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两轮电动车充电桩建完后4个优化细节教你提升居民使用率!

2023-07-27 09:07 作者:雅迪充电  | 我要投稿



随着电动自行车的广泛普及,从便民和消防安全角度出发,各地区大力推进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全覆盖,按用户实际充电需求配建充电接口。


但用户对充电桩的评价标准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增加上,能否做好建桩后的“细节服务”同样重要。社区和充电桩运营商应结合实际,从4个“细枝末节”完善充电桩后续服务。


细节1

细化收费模式 居民感觉“更公平”


问题:


部分小区收费模式“简单粗暴”——不管充多久,缴费都一样。

不同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时间各不相同,大多数电动自行车充满电需要8-9个小时,部分小功率的电动车只需要6-7个小时,还有些大功率电动车则需要10个小时左右。


解决办法:


将充电桩设置为两种充电模式:普通功率和大功率,每种功率对应不同单价,居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充电桩。


在数量上,根据居民需求按比例划分,10组充电桩分为7组普通功率、3组大功率。细分后,充电桩利用率大幅提升。


细节2

增插头调整插口 居民充电更方便


问题:


有的小区安装的充电桩电源插头是三孔的,部分充电器不能用。居民希望可以增设两孔电源插头的充电桩,适用于更多的电动自行车。


解决办法:


根据小区需要,应建立新的电动车集中充电点,增设安装两孔电源插头,或者安装不同型号的充电桩和充电口,切实解决居民多样化的充电需求。


(示例:雅迪5孔充电插座

2孔和3孔插头均可用)


细节3


“建桩”莫扎堆儿 布局均衡更便民


问题:


当前部分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率已经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布局不够均衡,导致辖区居民无法“雨露均沾”。


解决办法:


小区和充电桩运营商通过多种途径“挖潜”,精细化考虑居民的需求,增补充电桩,提升充电桩覆盖率,满足了居民就近充电的需求。


比如,江苏某小区内的居民有一辆大型电动车,且车体较大,充电时会占用很大空间,充电桩距离较远,因此不愿意去附近的充电桩充电,自行飞线充电,形成安全隐患。

社区了解情况后,在其楼下处寻了一处地方,为其新建了高功率充电桩,与另外一位邻居共用,解决了问题。


(示例:雅迪2路高功率充电桩)


细节4

开发智能小程序 便捷查询充电桩位置


问题:


充电桩的数量和覆盖率提升了,但是居民对附近充电桩位置和使用情况不了解,找桩存在难题,导致一“桩”难求的问题时有发生。也就是说充电桩布好局后,某一具体点位依然可能存在充电桩资源紧张的问题。


解决办法:


想要将附近的充电桩资源共享起来,运营商应该采购将物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相结合的充电桩,软硬件相结合使用。


以雅迪充电桩为例,“雅迪充电”小程序,可查询用户范围内所有雅迪充电桩。通过地图模式,用户可以一览周边主要建筑物附近是否有充电桩,便捷查询到附近可用的充电桩,到那里充电,通过智能小程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效提升了整个片区的充电桩的利用率。


以上问题看似细小,但与用户的切身需求相关,也直接影响到充电桩运营商的收益,完善优化便民充电桩的后续服务尤为重要。


两轮电动车充电桩建完后4个优化细节教你提升居民使用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