍的数量。这里固然有古代科技水平低、印刷难度高、知识分子数量少、传播范围窄、古本失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存世的古籍较少。现在科技是发达了,教育发展了,出版速度快了,读者数量多了。但是一个人一年能读多少本书呢?现在处于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技术迭代速度很快,让人眼花缭乱的。一般人的理解能力是跟不上的,即使你看了专业的书籍,恐怕也是很难理解的。这个时候其实是需要专业人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析新事物,惠及大众。作为专业人士在讲课或者出书的时候能够秉承古人的精神,字斟句酌。不要有歧义或者片面的观点来误导读者和观众。也不要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宣传自己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作为读者和学习者,我们也要有辨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书对你都是有价值的。我们自己写作的时候也是要多调查,多研究,言之有物,有论据支撑。做到利己利人。

从“推敲”的故事说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