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礼崩乐坏!谁说男人不能1V3?”乔振宇X宋威龙X陈星旭X胡先煦

2023-08-24 21:47 作者:阑语余音  | 我要投稿

太子是皇帝最优秀的儿子,皇后长子,理所当然的储君。

然而太子天生仁善,重情重义,忠于本心不愿意沾染宫廷中的阴谋诡计、鬼蜮伎俩,如鹤一样高洁傲岸,心向自由。因此太傅才会感叹一句“人生忧患识字始”,太子心境纯澈,却偏偏生在权力中心,身不由己,无奈被困于这阴谋倾轧的方寸之间,这是无解的困局。

太傅是陪着皇帝一路走来的孤臣,他见证了皇帝一路的艰辛和蜕变。他是珍惜太子的这份纯善的,也曾有过对自由的向往,所以他会维护太子的这份珍贵的心性,和太子惺惺相惜。

皇帝很清楚太子能力出众,但是年轻的继承人众望所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的天平容易倾斜。加上太子对各方都割舍不下,如果一直这样柔善,别说将来太子坐不稳皇帝这个位置,就是皇帝自己现在坐在这个位置上也寝食难安。

对于一个从斗争里杀出来的皇帝,他大概是认为太子还不够果决和狠辣,太过重情,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否则也不会说太子在他心里什么都不是,就是这个国家的储君。

所谓的能者居之,也不过是皇帝故意抬举五皇子,想要和太子维持一种微妙平衡的堂皇说辞。

五皇子就是皇帝用来磨砺太子的磨刀石,皇帝自己也说五皇子只是一颗平衡局势的棋子。

五皇子的母族顾氏应该是曾经拥立皇帝登极的关键力量,但是因为从龙之功、外戚的身份甚至可能还有军权,受到了皇帝的忌惮。

时机成熟之后,前朝和后宫中,“顾氏”都被皇帝清理干净了。皇帝会留下五皇子一命,大概就是一句虎毒不食子。

也许因为这种前情,皇帝对五皇子一直都没有什么父子温情。在皇宫这种拜高踩低极度势利眼的地方,五皇子过早知道了人情冷暖,明白了身份带给他的宿命:永无止境的争斗。

和太子不同,太子拥有很多人的爱:皇帝对太子寄予厚望,太傅对太子维护有加,皇后对太子无奈但还是一心为太子谋算;太子最大的困扰是父皇对他总是不够满意,以及他向往自由但是身不由己。

而五皇子除了野心,什么都没有。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他只能全力去显示自己的价值,以求活得更好。即使知道皇帝的利用,自己身为棋子的命运,可能遭遇的危险,他也要抓住一切向上攀爬的机会:主动表现自己的能力,主动求取建功的差事。

皇后这时候派人刺杀五皇子,一方面不希望他的存在动摇太子的地位,一方面可能也是心虚不希望被自己杀死的顾氏的儿子成长起来。皇帝听到五皇子遇刺生死未卜的消息,倒是唤醒了一点点父子天性。太傅不愧是跟皇帝一起走过风雨雨雨这么多年的人,闻弦歌而知雅意,贴心为皇帝分忧去找人救人去了。这样的心腹挚友哪里找啊!

说回五皇子这个人,他太会伪装了,太会伺机而动了。

刚开始力量薄弱的时候,五皇子会宽慰太子说皇帝器重太子,不会对太子失望;会对来找他的太傅表态,自己会看重和太子之间的兄弟之情。他善于察言观色,能敏感捕捉人的情绪和内心的渴望,知道怎么样表现自己的无害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一切。

而且五皇子胆子大、目的性强,哪怕遭遇了一次刺杀,他也没有放弃来西境的目的,继续想方设法找到王帐,可惜行迹败露被西境人抓住。

太傅又来救他,甚至之前本来坚持不下跪,为了麻痹敌人竟然跪地去抢刀挟持敌人送五皇子离开险境。

这跟一命换一命也差不多了,大概是颠覆了五皇子对太傅的固有印象,太傅是太子党,怎么会为他舍生忘死呢?

可太傅确实这么做了,就......震撼到五皇子了,也因此五皇子会想抓住这个难得的、能为自己豁出性命的、给予自己一点温暖的人。

可惜五皇子不知道,在那个决定救他的瞬间,太傅想的是离开皇宫前,皇帝对他说的那句“你要负朕,朕不容你”。

皇帝是知道太傅本意以维护太子为先,不太想救五皇子的,怕他在极端情况下,顺势让五皇子自生自灭才有这句提点,彼此风雨同行这么多年了,即使不说出口,也能领会未尽之言。加上太傅应该还是有点文人风骨心存善念,就还是承诺了皇帝,“但有所命,无有不从”。

皇帝这时候应该也难得有点不忍心,所以才会说,“去吧,好好劝劝他”,他是希望太傅劝说五皇子别继续办差了,免得把命搭进去,以后还有机会立功。

五皇子不知道这些,而且论迹不论心,他后边还是知恩图报,说和西境人做笔生意,应该是用利益换回了太傅这个人质。虽然也有太傅是皇帝心腹,他不想节外生枝的原因,但是不得不说,应该是从这次舍命相救开始,五皇子对太傅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俩找到王帐回宫交差之后,听着手下人对五皇子的夸奖,皇帝满意的笑了。不过他一方面是满意五皇子有能力有出息没给他丢脸还对国家有利,另一方面就是开心给太子准备的磨刀石到了这一步总算有了初步资格。

五皇子费时费力凭记忆让画师把西境地图画出来了呈给皇帝,皇帝转头拿着这地图去给太子看。

皇帝的本意应该是想让太子有点危机感,警惕一下不安分的弟弟,谁知道太子关注点根本不在这上面,而是皇帝短时间内根本就不会对西境用兵,还让他的亲儿子五皇子去做这么危险又没有必要的事情。

太子作为渴望父爱的儿子,大概会觉得心寒,也许没忍住问了皇帝:“那我在父皇心里算什么?”

皇帝恨铁不成钢,才来了一句,“关上门是父子,打开门是君臣。在朕的心里你什么都不是,你就是这个国家的储君!”

其实这句话虽然从感情上很伤人,但仔细想就是一个皇帝最直白郑重的期望,太子是他期待的继承人。

他是认定了太子的,没有想过把皇位给别人,只是希望太子能变得更适合做皇帝,更好地掌控和面对未来的一切。

但是太子喜欢自由,看重感情,关注点根本不在皇位,整个人就更生气又悲哀了,他把那份西境地图扔了,看着皇帝离开的残酷背影,替自己也替五皇子感叹了一句,“做你的儿子,是幸,还是不幸?”

当皇帝的儿子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没有自由,也没有正常的父子亲情,父子兄弟之间还要互相算计互相提防,对太子这种重情重义的人来说太累了。

但是太子也改变不了皇帝的想法,他只能做好自己,尽自己所能去多关心弟弟们。

然后他去教另一个弟弟读书了,也跟弟弟传达了一些人生哲理至理名言,“拥有权力应当谨慎行使,手持刀斧更应该敬畏生命。”重点是这一句,其他的什么别人如何看待你,尊重不是因为出身是因为言行,某种程度上就是对这句的补充,希望弟弟做个懂道理明是非的坦荡人。

皇后对自己亲儿子这种大爱无疆,为兄友弟恭做出努力的行为,除了头疼还是头疼,自己想方设法给儿子除去威胁,儿子在那跟弟弟们兄弟和睦情深义重。皇后除了说一句逆子,也做不了什么,太子也确实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想到太子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和自己争执,皇帝大概是越想越气,才有那句,“你说他是孤勇还是愚蠢,是精明还是天真呢?”,然后可能就传旨说太子言行无状,顶撞君父之类的,打了太子一顿板子。

所以太子醒的时候,看到太傅在给他熬药。看到太傅,太子又觉得很安心。虽然父母不理解他,但是太傅是理解支持他的。

太子被打,太傅肯定是去皇帝跟前求情了,皇帝就明说,“朕要他再听话一些。”

这个他,霏说是指的太子,我感觉太子和五皇子都有一点,希望太子像他期待的那样更有手段更警惕一些,想要五皇子更受控制一点。

这纯纯养蛊式育儿,太傅才会劝说,“愿皇上勿作此想。”

不过皇帝不听劝啊,还说自己不会后悔,结果后来玩脱了,听到太子死了,后悔到吐血。

太子思虑再三,还是去找五皇子想跟他谈一谈,估计打算跟他推心置腹来着,谁知道五皇子压根不领情。

我猜五皇子是预感到太子想跟他开诚布公说皇后刺杀的事情,甚至劝他不要为了权势野心去当皇帝的刀以身犯险了,但是五皇子吃着汤圆婉拒,“我劝你还是别说了”。

首先,皇后是太子的生母,她派人刺杀五皇子,兄弟俩人心照不宣,甚至五皇子可能早怀疑皇后杀了他生母了,这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解决的,说开了这都不是尴尬而是只能撕破脸;

其次,他跟太子理念不同,太子说服不了他的。再有他可能也不想因为太子的真诚动摇自己的决心。

太子最后也许是考虑到五皇子跟他处境不一样,确实不好说太多,而是做了一个保证,“只要大哥在一日,就不会让任何人伤害到你。”

但是接下来,皇帝的言行又显得太子的保证没有什么实际效力,因为太子就算能防住他母后,也防不住皇帝,防不住五皇子的野心和恨意。

太子和五皇子这都算得上不欢而散了,结合五皇子在西境的作为和他对太子态度的转变,皇帝大概觉得他野心膨胀了对太子不恭,不是什么好现象,于是借着下棋隐晦问他,你觉得争夺太子位这局棋你能赢吗?

五皇子对自己的位置也是很清醒,知道皇帝只是拿他来平衡局势的,立刻示弱表示大局已定,自己翻不了盘的。

只有他够弱,皇帝才会给他更多,让他拥有和太子不相上下的权势。

无论是和皇后的新仇旧恨,还是皇帝的有心试探,他们都是为了太子。

五皇子心里不爽的时候,又看到太傅对太子和颜悦色。

他们君臣亲近,五皇子可不就嫉妒心爆棚了。

刚好属下又对他说什么“殿下如果不想成为别人手中的棋子,此时,应该主动出击了。”瞬间煽动了五皇子那颗不甘于屈居人下的心。

于是五皇子开始针对皇后了,我猜他应该是弄到了他母亲当年中的毒药,自己故意中毒,然后把证据都指向皇后。

皇子中毒非同小可,肯定要彻查的,加上五皇子醒了之后,立刻给皇帝上眼药,指控是皇后杀了他母妃。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五皇子借皇帝的手,成功扳倒了皇后。

五皇子也不怕皇帝偏袒皇后,因为皇帝就是为了平衡局势才抬举五皇子的,说明在皇帝的眼里,太子的势力已经太大了。

皇后是太子天然的依靠,扳倒了皇后,太子的靠山也会少一座,皇帝会乐意顺水推舟的。

果不其然,五皇子他赌对了。

顾氏之死的真相水落石出之后,太子来质问皇后为什么要这么做,皇后倒是很坦然说不先下手为强太子就没母亲了。

皇后被赐死之前,回忆里是太子说要保护五皇子的画面,而太子应该是被皇帝派的人强行送回东宫软禁了。

皇帝一句“不管你想保下谁,朕告诉你,到最后你谁也保不下。”真是诛心之言,画面也刚好对应了太子面对的现实:他的母后死了,他的太傅被弟弟劫持,他的弟弟设计他,他真的什么都没保住。

五皇子为了置太子于死地,也是机关算尽。先假传圣旨说皇帝接到了太子谋反的密信,毕竟因为母亲被赐死要谋君父的反也很说得过去,忽悠羽林军听他调遣围杀太子。

同时又控制挟持太傅,用太傅的性命来威胁太子,知道太子为了太傅一定会抗旨逃出,自动走进这个必死的圈套。

只要太子敢来,那就是坐实了抗旨的罪名。到时候他再传令羽林军万箭穿心,太子必死无疑,更方便他给太子安一个谋反的罪名还死无对证了。

太子倒是坦然得很,“无论用什么手段你都赢了,我也输得起,放人。”

他真的太好了,也许到了这一刻,他都没有怨过五皇子这个弟弟,因为在他的认知里五皇子设计他,最多算是母债子偿罢了。

太子当然知道这是个圈套,但是他不能让太傅受困,于情于理他都要去救太傅的,他来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五皇子也是人狠话不多,直接一箭射死太子以绝后患。

其实太子也算求仁得仁吧,死前想的还是太傅对自己的支持和承诺自己会陪着自己。

太子死了,接到这个噩耗,皇帝当场吐血,可见有多生气了。

太傅那边也是哀莫大于心死的状态,还对五皇子说,“你把我杀了吧。”

五皇子对太傅本来就有非同一般的感情,看太傅这么难过各种不爽,甚至拿以前的情分来质问太傅,很有一种“他就那么好,你就不能看看我吗?我们以前的快乐时光,也很美好啊”的哀怨不甘bushi

太傅对五皇子除了恨还是恨,根本不搭理他了。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既是说五皇子,也是说皇帝。

五皇子是觊觎太子之位、谋害太子,但是皇帝不养大五皇子的野心给他足够的权力(如果不是皇帝给了权力,五皇子怎么调动羽林军的?),五皇子走不到这一步,太子不会死。

所以太傅除了对五皇子是恨,对皇帝应该也是有怨气的,但毕竟和皇帝是一路互相扶持走过半生的人,情分也是不同的。

五皇子在太傅这里受了气,大事已定,他又去刺激自己的皇帝老父亲了,细数皇帝对他的忽略甚至是漠视,这里还插了一段皇后死前当面控诉皇帝,五皇子母妃的死也是皇帝授意的画面。

我感觉这里可能是五皇子主动提起来的,也许他后来已经知道了生母之死,这件事情皇后背后的人是皇帝,但是他一直隐忍不发,直到现在尘埃落定才来和皇帝说这些话,不过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宣告他作为一颗棋子反败为胜的成就感。

他还说什么明白皇帝要坐稳皇位难免心硬血冷,他是跟皇帝学的。

那个自嘲的笑绝了,何尝不是在讽刺皇帝这么冷血,对太子偏心也没有保护好太子,反而因为对五皇子的冷血害死了心爱的太子。

“父亲,您该休息了。”不就是“爹你老了不中用了,那些所谓制衡的手段都不如我,可以提前退休了。”的意思么?

五皇子这杀人诛心的本事也是跟皇帝一脉相承啊。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前面,五皇子看着自己生母的画像流泪,配上皇帝那句,“只要他身上流着顾氏的血,他只能成为抗衡的筹码”,还有皇后伏法之前说出的真相——是皇帝让皇后对五皇子的母妃顾氏下毒的,就让人细思极恐。

多年以前,皇帝利用皇后除掉了顾家放在宫里的顾氏女,多年以后,他又利用五皇子的野心和恨意引导他去查生母之死把皇后拉下马,为太子清理了未来的外戚隐患和孝道压制。

从皇帝的视角,五皇子的所作所为,直到拉皇后下马都在皇帝预料之中,甚至只是皇帝多重play中的一环而已。

只是后来的发展超出了皇帝的想象和控制。

皇帝这时候大概离死也不远了,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才有那句“爹爹,对不住你。”

得到了皇帝的这一句对不住,五皇子这么多年父爱缺失的茫然孤独大概一瞬间爆发了,颓然倒地手里捏着母妃留下的玉佩不知所措,这里真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好不容易皇帝含泪噶了,小儿子在病床前尽孝,五皇子都不知道在哪,估计还在做着自己继位当皇帝的美梦,就被紧急军报和太傅的无情嘲笑惊醒了,兵临城下,他的皇帝梦碎了。

他弄死了太子,熬死了亲爹,结果被最不起眼的弟弟截胡了。

太傅的那句这场仗早就开始打了也很有深意,说明皇帝和太傅早就在安排了,五皇子终究玩不过这俩人。

而这个被迫捡漏的弟弟从五皇子的失败里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斩草除根,毫不犹豫就把五皇子杀了。

小皇帝登基之后,才算是真正的一切尘埃落定。

太傅在老皇帝和太子的墓前看到鸽子,想起太子说过,“看见鸽子的时候,要记得,是我在等你。” 接着又想起了皇帝的临终托孤,一句“朕,相信你。”哪个忠臣不动容啊bushi

然后就是不知道哪个大臣嚼舌根,说什么主少国疑,白骨累累。

小皇帝也被pua得开始不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怀念起父亲和哥哥不知道该怎么办,直到太傅一句“您放心,一切有我”才像无助的雏鸟一样扑进太傅怀里暴风哭泣。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当皇帝肯定各种不顺,小皇帝也会气馁,说什么“也许,朕真的不是受命于天”之类的话。太傅又急切又无奈,只能苦口婆心教育他脚踏实地不要被情绪左右。

随着时间推移,小皇帝越来越有皇帝的样子,大臣和太傅聊起小皇帝的变化,太傅说“那个时候啊,他就已经长大了。说到底,都是老天爷教他的。”

其实就是说当初毫不犹豫杀李狗的时候吧,也是环境和事实催人成长啊

“这世上,最怕的就是有心人,您若是留在朝堂之上,必然位高权重。这样的事情,眼下看起来虽然没什么,只是不知道后人,会如何提起。”

这话听着扎心,但是实打实的真心话。

先不说两朝元老功高盖主,太傅现在可是帮着皇帝看奏折的,在皇帝需要他的时候这是为君分忧,以后皇帝不需要他了,再想起这些事,万一被有心人添油加醋说难听了就是权臣摄政,皇帝无能。

手握权势的人,心意总是瞬息万变的,万一真到了那个地步,别说他们这份君臣情谊到了头,往后史书记载也不会好看。

不管是为了太傅自己,还是为了长远的未来打算,太傅都觉得是应该功成身退了。所以他向皇帝提起了张良跟赤松子做神仙的故事,想要退出朝堂隐于市井。

小皇帝刚开始不准太傅离开,是习惯性的依赖,也是不舍,还保证自己能做到父皇做到的事情——信任太傅到死。

直到太傅说他把能教的都教了,乞休。皇帝大概也明白了太傅去意已决,想到太傅为他们家劳心劳力这么久,也是不忍心的吧。

而且当了皇帝之后,他应该更明白人心易变,父皇那么信任太傅,可还是有不听劝导致大厦将倾的时候。

事到如今,太傅力挽狂澜已经尽到了做臣子的本分,既然太傅去意已决,他不如在彼此最信任的时候放手,毕竟强留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就当是圆了太傅一个心愿也好。

最后小皇帝在依依不舍里叮嘱太傅,日后不管身处何处,都要时时送些书信回来。

不管以后如何,至少此时此刻这份心意是真的。

太傅终于完成了老皇帝的嘱托,功成身退,在乡野间想起了太子的话,“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我们找一个温暖和煦的地方,一起过逍遥的日子。”

太子没能得到的自由和逍遥,太傅他会替太子去体验,替太子完成未完成的心愿。

等到死后,上穷碧落下黄泉,他都会找到太子。和太子重逢的时候,他会把那些自由惬意的时光跟太子分享。

“礼崩乐坏!谁说男人不能1V3?”乔振宇X宋威龙X陈星旭X胡先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