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思11:音乐的实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去学音乐?音乐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正值国庆放假,我去上专业课,学习声乐。 还记得很早以前我去学声乐的时候,老师总给我编排各种动作,我有时候甚至分不清自己上的是舞蹈课还是声乐课。其目的很简单,为了表演。大抵是为了体现童真童趣吧。老师是业余的,我们也是业余的,反正都是业余的,开心就好。那段时候,我常常会想,声乐是独属于我的。 我也不知道这想法是从何而来的,但是当我站上舞台的时候,台底下的观众无论有多多,我都会视若无睹。反而有时候,人越多,我越兴奋。那时的我很难理解什么是怯场,直到我上了小学。 我所就读的小学是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前几年的生源很好,近几年差多了。我们这届走后合唱团就基本上属于后继无人的状态,靠的是营销和所谓的创新来维持现状的了。 还记得当我就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应真校长曾说过一句话,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也是我每每向外人道起少艺校时必说的一句话:当你站上舞台的时候,你就是一位演员。 我不知道这句话给我所带来的源动力从何而来,但只要我每每上台前想到这句话,我都会格外的有精神,格外的充满斗志。但也正因为这句话,我似乎变得拘谨了。 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半商业性质的比赛,误打误撞拿了一个浙江省特金奖。我现在回看当年那段视频的时候,我总能看到台上那个生龙活虎的我,也总能看到台后背老师责骂但仍然坚持的自己。 从那时起,我仿佛走路都会抬起脖子,上台后也会更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渐渐地,我放不开了。在我们少艺校的男童合唱团,有一个不成文的表演传统:演出的时候一定要夸张一切动作。 我们在台上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老师精心准备过的,我们所做的,只是机械的复制老师的动作。还记得毕业演出的时候,我们少艺校教师团队的朱玮彬老师,给我们毕业班排演威廉退尔进行曲的时候,叫我去做钢伴,我练习了一个寒假,生怕拖了团队后腿,拉慢了进度。而她在排练的时候,所设计的动作一来复杂,二来不雅,三来我们不喜欢,四来教学上极为拖沓。甚至在最后快要上台时,临时外调了一个并不是很熟练的钢琴伴奏把我顶掉了,我又要重新去背谱子。 我深刻的感受到,我们似乎只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教师为业绩,学生为荣誉。 当然,我并不是来抹黑我的母校的,我所言的即是事实,我热爱我的母校,我也热爱我的老师。但我也只是理性的爱。 或许向大众普及音乐的最好方式并不是邀请专家用专业术语在群众前展现自己的博学,也不是多设立几所音乐学校,搞几场公益演出,而应该是在广场上放一间钢琴房或其他乐器的房间,让人们走进去真切体验音乐的美好。 音乐的实质在我眼里是用来与别人交流的,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音乐不应受一切拘束。有一种说法,音乐是珍贵的,是用来在音乐厅里给贵族们享乐用的。我曾经一度认同,但我现在却认为,你完全可以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放声歌唱抑或纵情演奏,将自己饱满的情绪传递给所有自己想传递的人。 我一直觉得,在冥冥中人们有意的去学习一些东西不如不学带来的多,当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去编写和弦,去认识每一组音符之间的力量,去认识每一个大小调的情绪,比在教义上死记硬背G大调是温暖有力的带来的要多得多。 我一直不是很喜欢那些开音乐会开出天价的人,即使他们是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或者名满天下的歌星,我也不喜欢。在音乐上,即使是华语乐坛上的黄金十年所带来的创新在我眼里也比不上古典音乐在过去几百年的创新,也比不上五声调式上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 有的人说,薛之谦是一个纯粹的独立音乐人。但我不同意。在我眼里,一个纯粹的独立音乐人,薛之谦是无法代表的,他不配。在这个世界上,但凡涉及一点与公关相关的,与金钱相关的,与职业相关的,都不能被称作是一个纯粹的独立音乐人。这般纯粹,在我眼里是很苛刻的。只是做音乐。只是写自己的歌。不模仿他人,一点都不。不要随波逐流,一点都不。不要渴求流量或其他,一点都不。不要开演唱会,弄一些所谓的明星见面会,一次都别。分享的只是音乐,但别带上自己。 最好的学音乐的方式,就是不学,我对于一个老师的好坏的评判标准是:能否让你享受音乐,能否让你真正走进音乐。 当我近几年将音乐和考试挂上钩后,我就再也不享受音乐的过程了,所听的一切的音乐,只是单纯的为了鼓点罢了。 我走偏了,也就走不进音乐的世界了。 或许再过几年,我会再次改变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