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发现“我正被柯南驯化”的复盘报告
看完本周的最新一集,也就是1150集 暗中监视2后。我不禁感叹道,这集的剧情真是好啊,案件女主人公具备着常识和理性,而罪犯也是罪有因得的好死,太爽了!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人物具备常识和理性”在我眼里,已经成了一种优点?
这不是一个普通角色在塑造时应该具有的隐性标准嘛?就好像美术考试里,考题会要求你画得合理,但不会要求你画得好看——因为这是一条隐性的标准,试卷可以不说,命题可以不写,但你不可以不做。
如此再继续向内复盘,我——一个把柯南当下饭菜的人,在思想里就默认了,这条隐性要求是可以被缺失的,甚至是期待被缺失的!因为我今天看这集前的想法就是——看看今天柯南又整出什么抽象狠活吧。
没错,柯南,一部悬疑推理作品,而我现在期待起了它抽象,如同是在惦记番茄炒牛肉里的盐。我的内心实现了反感抽象——接受抽象——欢迎抽象的全过程转变,个人下线惨遭一次又一次突破。
我首先思考了一下,我是一个如何的柯南观众。我的结论是,按圈层来分的话,我是属于出圈粉的。我对主线并不上心,甚至会专门选择一集就可以结束的单元回,而主线大部分是两集甚至五集的。而且我对柯南的推理也不上心,不会专门去思考一场案件的始末,以及其中的逻辑。也就是说——我唯一可能看懂的,大概就是1.柯南没懂 2.柯南懂了 3.犯人的动机 4.犯罪过程——我从柯南嘴里知道了某个犯人“打开冰箱门、把大象装进冰箱、把冰箱门关上”,如此般的犯罪过程。
因此,回望这四点我所接触的信息,第三、四点无疑是最重要的,而第三点,因为信息可以比第四点更迅速地被我消化,那么第三点就是我最有感知的信息,这就是我为什么我会要求人物具备“常识和理性”了,因为不具备这些的话,犯人的动机会显得很没逻辑。
而除去这四点,事实上还会有被我接受的信息,比如整活部分。
由此便可以发现我看完了一集柯南所得到的反馈便是只有这三样了——动机、整活和手法过程。我对线索间逻辑的感知,事实上几乎没有,这是我的过错,因此我不会讨论剧情的逻辑性问题。
复盘到了这一步,再细看我近期看过的剧情——“天才餐厅”、“女生聚会疑案”、“消失街道的犯人”、“步美绘画日记”。平淡的剧情里生出了一朵名叫“天才餐厅”的奇葩,而别的剧集里,也有类似之物。“女生聚会疑案”的五个皮套、“步美绘画日记”的壮汉,看了只感觉眼前一黑,但又想笑。感觉自己像是做了一场手术,这副摄入过“微笑之乡”的身体,被平淡的剧情麻醉,然后躺在手术台上两眼一闭、两腿一蹬,就等着“天才餐厅”来给我主刀。
如此再看这周的剧集,它不但不抽象,甚至还有爽点!下周还是众人期待的时间胶囊,难道柯南要好起来了?
天晓得!?
如此看来我被柯南驯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习惯了平淡的剧情,最后在昏沉状态下看到了有心或无心的抽象情节,原本追求的那些,有趣的故事、紧张的发展再也见不到了,连期待都不抱有了,童年的那个柯南大抵只能看了回放了,现在的柯南,我就是在看浦泽义兄和大和屋晓给予我的会心一笑了。
如此的话,似乎不仅仅是故事,连对人物形象的看法,我也是在被驯化的了,只是现在大抵没有驯化完全,大抵我现在还是头倔驴,对柯南的人物形象依旧保有着期待。
在这里我想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的柯南,究竟是在为了人物编写故事,还是为了故事填写人物。
接着继续引申问题,为了人物编写的故事,真的贴合了人物形象嘛?为故事填进的人物,真的会让故事如此发展嘛?
这两段问题我不讨论,因为一定是各有各的道理的,从理论来说,情节是要为人物服务的,但对于工业化的动漫生产来说,我是要体谅动漫厂的自有行情在此的,我作为观众是不易讨论的。
但也却也不难发现我所期待的到底是什么,无非是希望在故事里可以看到属于那个角色的温度。
我喜欢柯南,是喜欢柯南一天一个案件的破嘛?喜欢柯南、喜欢小兰罢了。
柯南已经是一个走过1150集岁月的小学生了,现实岁月里也已经走过了27年,角色早已经历过了数次的升华和蜕变,但是我们在现在的剧情里,却无从看到蜕变过的影子,我并不期待、也不接受,每周都有一场伟大的升华,那样会变得像春晚一样。案件也不一定要柯南破了,白马、服部甚至基德,都可以破案,直到主线再请出柯南好了,这样青山想要再树立几个丰满如安室透的愿望也好实现了。
现在看了,我既然还在阴阳怪气的的话,那么在人物方面,我离被驯化依旧还是遥远的了。

麻麻的,我到底在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