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市县,惠民利企效果更好

2020-08-20 07:08 作者:谭浩俊  | 我要投稿

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市县,惠民利企效果更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入做好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巩固经济恢复性增长基础。会议指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内容。

会议透露,截至8月上旬,今年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中,3000亿元已绝大部分用于减税降费;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除按规定比例预留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外,97.8%已分配下达市县。

资金由中央财政直达市县,这在以往并不多见。因为,按照财政资金管理的一般程序,都是由国家财政通过各个条口分别下达,至多将资金下达到省财政,再由省财政层层下达到基层,不仅时间长、程序复杂,而且流失现象难以避免。很多资金在部门和层级之间,就出现了层层扣留、层层截留、层层剥皮现象。尤其是下达给企业的资金,更是到了企业手中就成了骨头了,导致企业意见很大,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大降低。

特殊时期特殊措施,特殊时期特殊政策,特殊时期特殊手段,今年新增的1.7万亿的中央财政资金,一改往年层层下达的做法,直达县市,可能会让中央各部门和省级财政有点不太适应,甚至有点不太乐意。但是,从效率和精准度来看,毫无疑问要高得多,也要有序得多。缺少了很多中间环节的中央财政资金,也更好地体现了惠企利民的特点,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事实也是,在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最重要的是市场主体怎么保、居民就业怎么稳,是把市场主体的信心提升起来,把居民的热情激发出来,让企业家和企业主等能够从中央财政的支持中感受政策的阳光雨露,让广大居民从中央的关心中体会共渡的决心。只有市场主体和居民的信心保持住,才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面对困难和压力,不动摇、不低沉、不缺乏信心、不失去勇气。

很显然,今年的1.7万亿新增资金,不仅能有效帮助相当一部分市场主体渡过难关,让相当一部分居民走出困境,而且可以让他们对前景充满信心、对战胜困难充满希望。今年无论在投资还是在进出口方面,以及创新创业的热情方面,民营企业都走在了最前面,表现出强大的韧劲和激情,与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保护市场主体的政策是分不开的,与中央对待市场主体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央财政通过直达县市的方式下达资金,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但是,市县财政能否不折不扣地将资金分配给需要帮助和扶持的企业与居民,能否保持资金安排的公正性、资金拨付的高效率、资金使用的高水平、资金作用的精准度,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因为,直达县市,只是减少了中央各部门和省级这个程序,市县层面也需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按照以往的经验,很多问题就是出在市县层面,就是市县在资金安排中存在一定漏洞。因此,杜绝市县层面的问题,也需要格外重视。否则,资金使用效果同样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也正因为如此,对这些资金的使用,市县财政及相关部门一定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要将每一笔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示。不仅如此,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要组织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分析,而不是资金用了也就用了。这不仅是对本次下达资金的负责,也是对今后资金使用的启示。

各级审计机构、监察机关,也要组织专门力量,对中央下达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此基础上,总结此次资金安排和使用的经验教训,对今后中央财政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的做法进行优化和提升。特别是市县及基层的资金,能否也像今年一样,不通过部门和省级财政,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中间过程,以实现资金运行的效率最大化、作用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中间流失。特别是必须下达给企业的资金,能够直达的,尽量直达。不能直达的,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对各政府职能部门来说,工作的重心应当放在服务上,而不是资金的安排和使用。职能部门可以对拨付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但不一定非要把资金的安排拨付权放在自己的手中。财政是管理资金的部门,由财政直拨资金到企业和基层,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也只有这样,资金的精准度才会越来越高,损失浪费现象才会越来越少。


中央财政资金直达市县,惠民利企效果更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