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料给蜀汉五虎大将排序,赵云马超应该排第几?陈到和魏延谁能取代赵云?

蜀汉五虎大将虽然在正史中不见明确说法,但是陈寿在作《三国志》的时候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就说明他们的地位相差不多,与之相类似的,是曹魏荀彧、荀攸、贾诩合为一传(三大谋士),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合为一传(五子良将),东吴周瑜、鲁肃、吕蒙合为一传(三都督),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人合为一传(江表十二虎臣)。
陈寿将关羽赵云等五人的地位拉平——在诸葛亮之下庞统法正之上,费祎蒋琬姜维魏延被远远甩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当年的文人都很要脸,史学家也比较严谨,犯了常识性错误,是要被天下人嘲笑的。

很多人瞧不起《三国志》,却不知这本书位列“二十四史”,得到了绝大多数史学家的认可——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不管多么尖端的产品、先进的武器,总是有一帮外行来批评,就像有人质疑冒烟的火箭为啥不用无烟煤、点火的时候为啥用火柴而不用打火机一样。
用打火机点火箭是网络笑话和相声段子,但是质疑五虎大将名单和排序方式的,却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如果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话,把赵云换成魏延,也是有很多人赞同的,甚至还有人说赵云的功劳,原本就是属于陈到的。
半壶老酒读书不多,在网文兴起之前,对“名将陈到”的了解,仅限于《三国志·蜀书十五》的“季汉辅臣传”中,看到杨戏在赞誉赵云之后提了一句:“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陈到的名气有多大,放在最后再说,咱们先来看看陈寿给关羽赵云等五人的排序是否公允。

读者诸君都知道,三国前期实际是三个汉臣在打架,军功制度也是承袭汉制,斩将搴旗攻城拔寨的数量,决定了将领的官爵和他在史书中的地位。
既然是蜀汉(关羽黄忠活着的时候,刘备只是汉中王,所以只能称蜀而不能称季汉)五虎大将,那就得看他们为刘备集团建立了多少功勋。
要是看斩将歼敌数量,关羽在五虎大将中位居第一,那是毫无争议的,在局部战争中一次歼灭三万敌军,生擒对方假节钺左将军,仅此一项大功,就可受封万户侯。汉朝前期的军功制度,是胜斩千敌可封侯,打败了杀多少人也是有罪无功(参考李广),攻取城池,要看城池大小及擒斩守军数量,如果对方投诚,攻方主将的功劳就会缩水。韩信明知齐国七十二城已经投降,他还是要再打一遍,就是想多捞一些战功。
关羽歼敌三万,其战功可能仅次于周瑜火烧赤壁。赤壁之战双方战损没有统计,曹操到底有多少人马、撤回后方多少人,所有史料都语焉不详,但关羽生擒于禁七军三万人,却是很多三国史料都有明确记载的。

关羽一战擒敌三万,这在三国时期绝对算是惊天动地的赫赫战功,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的损失也未必有这么大——刘备收拾残兵驻扎白帝城,还能吓得孙权主动求和,说明夷陵一战,刘备只伤筋没动骨,还有再战之力。
蜀汉只有两个公认的万人敌,张飞“亚于关羽”,汉中之战大破张郃,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曹公破张鲁,留夏侯渊、张郃守汉川。郃别督诸军下巴西,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蒙头、荡石,与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军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
张飞围歼张郃全军,并阻止了曹操掠夺巴西人口,这件大功,让他位居五虎大将次席,也是实至名归无争议,而马超坐第三把交椅,就有点让人难以信服了:马超主动投降刘备之后,几乎是寸功未立,正史中他唯一的表现,是跟张飞一起在下辨对战曹洪曹休,那一仗还打输了:“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曹操)遣曹洪拒之。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

有马超的拥趸说,要没有马超进攻成都,刘璋也不会投降,其依据就是《三国志·卷三十六》中的一句话:“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
事实上刘备围成都已经好几十天了,马超带的兵马,其实也是刘备的:“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后数从鲁求兵,欲北取凉州,鲁遣往,无利。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超遂从武都逃入氐中,转奔往蜀。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密书请降。备闻超至,喜曰:‘我得益州矣。’乃使人止超,而潜以兵资之。”
刘备之所以拿下成都,马超的功劳可以忽略不计,即使能算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稻草也是刘备给他的。成都之所以不战而降,是刘璋不想打了:“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

前面咱们说过,守军主动投降,攻方战功缩水,而且成都围城的参与者也不仅仅是马超,张飞、赵云、诸葛亮、黄忠都在,领着刘备兵马的马超,就是分摊战功,也没有几斤几两。
马超的追捧者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马超位列五虎大将第三名,先后受封左将军、骠骑将军,他为刘备立下了什么功劳?
三国时期虽然没有实行九品中正制,但是门阀势力已经十分强大,荀家、司马家、诸葛家的影响遍及各方势力,马超属于西凉望族,也算刘备的半块金字招牌,他在没有显著战功的情况下受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斄乡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沾了家族的光。
《三国志》中的蜀汉五(虎)大将,黄忠以汉中之战阵斩夏侯渊之功而位居第四,在当时也是有争议的,诸葛亮和关羽都表示过反对,这是因为黄忠阵斩夏侯渊,是在刘备和法正的指挥下完成的:“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军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二十四年正月,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渊遂战死。”

夏侯渊为救张郃而中了刘备的埋伏,黄忠在此战中的表现也很出色:“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跟黄忠相比,马超在刘备集团的贡献确实不大,黄忠吃亏,就吃在他原先在刘表和曹操麾下的军衔不高:给刘表打工的时候是中郎将,投降曹操后只临时升了半级,叫“假行裨将军”。
汉朝末年,礼崩乐坏,官制也变得一塌糊涂,有时候中郎将的权力比大司马大将军还大,比如曹魏的二把手曹丕,在接班前就只是个中郎将:“(建安)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曹)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刘备拿下部分荆州后,封关羽为荡寇将军、张飞为征虏将军,诸葛亮和庞统同时受封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当丞相前,一直是杂号军师将军,但是地位却比“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尚书令、护军将军法正还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法正劝谏诸葛亮执法别那么严格而诸葛亮不听,法正犯法大家找诸葛亮告状这两件事中得到明证。

关羽当年对马超有意见,也是诸葛亮用一封信摆平,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说明军师中郎将或军师将军的地位,是要高于荡寇将军和假节钺董督荆州事的关羽的。
赵云跟诸葛亮一样,也是个杂号将军,同时他跟诸葛亮一样,获得的都是刘备发明的独家称号。
在三国乱世,又是四方将军要受重号将军名号将军(四征四镇四平)的统领,这在曹魏阵营中比较常见,比如五子良将都要受诸夏侯曹管辖,魏延虽然受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但其地位却不如赵云高,这一点我们从刘禅继位后的普调官爵中就能看出来:“建兴元年,(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先主践尊号,(魏延)进拜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都亭侯比永昌亭侯低半格,中护军与四方将军平级当权力更大,管全军将士的考核升黜,在此之前,赵云是刘备集团首任牙门将军,魏延是第二任,在荆州的时候,赵云就已经是秩二千石的桂阳太守了,刘备入川,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也就是仅次于关羽的荆州二把手,《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写得很清楚:“留营司马,官名。东汉献帝建安中刘备置,以赵云为之,统领留守荆州军营事务。”

在有皇帝的时代,功高莫过救主,赵云的有救主之功,在入川之战中又连下江阳、犍为两郡,汉中之战空营计击溃曹军主力,这些战功加起来,绝对要超过黄忠和马超,赵云位列《三国志》蜀汉五大将之末,可能跟秦琼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排名一样,都是吃了太刚正的亏。
《三国志》中蜀汉五大将的排序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三国演义》中蜀汉五虎大将的排名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哪一个排名更公允,读者诸君心中自有一杆秤,至于被网文吹捧起来的“神将陈到”,请恕半壶老酒才疏学浅,遍翻三国史料和《诸葛亮集》,也只找到了不到一百字的记载,而且诸葛亮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提到的赵云和陈到,用的也是不同称呼:称赵云为子龙,对陈到直呼其名而不称“叔至”,这就能明显看出两人的地位差距。
蜀汉五虎大将谁为首?陈到和赵云相比,哪一个更厉害?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不算问题,只要翻翻三国史料就能找到答案,但是蜀汉五大将应该如何公允排序,这个问题就很难回答了:如果只按进入刘备集团后的资历、战功、人品来排序,马超应该排在第几位?赵云无法超越关羽张飞,他的救护幼主、攻城拔寨战功,是否比马超黄忠还大?他的正确排位,应该是第三还是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