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悼明”“宅斗”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

2023-03-25 15:45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这一期我本来是打算要以凤姐的两个主题身份:“主妇”和“媳妇”作为主轴,讲讲“理家”主题的

后来想了想,还是决定先花大篇幅讲两个会很得罪人的内容:

其一,对于“索隐”以及类似的思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其二,曹公是否真的有意要设计“宅斗”的内容


首先亮明观点:

我认为《红楼梦》当中的确是存在用谐音或其他方式来暗喻现实当中的人物的,比如贾敬,但是,曹公这样做是因为他所承担的主题任务非常特殊,具体哪里特殊,后面我会细讲

我具体反对的,是所有“通过找人物的历史原型,来思考《红楼梦》”的这种理解方式

越是戏份多,承担的主题表达任务重的人物比如宝玉凤姐和黛玉宝钗,就越不能用这样的思考方式去对号入座

再重复一遍,我并不是那种要么就全部否定,要么就全盘接受的二极管

我反对的是所有找人物历史原型的理解方式,而不是在否认《红楼梦》中存在影射明朝灭亡的元素

这种找人物历史原型的理解方式,最根本的错误就出在了对这些元素存在原因的理解上,认为添加这些元素,仍然是出于“悼念”的目的

但其实,哪怕仅仅通过这本书书名的变迁过程,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曹公显然已经从“石头所记”、“情僧所录”和“红楼一梦”的层次,更上一层楼,走到了直言是要以风月为鉴的《风月宝鉴》和披阅增删,编撰提炼出《金陵十二钗》的境界

故此,他才能道出“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彻悟之言

不是人家还在悼念,而是仍然停留在“石头所记”、“情僧所录”和“红楼一梦”这些层次上的读者,以为人家还在悼念

 

至于“宅斗”的内容,我认为无论是所谓的王夫人派系、邢夫人派系还是贾母派系之间的争斗,都完全是想多了

曹公始终是在围绕着“破坏秩序”和“争夺利益”这两个亡家原因去设计下人群体的冲突的

 

不论视频前的你此前接受的是哪种思路,经由那些思路得出过怎样“细思恐极”的结论,我建议都先别急着反驳,或是向我“传教”,请先把我的论据看完

如果看完之后,你仍然决定坚持此前的思路,那咱们再围绕我接下来提出的这些质疑和反驳做解释和讨论也不迟

并且交换意见时切忌言之无物,单纯输出情绪,那除了浪费时间啥用也没有

 

好,我们先聊以“索隐”为典型代表的,所有通过找人物的历史原型来思考《红楼梦》的理解方式

众所周知,“索隐”以及类似的思路存在的时间很长,影响的范围很广,因此得出的结论也是五花八门

坦率地讲,我对于这些结论的细节了解的其实并不多,也没有精力逐一去辨别那些从明朝或清朝的历史中挖掘出来的人物原型究竟哪个更靠谱

当然,对照曹家的族谱找出来的那套说辞就更有没兴趣搭理了

因为有一个很基础同时又非常重要的内容,绝大多数的朋友都没有意识到:

“索隐”以及类似的思路,它们的视角其实本质上都是“看故事”的视角,而并没有上升到创作者的“创作层面”去思考

因此,虽然“索隐”以及类似的思路走的方向天差地别,各自的拥趸之间也是水火不容,但非常黑色幽默的是,它们的致命缺陷却是共通的:都是“不全面”与“太主观”

先说“不全面”,细分一下的话,其实又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作者对人物个体的设定,这种“看故事”的思维未必会全部顾及到

我们举个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王熙凤跟魏忠贤

二者之间那些所谓的“影射之处”大家可以自行去百度,很容易就能找到,我懒得絮叨了,我此处只聊聊他们没有说的那些内容

比如,凤姐的出身设定为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她成为贾家实际分管日常运营的副家级太太,是因为娘家的背景加上贾家内部比她更有资格的贾赦原配已经过世,而王夫人又懒得管,这些设定很基础同时也很重要,它是凤姐理家合法性的由来

而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史书上是这样写的:

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忠贤自万历中选入宫,隶太监孙暹,夤缘入甲字库,又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谄事魏朝。朝数称忠贤于安,安亦善遇之。长孙乳媪曰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

如果说,籍贯、出身、主动自宫的细节、改名李进忠、从攀附孙暹到谄事魏朝的过程都是无关痛痒的细节,对应不上也无所谓的话,那么魏忠贤凭借勾搭客氏而起步的这个转折,不仅是他的人生命运走上快车道的关键,也是他后面能够祸乱朝纲只手遮天的权力基础

既然曹公要用凤姐来暗喻魏忠贤,那么二者掌握权力的过程与合法性的来源,这两个最基础的内容为什么不一致?

而且,《红楼梦》中的哪个人是客氏的对标?

再者,仿照《水浒传》一百零八将搞《东林点将录》对于魏公公而言,也是标志性的骚操作,你能想象有人在调侃那个男人的时候,却对只因、篮球和铁山靠这些关键元素绝口不提么?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凤姐从第55回起便不能理事的这个关键转折,曹公设计的原因是“小月”,这……又该怎么跟魏公公一个太监对应起来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细究下去还有很多,而且也并非只出现在王熙凤暗喻魏忠贤这一个案例当中,其他拿历史人物去对照书中人物的解读,也必然会存在类似的细节对不上的问题,只是有的多有的少而已

所以还是那句话,不要看他们说了些什么,去看他们故意隐瞒了什么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原型人物找的准确与否,或是作者在暗喻人物时进行了哪些取舍的问题,这是“看故事”思维本身“无法全面”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另一个更重要也更严重的“不全面”之处,就是作者在创作时,是必然需要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有目的的设计的,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构建起人物框架,继而衍生出各种冲突

但绝大部分读者未必会去细究这些人际关系最底层的设计逻辑

我们拿贾敬道长和嘉靖道长这个暗喻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来说明

我最开始就说过,我个人是认同“贾敬就是在暗喻嘉靖”这个结论的

因为贾敬的不作为与嘉靖的放纵在主题层面是共通的,我们的确可以借此对二者的“罪”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知,但是,即便如此,这对于理解整部《红楼梦》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影射”触及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不论大家认为秦可卿的人物原型是谁都无所谓,甚至不认同贾敬=嘉靖这个结论也无所谓,我这里有两个问题,大家可以把自己认为的人物原型带入进来,尝试解答一下:

其一,贾敬的原型到了《红楼梦》中,仍然被设定为男性,秦可卿的原型为什么就成女性了?

其二,秦可卿的原型跟贾敬的原型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两个原型人物之间并没有关系,曹公为什么在《红楼梦》中将二者设定为爷爷和孙媳,并在秦可卿的判词中直接提及贾敬?

如果这两个问题你仍然能够给出答案的话,先别急着把答案发出来,因为这还仅仅只是贾敬道长和秦可卿之间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的问题呢:

(友情提示一下,接下来的一连串疑问我就不建议大家尝试找答案了,原因我一开始就说过:通过找人物的原型来思考《红楼梦》是行不通的,我提出接下来的一连串问题,只是为了说明这种理解方式为什么不可能走得通而已)

比如贾政的人物原型是谁,为什么曹公在《红楼梦》中,将他和贾敬设定为堂兄弟,赋予似而不同的主题任务?

此前我看过一种说法:宁国府的贾敬嘉靖是在暗喻明朝,荣国府的雍正贾政是在暗喻清朝,所以二人才被设定为堂兄弟,寓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却仍然重蹈覆辙的命运悲剧

那么贾敷和贾赦的原型又分别是谁?他俩凭什么跟嘉靖雍正这两个皇帝称兄道弟,凭什么同样承担似而不同的主题任务?

黛玉的母亲贾敏的人原型又是谁,凭什么被设定为贾敬的堂妹,贾政的亲妹妹?

即便你不认同贾敬=嘉靖,贾政=雍正这个结论也无所谓,把你的人物原型替换进问题里再问一遍就是了

如果问到这里,你仍然能够给出解释的话,那咱们就沿着人际关系再拓展一下,继续问下去:

惜春的原型跟贾敬的原型啥关系,凭什么被设定为贾敬的女儿?

元春和探春的原型是谁,凭什么跟贾政的是父女关系, 而且这俩姑娘还是一个嫡出一个庶出?

贾珍的原型是谁,为啥被设定为贾敬原型的儿子?

贾蓉的原型是谁,为啥被设定为贾敬原型的孙子?

等等等等……

最恐怖的是,这些问题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你不能一个问题一个逻辑,一组关系一个答案,而且关于人际关系的设定逻辑,也并不仅仅是贾敬一个人物有,《红楼梦》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都能扯出类似这样的一大串问题

要解释这些,首先,你必须找出一套完整的选拔标准,来解释曹公为什么会单把这些原型人物从史书中挑出来,放进《红楼梦》中,然后再找到一个能贯彻始终的设计逻辑,来解释曹公为何会这样把原型人物给串联起来

如果找不到这个最基础的选拔标准和能够贯彻始终的逻辑,那不就正好说明你的思路存在第二个问题:“太主观”么

元迎探惜贾家四春的人物原型凭什么在书中被设定为堂姐妹关系?

如果袭人的名字要拆成龙衣人来理解,是在暗喻贾宝玉的原型是传国玉玺,那晴雯呢?

袭人出嫁时特意嘱托留下的麝月呢?秋纹碧痕呢?凭什么单拆袭人的名字,不拆她们的?

仅仅因为袭人是在贾家家亡后能与贾宝玉相遇的人么?

那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史湘云在剧情中肯定会比袭人更靠后,为什么不拆她的名字?

史湘云是否暗喻了贾宝玉的原型是传国玉玺?如果没有,那其他人有么?为什么单用袭人暗喻这一点?

还有,第42回开篇那句: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这句话怎么解释?

最重要的是,如果曹公真的有用林黛玉暗喻崇祯,用薛宝钗暗喻鞑清,用王熙凤暗喻魏忠贤魏公公打算,那么他将这几位冤家凑在一起,组成金陵十二钗出道的设计,又是基于什么逻辑?

你们不觉得这有点地狱笑话的意思么?

曹公还有这恶趣味呢?

他到底是站在明清哪一边的?

当然,你也可以说曹公是站在百姓一边,认为崇祯和魏忠贤跟满清一样,都应该为明朝灭亡,生灵涂炭承担责任,那么他给十二金钗每个人都设计一个悲剧结局的原因就好理解了

那么,“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中的可叹,堪怜又在反应曹公的什么心态呢?

发现了么,不论怎么绕,这种说法最终一定会自相矛盾

 

以上,就是我不认同以“索隐”为典型的,所有通过找人物的历史原型来思考《红楼梦》的理解方式的原因,不论你找出来的人物原型是谁,不论说辞多么华丽花哨,多么细思恐极,你都不可能经得起这一连串关于人物关系设计的质问

而人物关系的设计又是小说创作,阐述主题的基础,任何小说的创作者都是不可能不思考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谈其他的,一点意义都没有


好,把别人的思路批判一番之后,接下来自然就应该是“你行你上啊”环节了,毕竟不会制冷的人是没有资格批评冰箱的 

“索隐”以及类似的“看故事”思维与“创作思维”相比,最大最基础的区别就在于我刚才提到的:最基础的选拔标准和能够贯彻始终的设计逻辑

那么,这个选拔标准和设计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还是是我在之前的视频中翻来覆去絮叨过很多遍的:

一切设计都是从主题表达的需求而来的,一切设计都是为表达主题的目的而去的

即便是用贾敬来暗喻嘉靖这个设计,也一样是符合这句话的,而并非是为了告诉我们所有人物都有明代的人物原型

大家仔细听听我接下来的推导过程是否存在错误或者疏漏蛤,如果立不住,欢迎打脸

 

要思考《红楼梦》当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我们第一步要做的都应该是将这个人物与他在人物关系框架当中地位相近,或是在剧情位置当中相近的人物互相对照

比如贾敬和贾敷贾赦贾政,比如在第24回当中一并谋得了差事的贾芸和贾芹,甚至连绣春囊这样的道具,也必须跟同它一并出现在第73回的累金凤对照来看

因为如果不是为了从不同的方向阐述相同主题的话,曹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精力,用非常巧妙的规划框架和叙述规律,把这些人物、道具、剧情互为镜像的编织在一起

找到人物所承担的具体主题之后,我们再据此来对照他身上的具体设计,就能寻找其中的设计逻辑

此前我就说过,贾敬与贾敷贾政贾赦共同承担的是“父之过”的主题,与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贾琮贾环的“子不教”的是互为镜像互为呼应的

贾敬个人具体承担的是其中的“主动不作为”,注意,“主动”和“不作为”这是两个部分

为了体现贾敬的“主动”,曹公才将他设定为不住在宁国府内,而是到城外修道,并且除了53回带着后辈祭祀贾家的祖宗这种无法推脱的事情之外,基本不回来

而为了体现他的“不作为”,在第11.12.13这三个原本写贾珍和秦可卿扒灰之事东窗事发的章回的开篇,曹公特意铺垫了一句:“话说是日贾敬的寿辰”

与之互为呼应的是,在64.65回贾琏撩尤二姐的骚操作则被设定为是在贾敬的葬礼上

贾敬的“主动不作为”与贾珍贾琏这一代人的“子不教”之间的因果关系,贾政的“主动正向教导”与贾珠贾宝玉的“子不教”之间的关系,我们其实仅凭曹公的剧情设计,就足够品读出来了,根本没有必要再绕个弯子,先去找所谓的人物原型,然后再提炼出这些主题

 

得出这些结论之后,我们再深入一步思考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

为什么贾敬不住在家中的原因,偏偏被曹公具体设定为“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而不是设定为其他内容,比如他到五台山出家,或是他到别处旅游打卡去了,这些设计同样能达成“主动不作为”的效果

而且,整部《红楼梦》里,就他最为特殊,从名字到爱好都在很明显的直接暗示嘉靖道长,根本不存在其他人物原型的争议

 

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源自于“主动”和“不作为”这两个主题任务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具体涉及到的是写作技巧层面的内容

有过创作经验的朋友应该多少都有过体会,要想体现人物的“主动”并不是难事,只需要让人物作出“选择”,特别是做出一些“不理智”的决定就够了,比如白素贞只羡鸳鸯不羡仙,比如刘备为了兄弟情义,拿毕生所有的家底,兴兵伐吴,为关羽复仇

难的是,如何让读者感知到一个人物的“不作为”

既然是不作为,那贾敬自然就不能像贾政那样去批评贾宝玉甚至暴揍贾宝玉,也不能像“主动施加负面影响”的贾赦那样,去逼着贾琏干抢夺石呆子的扇子这样的坏事

而且,主角贾宝玉所在的荣国府作为整部书的正面,能够直接呈现剧情的篇幅是相对较大的,留给宁国府,特别是能留给贾敬的篇幅非常有限

“不作为”+篇幅少,这两个因素夹杂在一起的情况,是整部《红楼梦》中独一无二的,所以曹公在设计贾敬这个人物的时候,才选择了与贾政贾赦贾珍贾琏贾宝玉都不一样的方式:尽可能直白的点明

因此,才有了秦可卿判词当中那句毫不“避讳”,直截了当点出来的“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才有了贾敬的寿辰与贾珍秦可卿的扒灰一起写,贾敬的死亡和贾琏尤二姐的出轨一起写的设计,以及对于主题非常相近,可供对照的历史人物,嘉靖的直接暗喻

如果我们把对历史人物的直接谐音暗喻这个条件稍微放宽松一些,单把《红楼梦》中同样名字的谐音非常直接了当的人物拿出来做一下对比,就不难发现,他们也都是存在“篇幅较小”和“名字直接点明主题”这两个特征的

比如卜世仁、詹光、单聘仁,还有赖尚荣、甄士隐、贾雨村、娇杏以及香菱的原名甄英莲

可见,曹公在面对这类的问题时,他的写作习惯是保持一致的

 

当然,除此之外,大家肯定还会想到一些并不符合这两个特征,但仍然有谐音梗嫌疑的名字作为反面案例,比如贾蓉贾蔷暗喻“戎羌”,我在这里顺便一口气解释了吧

大家仿照我接下来所说的,自行再对照一下类似的案例

贾蓉贾蔷暗喻“戎羌”这个推测,一则把两个人的名字放一起谐音,同时还省略了二人的姓氏“贾”的谐音也就是“假”,这跟刚才提到的那些人物,都是截然不同的

而且,与二人类似的贾菌贾兰,贾芸贾芹这些组合,用同样的方法得不出类似的结论,二人是孤独的特例

二则,“戎羌”一般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部族,跟贾蓉贾蔷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其他可以对应的地方

所以,仅凭这两点,其实就基本可以确定,这个“谐音”纯粹是想多了,贾芹谐音为假装勤奋的猜测都比他俩谐音“戎羌”更符合曹公的设计习惯

而且,贾蓉贾蔷也完全没有必要去用谐音梗来命名,他们俩的主题是对标父亲贾珍和“师父”贾瑞而来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展现的难度不像贾敬的“不作为”那么严苛,二人在人物关系框架当中的位置,也不像贾敬那么偏僻,可以随时与贾珍贾琏以及凤姐这位女主角搭配在一起,见缝插针安排一些剧情

 

都说到这了,我干脆把另外两个特殊人物也一并说透吧:贾敷和贾珠

贾敷的主题是“因客观原因导致的被动不作为”,贾珠也是“因客观原因导致积极上进无法成功”,二人的难点都在于要如何体现这个“被动”体现“客观的”“外在的原因”,与贾敬贾敷贾政,贾珍贾琏贾宝玉的“主观的”“内在原因”形成镜像对照

所以,曹公在二人身上采用了同样的极端设计:狗带

 

好,说到这里应该就差不多了,大家如果还有什么一时消化不了的内容,可以到评论区找这一期视频的文案,我会放在专栏当中

如果实在琢磨不明白,或是发现了错误和疏漏,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有时间的话我会尽量回答

 

接下来,咱们再聊另一个会很得罪人的话题:曹公究竟有没有在《红楼梦》中设计“宅斗”的意图

这个问题也一样会牵扯到五花八门的结论,不可能逐一去甄别讨论,所以咱们还是先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如果基础都不牢,那么,天马行空的上层建筑自然也就没必要再讨论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要构成一个“冲突”,都需要哪些基本的元素?

对此我总结了三点,如果有疏漏的话欢迎补充:

分别是立场不同的阵营,诱发冲突的动机,以及实有其事的行动,这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聊动机,关于如何聊这个元素,我琢磨了挺长时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论是在《红楼梦》中,还是现实生活里,对于动机这种事,大家非常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手里拿把锤子,瞅哪都像钉子”的问题,即便是白纸黑字明写出来的内容,也经常面临“话里有话”的质疑

所以,为了尽量保证整个思考过程的理性客观,我决定先聊清楚古代社会家族内部的规则和秩序:就是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合情合理合法的掌握维护秩序,分配资源的权力

当然,如果你认为曹公设计的就是那种纯粹为了搞事而搞事的宅斗,动机无关权与利的争夺,那我只能说……你高兴就好,我无话可说

好,说正经的

我国古代之所以被称为农业文明,是因为几乎一切的思维行动与制度规则,都是围绕着农业生产与土地资源逐渐演化出来的,尤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这种宗族群体聚居模式

古代婚姻的目的也并不是基于男欢女爱,为了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本质上其实是两个家族要通过男女婚嫁并诞下兼有两姓血脉的孩子的方式来缔结同盟,共同组成一个规模更大,并且彼此之间不会轻易舍弃背叛的利益共同体,就比如贾史王薛这四大家族

搞清楚了婚姻的基础动机,那么围绕着婚姻的一系列操作和规矩,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比如明媒正娶并且招摇过市的这些步骤习俗,其实为的就是将两姓之间的姻亲同盟广而告之

再比如同姓的堂妹不能娶,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差不了多少的姨表妹和姑表妹却可以结婚,其实这条规则除了避免诞生畸形儿的目的,更多的还是因为宗族内部相互结婚的行为,远不如与其他宗族联姻,更能将家族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而且,越是占有的资源和财富丰厚的家族,在选择通过婚姻方式缔结同盟时,思维就越趋于理性,或者说,越唯利是图

因此,家族每一代人当中地位最高的嫡长子所娶的妻子,一定是这个家族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能将利益最大化的那个家族的女子,而次子娶的一定是娘家条件稍微次之的,再往后依次类推

所以,家族内部维护秩序,分配资源的掌家权的传递,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则:既:每一代的“长房长媳”,因为自己娘家的撑腰,对于婆家的掌家权天然拥有最高合法性,也就是说,如果这一辈的长房长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执掌了,那么就会优先交给下一辈的“长房长媳”

比如贾母不当家之后,当家的一定是长子贾赦的原配,如果贾赦的原配过世时,凤姐已经嫁进来了,那就会优先直接交给她,如果那时凤姐还没有嫁入贾家,那么就会由辈分最高的次子媳妇,也就是王夫人暂时代理一下,等到贾琏这个长房长子娶妻之后,再传给下一任“长房长媳”王熙凤,总之,一般情况下,并不会从长房的继室或妾室那里过一遍手

因为贾家娶“长房长媳”和“次子儿媳”的目的,都是为了与她们的娘家缔结同盟,而娶继室和妾室的目的则仅仅是为了开枝散叶,扩充人口而已

而且,家族治理跟公司治理不一样,第一追求并不是扩张而是稳定,所以,对于“长房长媳”并没有什么业绩考核的硬指标,即便她没本事,治理的一团糟,理家的权力也不会被轻易剥夺而后转交她人,大不了就让鸳鸯、平儿、袭人这种高级助理帮衬帮衬呗

除非理家者本人因为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实在是管不了事(比如凤姐的小月),或是触碰了休妻的七条高压线,又或者直接死了,才会换人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宁国府的尤氏,她是在贾敬的原配过世,贾敬自己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没娶继室,贾珍的原配也过世,贾蓉的正妻秦可卿又没了,并且贾敬、贾珍、贾蓉三代都只有一个男丁,没有次子媳妇存在,这五个前提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之下,才代理家事的

所以,荣国府这边,即便有人真的害死了凤姐,或是等到了凤姐因为自己作死,触碰高压线而被休,那么,掌家权的传递顺序也会是这样的:

首先,只要贾母还没过世,那么她的优先权就是最大的,只要她不辞辛劳,谁也不能阻拦她亲自理家,而第二顺位,必然是身兼元春亲妈、最年长的次子正室以及王家小姐这三重身份的王夫人,只要王夫人自己不愿意放手,即便贾母不乐意,也有没办法绕过王夫人,把权限给别人,王夫人这三重身份的分量实在太重了

而第三顺位,我认为应当必然是贾珠的正妻李纨,虽然她是二房的长子长媳,但她毕竟是正妻嘛,金陵名宦,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虽然这家世比不上王家薛家,但是跟贾家其他所有人相比,也是降维级别的优势

事实上,55回凤姐不能理事之后,王夫人启用的第一个备份人选就是她,因她“是个尚德不尚才的,未免逞纵了下人”,探春和宝钗才又被王夫人拉来帮忙

再往后,应该是贾宝玉未来的正妻“宝二奶奶”,贾琏即便续娶一个,这个继室也肯定会跟尤氏和邢夫人一样,家世无法跟李纨和未来的“宝二奶奶”相比,否则,贾琏就等于是摒弃了跟王熙凤的娘家的同盟关系,琏二爷再怎么用下半身思考,所有的贾家人,为了整体利益也不会让他干这种蠢事

哦对了,我再另外补充一句,我记得我之前应该说过:平儿在八十回之后肯定是不会被转正的,原因就在于第46回,鸳鸯被LSP贾赦惦记上时,曹公做了这样一个铺垫:

“你们自为都有了结果了,将来都是做姨娘的。据我看,天下的事未必都遂心如意。你们且收着些儿,别忒乐过了头儿!”

鸳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曹公特意设计了两个人在旁边听,一个是袭人,一个是平儿

袭人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发生了姨娘之实,距离姨娘的名分也只有一步之遥,但最后还是没成,而且基本可以确定不是自愿放弃,而是被动的

鸳鸯,虽然没有被贾赦强迫发生姨娘之实,但姨娘的名分都被喂到她嘴边了,是她自己主动放弃的,与袭人的情况互为镜像

而平儿呢?姨娘之实是有的,姨娘的权限也是有的,但姨娘的名分从来没见贾琏提起过,不论是不是因为凤姐的缘故,我们单看曹公给袭人鸳鸯和平儿她们仨的设计和铺垫,也基本可以确定,平儿将来肯定转不了正,而且应该也是跟袭人一样,不是自愿放弃,而是被动的

 

再说回来,梳理完掌家权的规则,我们其实基本上就可以确定:

但凡曹公真的有设计“宅斗”的打算,那么贾家的生态都绝对不会被设计为当下这样一边倒的样子

王夫人对于其他女性来说是具有压倒性的优势的,只要她本人不死,贾家内部就只有贾母和贾政能够凭借孝道和夫为妻纲这两条规则压制她,但,他俩有必要压制么?

如果曹公真有设计“宅斗”的打算,最合适的人应该是贾赦的原配,她是可以用“长房长媳”的身份和娘家背景,跟身上同时拥有三重buff的王夫人势均力敌,构成冲突的两级的,曹公不可能不明白这个游戏规则,但他还是设计让贾赦的原配过世了,而且毫无提及

那他的目的不就显而易见了么

那么其他人,比如邢夫人和赵姨娘,真的就没必要痴心妄想了,在王夫人、凤姐、李纨和未来的“宝二奶奶”这几位正房夫人全部死光或是被休之前,她们一点机会都没有

能做的最多也就是癞蛤蟆爬脚面,恶心恶心人,但尴尬的是扎小人搞偷袭的骚操作,最后也没敌过主角光环

指望能够斗倒凤姐甚至王夫人,那基本等于指望着靠送外卖能在北上广买房子……

虽然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要换做是我,我只能说:“吾生也有涯,而房价无涯,以有涯随无涯,趁早洗洗睡吧”

哦对了,如果贾家不败亡的话,过几年贾兰还会再娶一个家世不错的大家闺秀做正室,先让鸳鸯、平儿或者袭人这仨高级助理带一带,最多当两年半的管培生,邢夫人和赵姨娘就得再多斗倒一个人才能掌家了……

总之就是,真的挺让人绝望的……我要是她们俩,我就直接躺平了

哦对了,我猜可能还会有些卧龙凤雏有这样的想法:

八十回之后,贾家的秩序就会逐渐崩溃,走向败亡,等到了一片混乱的时候,强调掌家权的合法性,传承权力的顺序又有什么意义呢?

说不定曹公在前八十回故意设计王夫人费尽心机掌控贾家权力,然后让赵姨娘引外贼进来洗劫贾家,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竹篮打水一场空

类似这种的问题,关键之处都并不在于你所认为的剧情在逻辑上是否合理,能对应上多少前面的“线索”,我相信对于《红楼梦》结局的推测,大家多少应该都看到过几个,每个看上去也都有点合理性,或是对上了哪些“伏笔线索”

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些剧情设计是否符合人家曹公前八十回中已经设定好的主题表达需求和设计习惯?


我们就以某真本底稿所说的赵姨娘内贼招外鬼的剧情设计为例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看,我就觉得这个脑洞很可笑

在贾家尚且有秩序的情况下,曹公都没给赵姨娘以及邢夫人设计啥资本和能力去染指贾家的权与利,那么贾家乱了之后,她们俩这样的人凭啥会王八翻身啊

就凭邢夫人那个发现绣春囊之后不直接交给贾母,而是交给凤姐的姑妈王夫人的智商?

直到第60回的时候,赵姨娘依然只能亲自下场去跟芳官对线,她连个能使唤动的丫头都没有,就这样的人,你相信曹公会安排她在80回之后能拉拢起一票人来?

再者,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讲,也不对劲儿啊

如果曹公真打算安排赵姨娘引外人来洗劫贾家的财产,那么,前80回反反复复铺垫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不学无术,下人群体破坏秩序争夺利益,这四个能够让读者引以为鉴的血泪教训的一系列设计,又算是怎么回事?

贾家的败亡,必然是在这四个贯彻始终的亡家原因的共通催化之下完成的:

既先是由纨绔子弟招祸,而后下人群体不讲武德抢夺利益,最终大家一起自杀自灭,一败涂地!

而赵姨娘这个人物,她在前八十回中的情节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定位,仅仅只是为了阐述下人群体这个大主题之下的一个特殊类别:倚仗血缘关系

没错,她倚仗的是血缘关系

那些脑补赵姨娘多么受贾政的宠爱,贾政年轻的时候玩得多么花的朋友也趁早歇歇吧

赵姨娘的确是贾政的小妾,俩人也的确有俩孩子,但是我们仔细看看贾环与赵姨娘第一次正式登场的第20回,曹公是怎么设计的,凤姐隔着窗户一通输出,贾环忙唯唯的出来,赵姨娘也不敢则声,还有第25回赵姨娘整活儿之前,曹公对她处境的那一段铺垫:

炕上堆着些零碎绸缎湾角

“你瞧瞧那里头,还有那一块是成样的?成了样的东西,也不能到我手里来!”

这两段,尤其是第20回,这可是贾环与赵姨娘的第一次正式登场,难道还不够体现曹公对她们俩人物定位的规划么?

如果真有体现赵姨娘受贾政宠爱的打算,会没有任何直接描写么?

还是那句话,不要用看故事的思维来看,更不要在曹公没有明写出来的内容上自己脑补,赵姨娘为什么会被设计为是贾政的妾这个问题,我在此前的视频当中已经解释过了,根本原因在于贾探春的主题表达需要,没看过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看,我就不再重复絮叨了

曹公明确写出来的,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来梳理

首先第20回,情节从贾环丢面子开始,以凤姐的一顿怒斥结束,赵姨娘也白白折了面子,25回,赵姨娘谋害贾宝玉和凤姐,目的是为了贾环和自己的利益,但是同样没有成功

55回她又为自己的弟弟赵国基的利益,去逼自己的女儿破坏秩序,还是没有成功,第60回单挑芳官一帮人,一样是从贾环这里引出,最终在探春的干预下再次铩羽而归,而且这里还多设计了一笔,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她是被老一辈的奴仆,藕官的干娘夏婆子撺掇着当枪使,去对付年轻一代的奴仆,也就是芳官她们的

你说就这智商……

第72回,为了帮贾环从旺儿之子手中争夺彩霞的这个利益,赵姨娘再次出手去撺掇贾政,然后仍然没有成功,而且这次撺掇失败的原因是:“外间窗屉不曾扣好,掉了下来……”

Emmmmmm……也不知道曹公是不是另有什么深意,还是根本就懒得设计了……

总而言之,曹公在赵姨娘的情节设计上,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血缘关系这个元素,自始至终都是在小打小闹,而且五战五败,自始至终没捞到任何的好处

特别是第25回,她的诅咒看起来挺厉害,但是对整个贾家范围的兴衰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么?

没有啊,和尚来救贾宝玉的时候,曹公安排他念的那首“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强调的只是贾宝玉沉溺意淫的主题,根本就没有提醒贾家人和读者,要提防赵姨娘这个作祟的小人

所以,就这么简单的一梳理,大家还觉得曹公有把赵姨娘设计成一个,有本事兴风作浪的人物的打算么?

随便一个窗户掉下来都能打断她的计划,对付芳官都得亲自下场动手,而且还没打过……

反派都当到这个份儿上了,也不知道某真本底稿为啥还看得起她,为啥愿意帮她王八翻身,我也是真的服……

 

再者,即便赵姨娘真有这个占便宜的心,多半也轮不到她来啊

宁国府的奸兄贾蓉和贾蔷,以及厚着脸皮来领年物的贾芹这帮贾家族人是吃素的么?

曹公可是明确写过贾芹在家庙里夜夜招聚匪类赌钱的,她赵姨娘在前八十回里有勾结匪类的铺垫么?

所以,即便要内贼招外鬼,也应该是贾芹来啊

再者,贾家的下人们是吃素的么?

73回时特意提及,迎春的乳母就是聚众赌博的三大头之一,并且她已经为了还赌债偷拿走迎春的累金凤,然后东窗事发了,贾琏也开始惦记上贾母的小金库了

大概不用等到将来元春贾母死亡,凤姐和探春离开,贾家的秩序还没有彻底崩溃的时候,财富就必然会被这帮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番

还等得到赵姨娘或者司棋去引外援来抢?

恐怕稻香村的鸡鸭鹅都未必能给她们剩下几只

好了,越扯越远了,咱们就先说到这,接下来再简单聊聊立场不同的阵营

 

有趣的是,关于阵营的问题,大家的观点还是比较统一的,基本都认为王家出身的王夫人、凤姐以及薛姨妈、薛宝钗是一伙儿的,而她们的对立面就是贾母

其实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刚才就分析过了,贾家的女眷一共就这么几个人,有资格跟王夫人掰手腕的可不就只有贾母了么

至于王家一派和贾母争夺的内容,一个是理家的权力,另一个就是“宝二奶奶”的人选,其实本质上还是权力这一件事嘛

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即便王夫人一派掌家了,对于贾家和贾母来说,又能怎么样呢?

贾王两家共同的血脉元春封了妃,贾宝玉已经快成年了,贾珠也留下了贾兰这个血脉,不论是对于王夫人本人而言,还是王家贾家这两个家族来说,利益已经高度绑定,同盟已经无法解除,再与薛家结姻,对于贾家而言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所以贾母有什么必要与王夫人一派形成对立的阵营呢?

可别跟我说是因为什么,薛家暗喻东北起家的满清,贾母为的是阻止薛姨妈和宝钗“夺玉”这种话啊

 

王夫人跟薛姨妈这对一母所生的姐妹,一个生下了暗喻传国玉玺的贾宝玉,一个生下了暗喻满清的薛宝钗……

曹公这样的设定是什么意思?他是在暗喻满清跟传国玉玺 母脉同源么?

千万别小看这个设定的含义,且不说,历史上的满清跟传国玉玺,或者说跟中原法统本就没啥关系,这个设定根本就没来由,单论这个设计本身,这可是个触及到拥有传国玉玺的合法性,触及到统治中原的合法性的严重问题

黛玉虽说也有一半的贾家血脉,按照古代皇位父系传承的规则,对贾宝玉这块传国玉玺也是有点合法性的,但她的血脉被设定为是从她母亲贾敏那里传过来的,她的所有权的合法性,跟与传国玉玺母脉同源的满清相比,只能算对半开

更何况,曹公让她那个出身贾家的母亲贾敏,在还没出场的时候就没了,并且,曹公给黛玉本人的设定是多愁多病,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父亲也亡故之后,连她林家的家产,也没能由她本人做主,活脱脱一副气数将尽,注定早亡的形象……

而薛宝钗那边,家里好歹还有薛蟠薛蝌,好歹还有家产,而且与暗喻传国玉玺的贾宝玉母脉同源……

所以……曹公究竟是站在哪方的立场写的这本书啊?

书中其他的“悼明”之处,又算是怎么回事?

曹公难不成是精神分裂么?

他都把住在“东北角”梨香院的薛宝钗捧成这样了,这本书为啥还会成为禁书啊?

现在大家明白这种猜想,乃至这种思考方式,存在的问题了么?

出现这种逻辑上的bug绝对不是偶然

我还是那句话:问题根本不是出现在原型人物找的准确与否,或是作者在暗喻人物时进行了哪些取舍上,这是“看故事”思维本身“无法全面”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必然会出现的问题

但凡曹公真的有用贾宝玉暗喻传国玉玺,用宝钗暗喻满清的意图,他也绝不会将二人的母亲设定为一母所生的姐妹

连我都能意识到这个设计会成为替满清入主中原的合法性做解释,曹公怎么可能会想不到

即便说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宝钗能够合理的进入大观园这个主舞台,也并不一定非要通过这样的设计,别忘了,还有两个人的设计是可供参考的:史湘云和李纨

我们把薛姨妈设定为贾母,或者其他人的亲戚,比如贾赦原配的妹妹,或者先调整李纨的身份设定,把薛姨妈设定为李纨的亲姨,宝钗是李纨的姨表妹,这样既可以离贾宝玉这块通灵宝玉的血统远一点,降低宝钗这个满清隐喻者的合法性,又能保证二人结婚的合理性,也是个完全行得通的选择

李纨都嫁给贾珠了,李纨的富商表妹嫁给贾宝玉,怎么就不行了?

 

所以,听到这里,你还会觉得曹公包这顿饺子,全是为了“悼明”的那点醋么?

还是前面的那句话:不是人家还在悼念,而是仍然停留在“石头所记”、“情僧所录”和“红楼一梦”这些层次上的读者,以为人家还在悼念

实际上人家连自色悟空的层次都已经突破了

他在悼红轩中将过往的经历素材披阅十载,将总结提炼的情节增删五次,将家亡的血泪教训用精妙的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编撰成了这本书,并以《金陵十二钗》为题,画龙点睛,提醒我们经由这十二个女性的命运悲剧,去找寻家亡的血泪教训,并引以为鉴

人家都已经把饭做好了,喂到你嘴边了,你不吃,非觉得自己重新去和一遍面,擀一遍皮,才能知道饺子是什么馅儿,醋是从哪个产地来的……

脱了裤子放屁……

 

好了,不闹了,免得 把人说急了,又指责我傲慢

其实说来说去,不论是如何分析理解人物,还是《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其中有没有“宅斗”,都还是在围绕着那个最基础的问题打转罢了:

曹公在创作《红楼梦》时,最基础的设计标准和能够贯彻始终的设计逻辑究竟是什么

下一期,我会围绕“一切设计从主题表达的需求而来,一切设计为表达主题的目的而去”这句话

详细的梳理一下以凤姐为核心的那些展现理家主题的章回,具体都有哪些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


“悼明”“宅斗”读《红楼梦》的时候,我们在读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