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L乐评」华晨宇《希忘Hope》

作者:鱼子酱
微信公众号:PostModernLens
华晨宇从自我经历中汲取灵感,将自己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及深度思考,通过特别、有创意的编排,描画出一条自我探索之路。
评分:9.0/10.0

2020年的《新世界》是华晨宇的一次自我突破,将视野放到宏大的主题上,讨论“向善”、“大爱”和“世界”。他贡献了许多音乐上的创新点,描绘生物美、自然美、世界美,还将自己的痛苦经历转化成对抑郁症患者的关爱,颇有关怀天下的庞大洒脱之情。
但华晨宇的魅力不止于此,他还有高度自我反思的能力——他的自我认知尤其清晰。2023年的《希忘》则是他的一次成功的自我探索。他着眼于人们(尤其是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捕捉一个又一个美好或伤心的小瞬间,将自己的过往经历和思考无私地展现、分享给听众。他的音乐元素是灵活的,有所改变:他不再以有力的标志性说唱来营造“燥”或是“炸”的氛围,而仅仅用他的声音、和声,和一些出乎意料的音乐瞬间来感染观众。
当专辑名称和封面首次公布时,大家都在疑惑:为什么希望的“望”字被更改为了“忘”字?专辑要表达什么概念?而一开始尚未上线的四首歌曲更是拉紧了惊喜发条。原有的六首歌曲(除去《小镇里的花(民乐版)》)表达的主题总体来说相对浅显和生活化,但最后一首歌的名称《虚幻与现实》则显得与它们格格不入。由此又会引起“专辑割裂感会不会太强?”“歌曲的主题思想会不会不够集中?”诸如此类的疑问。但一个月后,歌曲全部上线的那一天,概念逐渐浮出,一切答案终将揭晓:专辑中,我们能听到华晨宇挣扎、思考,再最终到释然的过程——这张专辑的由来必然来之不易,刻骨铭心。

让我们先从前三首歌讲起。《飞行模式》由简单、轻松,且愉快的节奏旋律和极度生活化的歌词/生活场景构成,以贴近年轻人生活的形式抓住他们的耳朵。“七姑八姨,唠叨不停 / 哪有,不烦,您说”还原了家人亲戚问好或者让你去做事的场景,而你内心嫌烦,嘴上却说着不是;“半生通勤,存款积蓄,化整为零 / 这月蹦迪没我 / 加班到白头,躺平遥遥无期”刻画了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的苦逼生活:每天辛勤劳动,在倍感压力的环境下勉强在内卷的社会里生存,甚至没有时间娱乐放松自己;“交际风雨骤,浓睡不消啤酒 / 职场失意,酒场孤僻,三天两夜,熬鹰追剧”,人际关系和职场环境再次给人增添压力,只得过着借酒消愁,靠着熬夜追剧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娱乐。这样的生活化场景真实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而华晨宇作为一个截然不同的艺人身份,也能针对社会中大多数“不在场者”的生活进行刻画,可见其自上一张专辑流传下来的“大爱观”。《小镇里的花》则是以山歌似美丽的歌词和中国风的编排,纪念华晨宇他那过世的母亲。华晨宇在分享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时提到,他的母亲在十年前学念佛经,因而华晨宇决定以“修行”的场景来作为歌词内容主线;他小时候的一位女同学曾说过他的母亲很“美丽”,而华晨宇将这句话记下,记到了现在,并通过富含中国风元素的歌词和音乐演绎方式,用极为丰富的民乐烘托出磅礴宽旷之氛围,来展现他心中对“美”的定义:“艳丽又娇媚”、高尚而鼓舞人心、“总也寻不得”。“那场火烧出不坏的,那尊是我 / 花,就在火海里灿烂开着”,这是一种孤僻的美,是一种坚韧的美,是母亲在华晨宇心目中最独特的美。从对“美”没有任何认知,到现在对“美”的独到见解,这更是华晨宇成长的体现。在《黑白艺术家》中,华晨宇则从自身角度出发,以极其嘲讽的声音处理和歌词向黑粉们示威。他的声音是可塑的,是灵活的,能够驾驭众多曲风。而即使是在这单独一首歌中,我们也能听出他几次唱“嘶吼”时所作出的微小变动;在结尾时,更是以极其刺耳的声音,对黑粉们唾而弃之。“泥土里的蚂蚁,哪能搞懂天边的海鸥”一句将黑粉喻为“蚂蚁”,颇有一番井底之蛙的典故感。
类似于《新世界》中的“火星三部曲”,《希忘》中有“治愈三部曲”。《好想我回来啊》是《好想爱这个世界啊》的姊妹篇。“向前看”,这是华晨宇几经挣扎之后的答案。他曾抑郁过,所以写《好想爱这个世界啊》来救自己。现在,他重新回看曾经的自己,写下《好想我回来啊》。熟悉的倒放音效与《好想爱这个世界啊》的互文,让这首歌亲切无比,也让人心碎无比,但无处不感受到温暖。《花落时相遇》延续了《好想我回来啊》中的温暖之情。“靠近你,倾听你,相信你还没有放弃 / 陪伴你,拥抱你,给予你努力的意义”。曾有多少人在你没落时,将你从深潭中救起?时刻怀感激,时刻要陪伴,更不能因为挫折而放弃自己。极具层次和弹性的旋律来来往往,为后半段充满力量感的合唱铺垫。这是整张专辑最温暖的时刻。“将有一天你会遇见美好的一切,值得珍惜无数擦肩无数相见,花开与花落”。不同于传统概念中的“花开时相遇”,华晨宇想告诉我们,“将有一天你会拥有美好的生活,感谢在那每一次跌倒了以后,又重新来过”,我们不必拘泥于道路上的小绊石,努力过后终有回报,而这份回报就让朋友们一起祝贺庆祝吧。对,或是曾经帮助过你的那些,亦或是你生活中最爱的人。《走,一起去看日出吧》是整张专辑立意最浅之时,但这依旧是前两首“治愈”曲目的一种释怀。“把烦恼都甩掉吧 / 我们的世界一直会很美好 / 其他‘不重要’”,当惆怅之意已经过去,怎么能不生出一种骄傲之感?即使焦虑如旧,又何必将自己埋没于焦灼之中呢?它有着最童话、最开心、最俏皮、最可爱的旋律,而这份快乐感就是人们在辛劳工作后最需要的。用着与《花落时相遇》相似的高音渐出的技巧,光明的太阳升起,专辑由此迎来最喜悦之时。

随着太阳东出,来自“火星的孩子们”再次在《向阳而生》中献声。孩子们是最单纯、最无忧的群体,而华晨宇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在上一张专辑的《与火星的孩子对话》中,你也能听到类似的概念)将火星的孩子们作为他的引导者。他们的声音领衔开头,指导着华晨宇唱下一字、一词、一句,带领着他一步一步解开心结,终得“向阳而生”。“就让温暖驱散迷雾”,温暖是悲痛的一把钥匙,华晨宇很好地诠释了希望、温暖和太阳之间的关系。“我看到久违的晴朗啊,又在黎明醒来,万亿爱中生长”,这是华晨宇在孩子们的引导下得出的答案,做出的行动。“当我们拼尽全力追逐过那一颗太阳 / 终闪耀”,当我们心怀希望和乐观,追随过心中的目标,终有回报——这是藏在我们自己心中的珍贵回忆和磨练,任何人都不可动摇。《点燃银河尽头的篝火》充分展现了华晨宇的天马行空。此时,他已成为火星的孩子们的一员,在“无比宏大的星系”中歌舞,“沉迷洪荒的美丽”。
释怀和愉快已到达最高峰,已至幻想之中。如倒叙般,华晨宇开始讲述他的心碎旅程,即将为专辑概念画上句号。雨天,钢琴,人,猫——这就是《当全世界忘了我》的全部,共同营造出专辑里华晨宇最悲伤的时刻。如此简单的编排,却讲出了真挚无比的心里话。“假如可以让世界沉默,别吵醒我的梦”,“梦”就是高光时刻,当所有人都闭嘴,不向他指指点点,有什么做不得、做不成的呢?“假如可以让音乐停下来,倾听我”,从另一角度思考,如果让高光时刻结束,让自己失去光鲜亮丽,真的会有人来认真倾听他的苦楚吗?这是一种矛盾的荒诞感,给华晨宇带来的压迫感。“假如那追光追赶着我,能否请它真正地照亮我”,奋斗路上,真的都是帮助着他的人吗?也许其中藏有不少用他的才华来利用他的人,让他痛苦无比。“假如那烟火燃尽后陨落,别在散落间划伤我”,等到自己被人诋毁攻击或是好朋友被攻击牵连到自己,他祈求不被伤害,不生焦虑。帮助时不帮助,攻击时却起哄,这是那些非真诚之人的真实写照。”假如舞台上剩一个我声嘶力竭,台下孤独满座 / 假如人群散去后太落寞,能不能给我一面镜子,让我陪我“,生动刻画了华晨宇心中若隐若现的孤独感。这些假设句你问我答,却无一能达到华晨宇心中那一最满意的结果。成功的路上,他将落寞记录下来。写进歌中。“所有快乐拥抱我后背向我 / 那束光拉长我的影子逃离我”,梦想的这份坚持和坚守真的是在帮助自己吗?华晨宇也会产生自我怀疑,从而进入一个怪圈,兜兜转转,最终却不如“让自己褪去光泽,让世界遗忘自己”来得痛快,但这时自己将失去所有:“让这世界就此忘了我曾存在过,请别想要再拯救我 / 散场之后,我也会忘了我”。

在专辑正式发行前,谁能想象出《虚幻与现实》听起来是什么样?这的的确确是华晨宇留给听众的巨大惊喜。专辑的结尾曲《虚幻与现实》是他出道以来的最好作品之一,不仅是他对自我经历的终极阐述和救赎,更是对当今社会的深度剖析。放眼一两年前,华晨宇备受风波和争议:他与张碧晨未婚先孕,甚至差点被列上“劣迹艺人”名单。这件事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焦虑,而华晨宇利用这一事件深度自我剖析并思考这一事件背后的本质,大胆展开了对“虚幻与现实”这一极为宽广的主题的讨论。在歌曲中,我们时时能听到华晨宇的人声背后有类似歌剧般完美的声音,这象征了“虚幻”;而华晨宇自己的声音则是“现实”。
“希望是虚幻的,希忘是现实的。”
在歌曲的一开始,“虚幻”和“现实”频繁交替,为后来的单独歌剧声作铺垫。华晨宇再次提及“稚童”,一个单纯天真的形象,预示着他自己想要成为的对象——换句话说,谁不想逃出紧紧压迫自己的社会呢?“在粉墨自我的时空,赤裸才更庄重 / 但世界一派从容,浓妆艳抹是天生”,“粉墨自我”则是包装、打扮自己的意思,而让自己保持纯真天然应是更高尚和令人接受的做法;但当下真正的社会里,打扮自我已成为常态,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已变为一个必须手段,无数的人需要变成披着羊皮的狼,争夺各种资源和机会,以本身不正义的手段丰富自己的人生。”高尚,到卑劣地伪装,再坦然地接受,多少人曾幻想被拯救“。本身高尚纯真,经过了包装,多少人进入了后悔的状态,最终却还是坦然接受?包装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件完美的手段——这实际上是个痛苦的过程:你需要疯狂地改变自己,让自己活成那个不想成为的人,甚至进入抑郁的状态(相同的主题也在Beyonce的《Pretty Hurts》被讨论过),亟需寻求帮助帮自己渡过难关,却发现程度已深无法改变。“疯长,在华丽的梦乡 / 但无眠的时候,徒留一个空洞在胸口”,“梦“像是整张专辑的线索之一,被反复提及,在这里依旧指高光时刻;”无眠“则是华晨宇焦虑辗转的时候;从心理方面说,”空洞“可以引申为”人生真实体验的匮乏“,或是”一种被包装后而产生的愧疚感“;包装下的高光时刻过后,人可能会开始思考自己做的这一切为的是什么:是工作,是一个完美的人生?实则可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获,留下的只是一丝愧疚或是真实经历的匮乏感。华晨宇也是如此,受到公司和一些粉丝的包装,成为了一个极为正派的角色,以至于一点污渍或瑕疵都能将他打下神坛,造成了严重的心理焦虑;这样来看,包装自己会给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华晨宇真实反映了这个社会现象及其带来的负面后果。歌声不断,华晨宇开始讲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梦会枯,毕竟夜有尽头”,他不可能红一辈子,更不可能活一辈子。他深知,现在做的一切,为的也许只是人生中的一点点,甚至也许根本不值一提。“醒来后,开怀享受腐朽”,当自己的时代过去,剩下的又会是什么呢?只是爆红之后的无人问津所带来的落差感,或是自己江郎才尽的痛苦感。“每天都有个我化作乌有”,现在,每天自己都会徘徊在忙碌的工作之中,或是因为劳累,抑或是因为无穷的焦虑,他会迷失自己。“提醒着,那些洗礼、那几句问候、那份温柔,没作伪“,当如此多的的压力压在自己身上,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不免会使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这一切,都不值得;但那些努力的经历(洗礼)、困难的磨练(洗礼)、自我的鼓励(问候)、粉丝的支持(温柔),就是他活下去,继续创作音乐的动力。这是他给自己最好的安慰,是这些矛盾背后的最终妥协。
到了高潮部分,代表“虚幻”的歌剧声在摇滚的背景音乐中如军队般来势汹汹,歌词所表达的内容也尤其一针见血——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是华晨宇从“劣迹艺人”事件中的深刻思考。歌词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转喻,极为引人入胜。“看,这里鲜花盛开,草木从不会枯萎 / 看,不如赠你几朵遮一遮丑陋 / 从来没有任何蛮荒之地能与这桃源媲美 / 也绝不存在满身泥泞、仓皇的野兽 / ”,当下是个所谓的“完美”/“最好”的时代,只有绝对的“美”存在,不允许任何“恶”存在。歌词继续表现这种说法的不合理之处:“多少人都生来纯洁完美,心底从不染漆黑,才成为光芒四射、真挚的歌手”,华晨宇以讽刺的口吻,发出尖锐质问。歌手也是活生生的人,任何人都会犯错误,但贵在知错能改;而当下的环境却不允许艺人犯任何错误,无论大小,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要受到无数人的批评——一些人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也许连自己都没有完全遵从这些道德准则,在别人犯错时却尤为来劲。这毫无疑问会给艺人增添无法计数的压力,而这从人文角度上来说,是不公平的。“就算没有任何人能看清那株灿烂的花蕊,也应该放声歌颂赞美鲜红的玫瑰”,在这句歌词中,“灿烂的花蕊”并不一定特指美的事物,也可以指“丑”或“恶”的事物,但都代表一件事物的内在。在华晨宇心中,美是独特的,是每个人心中的内在美——这正如他在《小镇里的花》所描述的那样,“美”都有个特点,在他心中,则是寻而不得的。但大多数人却不加以剖析一件事物的内在,仅仅靠着浮于表面的线索来推断,甚至通过人云亦云、仅通过舆论的方式来得出结论。于是,外在“美”则让人放声赞美,外在“丑”便使人心生厌恶、指责批评。因此,华晨宇想要呼吁:我们要多多独立思考,以自己的认知来评定一件事物;评价一个人时,也应当用全面性的视角,要注重一个人的内在,不应以一次事件的(表面上的或舆论上的)“美”或“丑“来捧高或贬低一个人。在这个“包装为王”、“表面/舆论决定美丑善恶”的时代下,华晨宇的主张是一股清流,是醒悟且有主见的思想。
“虚幻”慢慢逝去,华晨宇磅礴的人声将“现实”再次带了回来。“梦未枯,就算夜有尽头 / 醒来后,开怀享受所有”,华晨宇的时代还未落幕,他在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享受每分每秒,期待百花齐放;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谩骂和诋毁,他已是坦然(或者是欣然)接受的状态。华晨宇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与深度思考后,以豁然开朗的态度迎接接下来的生活。他了解自己,对自己的经历有过深入思索,便也已足够了。“那坚守,某一刻化作乌有,却还有那些洗礼、那几句问候、那份温柔,将某个我拯救“,他知道,自我怀疑之时,过去的磨炼会替自己掌控命运,真心的人也会默默在背后支持他,而他所需要做的,是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将自己想做的所有,全部做好。

华晨宇已经进入而立之年。他能够将自己的过往以辩证式的思考写在歌中,并用特别的音乐编排,表达出属于他的思想——这十分难能可贵。华晨宇的对自我的探索在《希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是非同质化的音乐,也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