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笔记(11)
1.看不懂卡夫卡。读他的时候想起了曾经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看不懂。因为《变形记》最出名,所以记录下观点:

主人公变形成了甲虫,德文原文那个词的含义是害虫、寄生虫,中译为甲虫是根据卡夫卡的描写推理出的。卡夫卡本人禁止这本书的插画画出虫子的具体形象。为什么是甲虫,而不是单纯的生病?中国也有“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如果只是想要展现人情凉薄,甲虫这个核心要素就完全成了噱头。
甲虫和生病的最直观区别在于,甲虫不是人,变成甲虫使主人公脱离了人的自然属性,进而也就脱离了他在社会之网的联结。主人公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根据流行的弗洛伊德理论,梦是潜意识的反应,主人公内心深处抗拒像一个螺丝钉一样地工作、赚钱养家,他渴望和家人(尤其是妹妹)的其乐融融。至于主人公是否对妹妹抱有性幻想,暂且忽略。
主人公内心深处抗拒被社会之网异化成工具,于是变成了一只甲虫,这是最极端“去社会化”的形式了。社会之网压迫着主人公,却又反过来赋予了主人公意义——在这个意义完全消失之后,家人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恶劣。离开社会之网的压迫,回归本真(?)的主人公更能欣赏音乐,但还在社会之网的房客们却不能。

以上是借鉴他人(为主)+自己脑补(为辅)的观点,下面这段话则是自己的直观体验:

读这部中篇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一种恐惧,它来源于字里行间,而不是“久病床前无孝子”这种早就知晓的命题。鉴于作者感受到的情感比读者多(毕竟除了对作品的深度掌握之外,他既要构思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去写),我推测卡夫卡或许也是在一种恐惧中写下了这篇作品。我的恐惧是窥探他的恐惧的一扇窗户。好像里面的很多情节都和他本人高度相关,所以认为这部中篇小说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影应该并没什么问题。

2.同样是记录观点:
(1)通常说,“国王死了,王后死了”是故事,“国王死了,王后伤心过度而死”是情节。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蕴含了“因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然后呢?”
(2)正是因为因果关系的存在,结尾要蕴含在前面的情节或者人物的性格之中,所以很难,因为那些有着自己思想的人物对作者来说会渐渐变得不可掌控。
(3)婚姻和死亡是作品走向结局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