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读读周国平

单位图书馆最近重新装修好了,很高端和先进。可以说明亮大气高科技。周围同事都有想“体验它一番”的动力。于是某天晚上,我终于去了。进去时我居然产生了惶恐的感觉,首先刷脸进入就不说了【非借阅时段无法进入】,其次里面空无一人,我原以为至少前台应该坐一个看护的人的。实际上前台也没人。时代和科技的发展速度,超乎了我的想象……于是我慢慢浏览了一下错落有致的书架上都有些什么书。看下来产生了唯一的感觉……这还是单位之前的那批书。可以说虽然外壳装修的很豪华气派无人值守,书架上的书依然没大的变化和增加。用一个同事的戏称就是:“这些书可配不上这个图书馆的装修和科技含量”,事实上我也有此感觉。这个同事还不忘找时机打趣我,“就这点书,我们还不如直接找“XX”(我的名字)借呢……”搞得我一时语塞……事实上我也只是偶尔在同事们刷手机的时候拿起纸质书读一下罢了,其中二分之一原因也是因为怕时常的看手机损伤视力……
本来想细细的看一下都有什么书都借什么书,但是因为是上班时间跑出来借的,心里隐隐还有点“赶紧借完赶紧回去上班”的观念在,于是细细去品味这些书都是什么,会不会好看的念头变成了“随便拿几本”“看了也不会后悔”和“看了一准能看懂”“的心情……于是一个架子上我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周国平”;心中直接产生条件反射“就它们了”;匆匆借完出去。【当然也是无人服务的自助借书,这也需要我自己琢磨一下操弄一番】
回到单位照例被同事问了一下借的什么书,我很难归纳周国平的书属于哪个类别;只好说,一些哲学类的书。同事不以为然的说她肯定不感兴趣也不会看。
好了,铺垫到此为止。不知道是什么造成了大家对哲学书都不好看的错觉。。。
我只想为周国平正正名。如果说你不喜欢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者奥勒留的【沉思录】那我表示理解;虽然这两本我也只是听说过。但是本土的作家周国平的书还不让人喜欢不让人感兴趣,那我就觉得略微奇怪。其实,真的想了解哲学,走入或者走近哲学,我个人觉得最平易近人和接地气的方法可以从不妨从读一下周国平开始。也许会扭转一个人对哲学的偏见。
不敢断言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正确和准确;但真的凝聚了很多人生智慧。他的大部分文字和对人生的思考,观点和感悟,都有让人产生共鸣的一些点或一个方面。或者说,无论在你得意或者失意时看,都会有所收获。尤其是人生失意之时;恐怕起到了更加重要的心灵抚慰和疏导的作用。
历经时空的变迁,你也许会淡忘,但重新拿起,还会有共鸣和感触。又或者因为经历和阅历的增加和不同,而有了更深刻和更细腻的沉思和感悟。
当然,除非你是一个从来没有精神生活的人,就当我没说。
下面摘录一些我觉得很好,讲的很棒的句子:
“人在社会上,不免要担任各种角色,但是如果角色意识过于强烈,我敢断言一定出了问题……我不喜欢和一切角色意识太强烈的人打交道,例如名人意识强烈的名流,权威意识强烈的学者……那会使我感到太累,我不相信他们自己不累……”
“为自己写作,主要就是排除功利的考虑,之所以写,只是因为自己想写,喜欢写……”“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没有根据的偶然性,会让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遁入空门”
“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则会让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或陷入自恋”
“在大多数人身上,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曾经有过的那种自发的哲学兴趣,消失了,岁月把一个个小哲学家,改造成了大俗人”
“仔细想一想,有多少人一辈子把自己当作了赚钱的机器,何尝把自己真正当作生命来珍惜;又有多少人只用利害关系的眼光去估量别人的价值,何尝把他人当作真正的生命去关爱……”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须;在独处时,人是面对世界的整体,万物之源。相反,在交往时,人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段。”
“倘若一个人在年轻时,并非因为生活所迫而只知吃苦,拒绝享受。到年老力衰时,即使成了人上人。却丧失了享受的能力,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写作者爱好自己的思想,不肯让它被坏了的文字所辱没,所以也爱上了文字的艺术。。好的文字风格,如同好的仪态风度,。来自于日常一丝不苟的积累”
闲时读读周国平,不一定能让你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一定能让你的心灵重归平静和闲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