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瓷器曾让考古学家都犯了迷糊:这个器具是古代的油灯吗?
这个器具是古代的油灯吗?不知各位藏友知不知道,但这东西却是让考古学家都曾犯了迷糊,比如92年出版的《唐代黄堡窑址》,和98年出版的《宋代耀州窑址》中,都将这种器具称为“灯”。但事实上呢,这种有点像台灯的东西,名叫“行炉”,它是古代“低配版”香具。

宋 磁州窑白釉行炉
西泠印社2017年拍RMB 172,500成交
行炉可固定平放,也可手持行走,是佛教徒修持行香礼佛的用具。佛家有一种修持为“经行”,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谓之“行香”,行炉是“行香”不可缺之物。
我们说这样的行炉只是“低配版”香具,相对应自然有“高配版”,从下面这幅宋代《藩王礼佛图》可进行明显区分。

宋 赵光辅《藩王礼佛图》局部 (传)
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番王礼佛图》描绘了来自不同地域的番王恭敬礼佛的场景,在向佛祖献礼队伍中,走在前面、头戴雉翎的藩王,手中持的便是“高配版”行炉——一件长柄莲花形行炉,精美绝伦,装饰丰富;而其身后身份地位明显低些的人,他手捧的则为“低配版”行炉,式样相对简单。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后者的造型源于前者,是“高配版”行炉去掉手柄简化的结果

长柄的行炉由炉、盖和手柄组成,又名鹊尾炉或手炉,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造型可能来自于西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作为佛供养器,长柄香炉与放香料的香宝子搭配使用

敦煌壁画 第 159 窟吐蕃赞普出行图 局部
在宋代时,这种长柄的行炉比较常见,苏洵、苏轼父子甚至以鹊尾炉作为释道之象征,比如苏洵《香》诗云:“道士每占经次第,佳人惟验绣工夫。轩窗几席随宜用,不待高擎鹊尾炉。”
目前出土及传世的长柄行炉数量不多,材质多为铜或铜鎏金的金属材质,银质或纯金的较少。
因为其成本用料高,所以这类行炉是货真价实的贵族礼佛专用品,从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器物、壁画来看,也可发现它并未进入寻常百姓家。

元 铜鎏金莲花形唐草纹行炉
北京保利2016年拍RMB 2,990,000成交
但是,有需求必定就有市场。在宋代,婚庆礼仪、茶馆酒肆、祭祀拜佛等市井生活场景,都离不开香,而如此大的民间香市场,必定会促进宋代香经济的发展,于是性价比高的陶瓷制行炉应运而生。

青白釉莲瓣纹行炉
中贸圣佳2020年拍RMB 172,500成交
陶土当然比金属价格低,所制的行炉也能让大多数人承受得起。但可能是因为陶瓷的延展性不像金属那样好,成品易碎,所以在行炉改版过程中,长长的手柄便被匠人们给省略了,仅仅留下了前端炉体部分。

湖田窑影青行炉
上海鑫马2021年拍RMB 11,000成交
而材质虽然从金属变成了陶瓷,但工艺上却仍残留着过去使用金属材质的痕迹。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中心烧造区有发现一件宋代莲花香炉残件,把它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羹碗子对比,能看出瓷香炉下覆的荷叶装饰与金属器上的纹理同样清晰,翻卷的程度也一致,说明是部分瓷制行炉是由金属制行炉仿制而来。

莲花香炉残件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

鎏金银羹碗子
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
“低配版”的行炉当然受到了“香”迷者的喜爱,当时宋代各大名窑都有烧造。
“香之为用,从上古矣。”人们对香的喜好,就像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执一行香炉,闲漫悠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