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童年记事—北寨山马桑与寺庙的传说(7)

2023-07-30 22:16 作者:闲云野鹤晚归林  | 我要投稿

二进天井显得荒芜,整个天井由原生泡沙石构成,这种石头强度极低,锄头能挖动。但风化成土又极难,且成土后含有机质很少,保水保肥性能差,称之为瘦沙土,种菜淋肥能把菜窝淋出绿苔。天井中有一株被人们称为是与月宫同种的梭罗树,寄托着儿时无数的幻想(后来才知是罗汉松)。这颗树干比碗口稍粗,高3丈余,虬曲苍功的树干呈褐色,婉蜒向上,带着不多枝干,托着略显稀梳的叶子,倔强地伸向天井的天空。黑绿色的叶子在天空衬托下显得非常浓郁,谁也不知它巳经活了多少年。与之陪伴的是一棵高约2丈的棕树,躯干瘦瘦弱弱,掌形叶子短促稀拉,像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天井里余下就稀稀拉拉的一些矮小的蕨类植物了。 二进天井右侧是一个长约3米,宽2米,深2米的水池,紧邻教室前的石阶,坑中常粟积满了雨水,黑臭黑臭的。这是三队的水稻选种池。每到春季,人们排干水池中积水,从殿外水田里担来专门搅拌过的含泥浑水倒入水池,然后将上年选留的稻谷种倒入池中不断搅拌,除去浮在水面的种子,留下饱满的种子沉入池底。 将沉入池中的谷种继续浸泡两三天,待种子吸泡水份后捞出装在大箩筐里,用篾席覆盖好催芽,其过程中有专人每天检查。当谷子芽嘴出露到一定程度,就撒到提前准备好的秧田里育秧,待秧苗长到约尺余高时,就可移植到大田里继续生长。 这个水池虽然在教室面前,阶梯也没拦杆,但从没听说有人掉进去过。 后殿左侧养老院的宿舍占了四分三的区域,前面是一个过道,后面一排泥竹夹壁屋子作为养老院宿舍。过道由一排柱子将屋檐支撑起来,柱子下边是6尺高的整体方石柱,上边是木柱。其中一根石柱上镶嵌着一个天然石海螺,就是石柱长着一个海螺状空腔。螺口直径约20厘米样子,正对山门,伸头回望可见不断缩小的螺旋状空腔,石柱右侧的螺尾呈母指大小的一个孔,把嘴巴凑上去,把握好技巧能吹出“呜呜呜”的螺号声。每当大队放电影时,周边山下的年轻人会利用看电影的机会,尝试着吹响这个石海螺。由于吹的人多了,小孔周围便变得黑亮黑亮的,与灰白的石柱成鲜明的对比。 因为吹口在成人高度,小孩够不着,所以上学时我从未去吹过。有一次看电影时,我便央求一起的五哥把我抱起来,嘴巴揍到螺嘴上偿试吹过一次,不过没吹响。 石海螺与梭罗树成为当时玉积殿不可多得的两大神迹。 玉积殿的后殿右侧有两间教室,占整个后殿五分一宽度的样子。一个属二年级,一间属三年级,中间是老师的办公室。两间教室都坐过,觉得进深都很大,三年级教室后侧都堆杂物了。 后殿左侧少有去,因为敬老院的院长是个很凶的一个老头,小孩都怕他。敬老院的10来个老人,记得男的有院长、炊事员,一个喜欢在地里种菜老头。还有个80多岁的老者,忘了他姓啥了,瘦小瘦小的,走起路来步履蹒跚样子,解放前一直跟地主家的当长工,无儿无女,老了就被政府安置到敬老院养老。这个敬老院好像就是国家给吃穿,他们自己管理自已。 敬老院里女的老人好象也有4~5个,一个瞎子,一个苗子,一个瘦子,一个高个,好像还有个很泼辣的,其余记不起了。 有次我们在食堂窗外围观敬老院炊事员分饭,一小碗米饭,一撮小菜装在另一个小碗里,就是每个人的伙食。炊事员把饭菜分好后各自去端自已的那份。围观的同学们发现,炊事班员分配的米饭有一碗明显要比别人要少,当大家猜测这份米饭是谁的时候,瞎子婆婆走过去端走了份量明显差异的饭菜。虽然是瞎子,但由于居住时间够长,她也能够自己摸摸索索的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每人的饭菜碗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她很容易端到属于她那份。当发现这份饭是瞎子婆婆后,围观的同学就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炊事员老头明显欺负瞎子看不见,看来“有人就有江湖”这句话一点不假。 那个瘦瘦的婆婆每次端到自己那份饭,都会把它关到厨房的碗柜里,然后从碗柜里端出一碗上一顿留下的饭,就着灶堂里的余温热着吃。天天如此,也不知夏天是不是这样。后来才知道这是为她女儿省下的。她有个女儿隔3~5月会来看她一次,每次都会留在敬老院吃午饭。敬老院口粮是定量的,不可能管外人的饭,为了不让女儿饿肚子,她就省下自己的份量让女儿吃。每当这时,母女两就选人少的角落,边吃饭边小声地唠叨着什么。也许女儿住的太远,或许就是为了母女俩更多的时间处,或许在她的眼里女儿看娘就应该管饭,反正每次女儿来看她都会留下吃饭。午饭后女儿怱怱离开,继续年波她自已的小家,接下来的日子婆婆又得开始为下一次母女相见做筹备。 这是我在敬老院里见过的唯一一个有人看望的老人。 PS:最近回去,发现“甘泉宫”的路标变成了“北寨山老庙甘泉宫了”,也许经营者意识到了什么。顺便补几张大约2014年北寨山、奈何桥照片。

童年记事—北寨山马桑与寺庙的传说(7)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