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慎入】宝钗的“停机德”,会怎样设计?
各位,久等了,从这一期开始,我们来聊黛玉宝钗
坦率地讲,聊她们俩,其实是一件蛮……恐怖的事
我此前多次说过,很多朋友在思考《红楼梦》时,都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仅仅从主观感受出发,先入为主地去定义某些人物和剧情的设计动机,另一个就是没有宏观的创作者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不对人物、情节和设计做相互对比
因为这两个问题的存在,很多人的理解都陷入了以偏概全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情况
特别是在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这四位主要女性角色的理解上,在两个问题尤其明显
这些主观印象形成的原因我就不废话了,大家自己心里都清楚
这一期,我先用一个问题作为开胃菜,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我凭什么说别人的认知是“一叶障目”
这个问题就是:
80回后宝钗“停机德”的内容具体会怎么写?
会是只与宝钗宝玉两个人有关么?
这听起来好像是废话,是吧
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停机德”是对标“乐羊子妻断织劝学”设计的
另一方面,宝钗的【终身误】当中写的很清楚,她的悲剧就是因为贾宝玉“只念木石前盟”“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从判词和歌词中是不可能再解读出除了宝黛钗之外的其他人物的
这些判断都没有错,事实上,正因如此,我才会在这一期中先拿它作为案例
我想要强调的是:在《红楼梦》中,第5回的判词和歌词铺垫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少的,它的作用仅仅只是点明人物所要表达的悲剧主题而已
以我们明确知道的晴雯的结局为例,她的判词当中就并没有任何线索提到,她被驱逐出大观园的剧情会与司棋芳官藕官蕊官放到一起,互为镜像,对照着来写,也没有线索提及,悼念她的《芙蓉女儿诔》会与暗示元春的《姽婳词》放在一个章回里对照着来写
同样的,迎春与香菱的判词和歌词中也找不到任何线索提及这二人的悲剧会在79.80回被一起写
但是经过前面几期的梳理,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曹公是花了大心思,用了非常精妙的叙述逻辑和写作设计才把这些内容编织到一起的
而这一切精妙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去表达家亡血泪的总主题
再说回宝钗,她与贾宝玉之间“停机德”的情节,事实上只是全书对贾宝玉进行劝学的一系列情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而对贾宝玉进行劝学的一系列情节,则又只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这个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不学无术再加上沉溺淫乐,才是纨绔子弟亡家败业这个主题的全部,但纨绔子弟的亡家败业还需要再加上下人群体的破坏秩序和争夺利益,才是家亡血史这个血泪教训的全部
所以,就像沉溺淫乐的主题中,有人负责灵堂撩妹,走肾滥淫,有人负责中央空调,走心“意淫”一样,“停机德”的情节在具体的设计上一定还会采用镜像对照的手法,共同展现不学无术这个大主题
那么,被拿来作为镜像对照的人物会是谁呢?
我相信,只要大家意识到“停机德”的情节不会单独只写贾宝玉,就会很容易想到答案:薛蟠
但其实除了他之外,具体描写时一定还会牵涉到另一个人,这人究竟是谁,容我卖个关子
咱们还是先从宏观层面的写作规划开始,看看“劝学贾宝玉”的情节都是怎么写的,并据此去推测80回后的“停机德”可能会怎么写,顺便论证一下为什么镜像人物会是薛蟠
第一个应该落眼的章回,必然就应该是第一次大篇幅描写纨绔子弟具体是如何不学无术这一败家主题的第9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开篇这几章的写作规律,我也已经做过不止一次的梳理了,这里只简单给没看过的朋友提一嘴,就不展开说明了:

前五回整体“破题”,而后第6回借刘姥姥视角,介绍荣府的理家秩序并简单点了一下花钱的事,第7回前半章的送宫花用女儿们当下的无忧对照将来家亡后的悲剧,后半章的贾琏戏熙凤,宝玉会秦钟则是伏笔将来家亡的原因:沉溺淫乐
第8回,铺垫的范围从整个贾家缩小到了黛钗晴袭四个人身上:钗黛的姻与缘,晴袭的性格
再而后就是第9回的闹学堂了,并且,接下来的几章也一样是纨绔子弟败家主题,只不过侧重点调整到了沉溺淫乐上,也就是秦可卿贾珍的天香楼与贾瑞的《风月宝鉴》
好,宏观的规律说完了,咱们再看看第9回具体都写了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曹公是如何写的
第9回整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后
入学之前的部分再细分,是三个内容:袭人的好言相劝,贾政的冷笑嘲讽与跟黛玉的辞别
入学之后的闹学堂,大体也可以再分为三个部分:
闹学堂的前因:宝玉和秦钟的“更加亲厚”与薛蟠的“结交契弟”,闹学堂的过程:也就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姓“金”的和“明”大爷的那一战,以及闹学堂的收尾:李贵平息事件的一系列操作
先看袭人,袭人为宝钗之副这个人尽皆知的设定我就不多啰嗦了,具体看袭人叮嘱的内容,这段内容具体又可以再细分为两个方面:一则是学业方面,一则是生活方面
袭人只是个丫鬟,没福分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所以她的情节中,谈及学业方面的内容既少又浅,只叮嘱了一句“读书是极好的事”
不过,后半句还是蛮值得玩味的:“不然就潦倒一辈子”
而生活方面的内容就明显细致了,主要就是叮嘱宝玉要注意保暖:“学里冷,好歹想着添换,比不得家里有人照顾”“那一起懒贼,你不说,他们乐得不动,白冻坏了你”
然后我们再看宝玉的回答:
“你放心,出外头我自己都会调停的”
“你们也别闷死在这屋里,长和林妹妹一处去顽笑才好”
此处这些遣词造句的设计,是不是另有深意的呢?
我手里并没有后28回的“真本底稿”,所以我暂时不做任何的主观臆断,等梳理完后面的内容,再回头来对照着看
此处,我只重点提一下另一项内容:
就是,袭人这段重生活而轻学业的叮嘱,与宝钗“停机德”的故事原型:乐羊子妻的故事就已经形成了镜像
相同之处在于都有劝学主题,而不同之处有三:
其一,乐羊子妻断织劝学的故事是重学业而轻生活的,具体的原文我就不念了
其二,乐羊子妻的语气态度,与此时好言相劝的袭人也是截然不同,而宝钗将来的语气态度呢?
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不答
“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其三,断织劝学的结局是: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而贾宝玉呢,不用多说了吧……
再往下看,贾政对贾宝玉的劝学,这一段就很有必要详细讲讲了,因为在前80回中,与劝学贾宝玉相关的人物,主要就是贾政,袭人和宝钗只是见缝插针偶有提醒而已
贾政这一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对贾宝玉的恨铁不成钢与向李贵询问贾宝玉的功课
其中最值得深思的就不再是细节处的遣词造句了,而是这一段的结构设计:
为什么要拆成两个部分来写呢?
尤其是问功课这部分,大家可以仔细想想,不论是从主题表达的角度,还是情节逻辑的角度来说,是不是继续让贾宝玉来直接面对贾政的质问,会更直接也更符合逻辑一些
但曹公却偏偏要绕这个弯子,先把贾宝玉本人支出去,再让贾政通过李贵来询问贾宝玉的学业,为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只看局部是绝对找不到答案的,我们必须来对照一下前80回中同人物同主题的情节都是怎样设计的
前80回中,规劝贾宝玉“务正”的情节并不多
第17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是一处,32回湘云劝贾宝玉仕途经济学问那一段,加上第33回贾政暴揍贾宝玉的情节是一处,从这之后,贾政就被点学差调出去了,再往后,唯二相关的主题只有第70回补作业和第75回中秋节作诗的这两个小段内容了
咱们一个一个来看:第17回的主要内容是给大观园各处写匾额对联,贾宝玉在这一章回里的表现很出彩,贾政的态度是似怒实喜,因为贾宝玉给出的答案确实比那几个捧哏的要强,而且看后面我们可以得知,贾宝玉的命名都被直接展现给元春了
不过,有两个重点很值得注意:
其一,这一章具体的写作规划上,曹公还设计了编新述古之别,以及贾政态度的区别:或拈髯点头不语,或摇头斥责,这些细节的调整和转换,使得这一章虽然全都是题匾写对的情节,但实际呈现出的效果各不相同
最麻烦的微观层面尚且如此,那么,宏观层面的设计会不会也一样各有不同呢?
其二,这一回的题匾写对,跟第9回,贾政所强调的“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一码事么?很显然,并不是啊
而且,接下来元春再命贾宝玉去作一些主题偏严肃的颂赞诗的时候,贾宝玉的表现就又拉垮了,继而又顺理成章的安排了黛玉替他捉刀代笔,以及宝钗来指点迷津的情节
这不仅是在表现钗黛二人的才华,同时也是在表现贾宝玉的不务正呀
他这些只跟女孩子有关的“浓词艳赋”上才会体现出来的才华展现的越多,他的“不务正”也就越突出
所以,这两段考验贾宝玉才华的情节其实也是要对照着来看的
明白了这一点,庚辰本第17回开篇为什么要特意说一句:此回宜分二回方妥,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只是单纯的因为篇幅太长,或者前后剧情有明显转变,才有必要分成两回,那么这句建议其实根本就不用特别说明出来,曹公又不是咱们这种刚动笔学写作的菜鸟,他不会不知道怎么分段,怎么分章回
出现这个建议的过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曹公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是想要把这两回的内容塞在同一章回里相互对照着来写的
因为不仅仅是贾宝玉相关的这些内容,借贾政的眼睛平铺直叙的大观园的“素颜”,与元春眼中,被水晶玻璃、绸绫纸绢、螺蚌羽毛这些华丽花哨的装饰点缀起来的“浓妆”的大观园,也是需要对照着来看的
但是在实际写作的时候,大观园各处命名的过程,接驾的过程,元春的形象塑造,钗黛二人的辅助等等等等,需要展现的内容越添加越多,把这一章回的体量撑得实在太大,所以才会有这句“此回宜分二回方妥”的建议
此外,如果我们把范围再扩大一些,就不难发现,前面秦可卿那场与纨绔子弟沉溺淫乐有关的盛大葬礼,与元春这场暗藏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主题的奢华省亲,也应当对照着来看
不过,再这样说下去就没完了,所以将来聊元春的时候再细说吧
接下来,第33回贾政暴揍贾宝玉,单看这一章并不是学业上不务正的主题,但是出于两个原因,我不得不把它纳入进来一并作对照
其一,我说过很多遍,不务正业和沉溺淫乐都是纨绔子弟败家的主题内容
其二,刚才也提到过,前面第32回,湘云的那一小段仕途经济学问,与33回的暴揍也是要对照着来看的
在这一章里,贾政的态度非常极端,是前80回中唯一一次暴揍贾宝玉,而且也极有可能是全书的唯一一次
但是教子的原因,却并不是“不学无术”,而是琪官蒋玉涵和金钏之死,是“沉溺淫乐”的主题
不过呢,又并不是完全与“不学无术”没有关系,因为这件事的前面还有两段设计:就是湘云的那段仕途经济学问,以及引出这段话的,贾雨村造访
所以这一段实际上跟第9回,刻意把贾宝玉赶出去,再通过李贵来询问贾宝玉的学业是有相似性的,都在有意识地规避贾政直接对贾宝玉“不务正”的内容进行教导
但是,相信大家也一定会认同,即便贾政当面要求贾宝玉“务正业”,甚至不惜为此大打出手,肯定也是没用的,因为33回这番暴揍之后,贾宝玉也并没有改变沉溺“意淫”的本性
一方面是因为王夫人以及贾母的干预和纵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贾宝玉必须坚持冥顽不灵的性格,必须等到贾家败亡,亲眼见证大观园的女儿们一个个走向悲剧命运,才能让书外的我们也痛定思痛
此外,这顿暴揍的两个原因,蒋玉涵和金钏的设计也同样很精妙:
这二人一男一女,一个与贾宝玉互赠汗巾,一个被贾宝玉撩拨,一个脱离忠顺亲王府,一个通过死亡的方式脱离贾家,并且,蒋玉涵被误会与贾宝玉情投意合,金钏被造谣险些遭到贾宝玉的强暴
最后,此事的收尾,是贾宝玉被打了一顿屁股,而后薛蟠莫名其妙的遭到怀疑,被伤及了颜面
处处都是镜像对照
再往下,第70回,黛玉闻得贾政回家,必问宝玉的功课,于是大家一起帮贾宝玉赶作业,而最后的收结也很值得玩味,因为海啸的缘故,贾政的回程被拖延,至冬底方回。宝玉听了,便把书字又搁过一边,仍是照旧游荡
这一回与前面一样,仍然没有给贾政一个直接过问贾宝玉学业正务的机会,同时又写出了贾宝玉的无心向学,不务正业
而就在这个第70回之前,就是沉溺淫乐的琏二爷灵堂撩妹作大死的那几个章回,这一章之后,就是71.72.73.74,下人群体持续破坏秩序,争夺利益,最终孵化出了抄检大观园这个矛盾大爆发的剧情
所以,包括宝钗的“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内的这些柳絮词,以及贾宝玉这段补作业的剧情为什么会放在第70回这个位置,大家现在明白了吧
75回,贾政和贾宝玉之间最后一次能归纳为劝学主题的情节,虽然贾宝玉的诗具体什么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一回很明显仍然不是涉及四书五经的务正内容
不过,与刚才梳理过的章回都不一样的是,贾政的态度变了,他给贾宝玉打赏了,不过这段情节并没有至此就结束了,曹公的对称型强迫癌可谓是深入骨髓的,所以,他又设计了贾兰作诗的情节,作为对照
贾政对贾宝玉的态度是:贾政看了,点头不语。贾母见这般,知无甚大不好,便问:“怎么样?”贾政因欲贾母喜悦,便说:“难为他。只是不肯念书,到底词句不雅”
而对待贾兰的态度则是:“贾政看了喜不自胜,遂并讲与贾母听时,贾母也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
一个是点头不语,还要贾母来问写得怎么样,另一个则是喜不自胜,遂主动并讲与贾母听,二者孰优孰劣,自不必多说了,贾宝玉的不务正业也由此被贾兰衬托出来了
好,我们来总览贾政劝学的这些设计,在贾宝玉不把心思用于四书五经的正业上,这个结果方面,一直是相同的
而贾政这边,不论是第9回,绕个弯儿把李贵拉出来询问贾宝玉的学业,第17回内容换为题匾作对,33回主题调整为沉溺淫乐,还是70回贾政没回来,75回进行打赏但内容却是作诗
内容、主题、态度、方式等等细节一直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
曹公始终没有让贾政直接督促贾宝玉在四书五经的正业上用心
他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大的心思,设计这么多的区别,绕开这一点呢?
当然是为了把这个直接督促贾宝玉“务正业”的内容留给宝钗的“停机德”来展现啊
我猜大家现在可能会有点失望,绕了这么一个大圈,最后却说了一个人尽皆知的答案
别着急嘛,刚才那些长篇大论,绝对不是在水内容,通过这些梳理,我们还能得出很多结论
其一:80回后,贾家衰败,需要有人重新顶起大梁时,曹公必然还是不会让贾政直接敦促贾宝玉,而且设计只可能有一种,就是贾政已经死了
因为只有以贾政死亡作为前提,劝学贾宝玉的主题才会越过“子不教父之过”这道坎,落在宝钗身上
当然,肯定会有朋友觉得,也未必就一定要他死啊,把贾政问罪下狱,不也一样会让劝学主题落在宝钗身上么?
这就又要牵涉到贾政的主题定位,以及曹公的设计习惯方面的内容了
贾政本人的主题任务,我之前在“琏二爷”之谜和贾政那一期中都曾提到过,他是负责施加正面影响的,最后并没能成功,这并不是他的罪过
有赵姨娘这样一个小妾,也只是出于探春和贾环的主题定位的需求,贾政本人是没有被安排任何沉溺淫乐和不务正业的直接描写的
而且在第一回中《好了歌注》的“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这句,批注的是贾赦、雨村一干人
梳理一下其他承担统一主题的镜像人物,就不难发现,最后的结局基本上都是一个生离一个死别的
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元春探春,迎春惜春,秦可卿李纨,邢岫烟薛宝琴,还有贾宝玉和身背四重罪的贾琏
总而言之,贾政80回后的剧情设计上必然是不会有“问罪惩罚”的内容的,对于这个人物而言,设计一个展现他教育失败的情节作为结局,才会更能体现他的主题表达
所以仅就贾政的结局来说,我个人是认同他将来会因自己的儿子贾环而死的
再说回来,关于“停机德”的第二个结论,就是我在最开始提到的镜像人物薛蟠
第9回,宝玉和秦钟与薛蟠和香怜玉爱形成镜像
28回伏笔袭人嫁给蒋玉菡、宝钗嫁给贾宝玉时,跟贾宝玉一起女儿悲、女儿愁的人里,也有薛蟠
33回,与贾宝玉遭受的物理惩罚互为镜像的又是薛蟠
75回,贾珍在宁国府寻欢作乐,引得贾家老祖宗出来叹气时,一起沉溺淫乐,败家赌博的人里又有薛蟠
真就是每次扫黄都有他呀
所以,将来贾家败亡之后,宝钗对贾宝玉“停机德”时,能够再度被拉出来,作为“纨绔子弟不务正业”这一主题的镜像人物的,也就只有薛蟠了
而且,薛蟠还的确是有进行这样设计的空间的,就是曹公对他以及他的妻子夏金桂的铺垫,这就是我刚才故意卖关子的第二个镜像人物
宝钗的“停机德”,是她以妻子的身份规劝贾宝玉去走正路,最后失败,是因为贾宝玉不听妻子的话
而夏金桂自从嫁入薛家之后,不是也一直在pua薛蟠么,并且明显不是在往正确的方向上调教他,所以薛蟠最后的落魄(薛蟠的结局从写作习惯来说,应当是仍然会与贾宝玉互为镜像,既败光家业后死亡,而且多半还会与开篇的冯渊相呼应,但毕竟没有确切线索,所以还是不多说了),不会是因为他不听妻子的话,而恰恰会是因为太听妻子的话
毕竟,香菱就是因为薛蟠太相信夏金桂的话而死的嘛
至于夏金桂具体是怎样影响薛蟠,导致薛家每况愈下的,我只能说……难说
薛蟠身上主要有两个主题:男女通吃的沉溺淫乐和外出学做买卖的不务正业
沉溺淫乐这边,还有夏金桂和宝蟾可以再生事端,不务正业这边,也有48回提及的,能帮衬提点薛蟠做生意的张德辉可以呼应,而且这两个主题也都能与贾宝玉和“停机德”互为补充互为映照,所以,确实没有办法言辞凿凿地说,就一定是其中的哪一个
只能说,从主题的严重性上来讲,我个人更倾向于夏金桂会插手薛家的生意,进而导致薛家的进一步衰败,而且这也能与宝钗在帮助理家时所展现出的才能相互对照
(同时,张德辉这个非父亲的角色对薛蟠的提点,与贾政这个失败的父亲对贾宝玉的教育,也能互为镜像)
另外,此处再多啰嗦两句,通过刚才的梳理,大家应该就能明白薛蟠这个人物的主题定位了,那么,宝钗为什么父亲早亡的同时,还有这样一个亲兄弟,也很容易理解了吧?
都是围绕着宝钗“贤妻”的主题定位设计出来的
我们再看黛玉的娘家林家: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林家同样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但支庶不盛,子孙有限,林如海除了贾敏这个正妻之外,还有几房姬妾,最后却只有一儿一女,儿子还早夭了
最后,黛玉一个同父所出的兄弟姐妹都没有,57回紫鹃试宝玉的时候,贾母曾明确说道:“林家的人都死绝了”
这样的设计,又是为什么?
还是出于人物的主题定位啊
黛玉是宝玉的“知己”,宝玉也是黛玉唯一的“知己”,她没必要,也不应该有娘家的关怀,那样就会削弱宝黛之间的主题表达
一切设计的逻辑都是统一且互为映照的
一切设计都是从主题表达的需求而来的,一切设计都是为了表达主题的目的而去的
第三个结论:贾宝玉又会是因为什么样的情节,而枉费了宝钗的“停机德”呢?
注意,我说的是具体情节,而不只是他因为怀念黛玉而误了宝钗这个人尽皆知的事
这就又要回到刚才只梳理了一半的第9回了:也就是入学前辞别黛玉
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听宝玉说上学去,因笑道:
“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黛玉这话不论是明知宝玉的性格,而故意出言嘲笑,还是真心相信他能学有所成,其实都无所谓,因为黛玉的后半句是:我不能送你了
坦率地讲,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真没有多想什么,只是单纯将其视为在铺垫宝黛恋情
但是在梳理完前面袭人和贾政的劝学之后,再看这一段,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就是曹公在此处给黛玉设计的动作:在窗下对镜理妆
我莫名就联想到了苏轼的那首江城子: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虽然我并没有后28回的“真本底稿”,但大家回想一下刚才那么多的梳理,曹公此处在窗下对镜理妆的设计
真的是偶然么?
真的没有这个意图么?
而且,之前聊通灵宝玉时,我们也提到过,甄宝玉送玉的情节极有可能跟《邯郸梦》一样,是在一场大梦醒来之后
所以,贾宝玉很可能是在梦中先经历了与香消玉殒的黛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情节,之后又被甄宝玉点破通灵宝玉其实只是石头,纨绔子弟的身份也只是幻象而已
而贾宝玉在梦中经历这些时,宝钗应该就在他身边(具体做什么,不好说,曹公从来没写过重复的剧情,所以,只能说应当是与做针线活似而不同的某件事),就像在第36回中,黛玉在窗外看到,宝钗在宝玉身边做针线活的这段一样
然后贾宝玉醒来,有所开悟,才会无心读书,继而顺理成章地引出宝钗版本的“断织劝学”,但最后“停机德”还是失败了,误了宝钗的终身
至于跟《五美吟》相对照的《十独吟》会被放置在什么样的剧情位置
坦率地讲,我目前并没有找到可供参照的剧情规划,只能说,放置在这场醒悟的大梦之前,作为梦到黛玉的引子,是可行的,但曹公会不会另有其他的规划安排,也说不定
下一期,我会把27回黛玉葬花之后这些章回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详细梳理一下,届时会不会另有线索,现在还不敢说
再说回第9回这场道别的收尾:
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宝玉笑而不答
为什么此处,曹公没有给宝钗一个开口劝贾宝玉务正的机会,却又要借黛玉之口点一下呢?
这不仅仅是在展现黛玉的女儿心事,也是前后同主题章回之间的设计需要互相对照来看的提示啊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好,入学之前的部分终于说完了,我们再看看入学之后,下半章回的剧情其实也是很值得聊一聊的
因为这里面也有一个既明显又重要,但我猜绝大多数朋友都没有留意过的特点
那就是:虽然前面劝学的重心一直集中在了贾宝玉的身上,学堂的情节也是由贾宝玉引出来的,但奇怪的是,进入学堂后,贾宝玉却被丢到一旁了
曹公只写了贾宝玉和秦钟不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并铺垫了学堂同窗诟谇谣诼,然后,视角就突然切换到之前并无铺垫的薛蟠身上,写他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继而带出引起冲突的又一个人物“香怜”
薛蟠完成了引出人物这一任务后也再次被赶回台下候场,剧情的视角完全转移到秦钟和香怜身上,再由他们二人去引出金荣、茗烟、贾蔷、贾瑞、贾菌、贾兰一干人等,以及整个闹学堂的过程
等到打得差不多了,李贵带人进来喝止住,视角才又回到贾宝玉身上,并且开口就是“李贵,收书!”
有过小说创作或者大量小说电影电视剧阅读经验的朋友,可能才会对这种叙述重心的切换比较敏感一些,继而能够意识到,这种设计绝对是有目的的故意为之
以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为例,重量级人物鲁达鲁提辖的出场是从败家子九纹龙史进的视角转移过来的,而后史进暂时退场,作者开始讲述鲁达因为谢大脚,从鲁提辖变成鲁智深的过程
这一过程结束之后,新的人物林教头解锁,视角再次转换,讲述林冲因为老婆被胖洪馋身子,最终家破人亡,自己也无奈上了梁山的一系列过程
水浒传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展现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最终完成在乌烟瘴气的世道之下,大家都无可奈何,只能殊途同归齐上梁山的主题
《红楼梦》中的视角转换,显然也是有更全面的展示学堂状况的目的的
就是:不用功读书的并非只是贾宝玉和薛蟠这几个纨绔子弟而已,整个学堂里满是秦钟、香怜、金荣、贾瑞、贾蔷这样,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珍惜读书机会的人,甚至他们还无事生非起冲突,连累有心上进的贾菌和贾兰也没法好好读书
同时,跟前面贾政的部分被分为了两段来阐述一样,此处的视角切换,还可以避免与后面“停机德”情节中,直接展现贾宝玉“不务正”的部分在内容上产生重复效果
所以说,《红楼梦》当中这些写作的规律,设计的是非常精妙的,很值得梳理
然后我们在说说秦钟、香怜、贾瑞、贾蔷、姓金的、明大爷、以及贾菌贾兰这八个人物的设计
秦钟是宝玉的“手足兄弟”,香怜是薛蟠的“挚爱亲朋”,这两位,承担了冲突的起因
监管者贾瑞放纵,旁观者贾蔷拱火,更有趣的是,后面李贵说过贾瑞这么一句:“素日你老人家到底有些不正经,所以这些兄弟才不听”
这句话,两个部分,其一是red爷不正经,其二是这些兄弟不听,总结一下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而在接下来的第10.11.12回不是也有一个人上梁不正下梁歪么:贾珍
具体的章回梳理,大家可以去看秦可卿那一期,咱们继续往下讲
姓金的和明大爷,很多人提到这二位的时候都喜欢拿谐音梗说事儿…恕我装个逼蛤…太幼稚了
金荣和茗烟,作为实际动手的人物,二者的身份设定是非常有意思的
茗烟,是与贾家为雇佣关系的仆人,他敢动手,甚至敢说“璜大奶奶是他姑娘,你那姑妈只会打旋磨子,给我们琏二奶奶跪着借当头。我眼里就看不起他那样的主子奶奶!”他敢说这样的话,说句不好听的,不就是狗仗人势么?
而后文71回,荣国府的下人不把宁国府理家媳妇尤氏当回事,费婆子挑唆邢夫人压制凤姐,还有司棋敢让潘又安偷偷溜进来幽会
这些下人群体破坏秩序的情节,核心不也都是一样的“狗仗人势”么?
再说金荣,他是凭借璜大奶奶与贾家的婚嫁关系,寄生于贾家的远房亲戚
他甚至都不姓贾,却还是能与贾兰贾菌贾宝玉贾蔷等人一起在贾家的私教课堂上有个位置,这本就是白白捡来的便宜,可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挑起矛盾冲突的人也是他
司棋自诩副小姐,柳家的一搪塞她,便直接砸了厨房
李嬷嬷喝宝玉的枫露茶,吃袭人的糖蒸酥酪
王善保家的因为小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便挑唆王夫人,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添上一把火
这些不也都一样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无端生事的案例么?
至于集两个主题之大成的,下人群体中最特殊的赵姨娘,更是凭借血缘关系的私情,将破坏秩序和争夺利益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继而“辅助”探春完成了理家之难主题的表达
这里我再多啰嗦几句蛤,从故事设定的角度来讲,赵姨娘的特殊之处的确源于她是贾政的妾室,但是从原文中专门为她设计的那些剧情来看,突出的主题一直是她在围绕与贾环和探春的血缘关系来搞事
25回诅咒宝玉是为了贾环,诅咒凤姐是为了自己,55回让探春以公谋私也是凭借生母的身份
与多次展现探春和赵姨娘之间母女关系相对的是,曹公一直没有安排剧情去直接展现贾政对赵姨娘的态度,以至于大家只能凭借这俩人生了俩孩子,来揣测贾政与王夫人和赵姨娘之间的情感状态
一边多次展现,一边没有设计,这种详略轻重的取舍,本身不就是一种设计么
所以还是我在贾政那一期当中说过的,赵姨娘这个角色纯粹就是为了探春和贾环的主题表达需求而设计出来的工具人,挂靠在贾政身上,也不是因为要展现贾政的“假正经”,而同样是为了探春和贾环的主题表达
再说回来,姓金的和明大爷所牵涉的下人群体狗仗人势破坏秩序,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主题,再加上贾宝玉和薛蟠的不学无术,沉溺淫乐的主题……
亡家血泪的四大主题,在这一个章回里,就齐活儿了,为什么?
因为前面两个章回是送宫花和宝黛钗,宝晴袭的女性悲剧命运的铺垫啊
最后再简单说说贾兰,以及纯粹是因为曹公的对称型强迫癌,而被设计出来的贾菌
通过李纨的判词,以及第一回中的《好了歌注》可知,这二位就是将来贾家这株倒下的枯木上长出的新枝丫,是又一对“贾演贾源”
金荣的砚台偏偏就飞过来砸在了他们俩这,把他们俩也搅得没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而贾菌反击的书匣又砸到哪去了呢?
刚到宝玉秦钟桌案上就落了下来,只听“哗啷啷”一声,砸在桌上,书本纸片等至于笔砚之物撒了一桌,又把宝玉的一碗茶也砸得碗碎茶流
为啥这个反击会砸到贾宝玉的头上?
因为是他把秦钟带来的,他是孕生出这个搅乱学堂的小事件的罪魁祸首啊
最后,李贵出来收尾这个烂摊子,大家对比一下李贵和茗烟处理此事的态度,再对照一下前面第8回,袭人和晴雯对枫露茶事件的态度
又是似而不同啊
好了,这一期的篇幅差不多够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这些天,既要构思新小说,又要琢磨《红楼梦》的内容,属实有点头疼
所以,下一期可能又要等到两周之后了
实在抱歉了各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