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书单,是通往博物世界的十扇“任意门”


“科普书不就是给孩子看的吗?”
说到科普书,这是最大的误解之一,国内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印象。不过这种印象也其来有自,目前国内科普图书市场最大的一块就是少儿科普,成人科普还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
作家曹天元讲过,国内科普之所以偏向于少儿,是因为“大人不看书,只有小孩看书。家长自己不看书,但是愿意让小孩看书”。
如此一来,很多人自然就以为科普书就是教育孩子的,或者教授一门学科知识的,这便有了对科普书的另一个误解。
科普书最重要的目的或意义,并不是教育。曹天元认为,科普书要“普”的东西,并非高深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科学文化,让科学成为通俗的流行文化,就像中国的神话、演义、武侠文化一样。
进而言之,科普是培养好奇心的事业。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在《大自然的猎人》书中写的一段话,关于他为何要从事自然科普写作,或许也是我们为何要读科普的最好理由:
“科学是全球的文明,而我是其中的公民之一。科学的民主伦理观和它的统一凝聚力,给了我对人性的信仰。寰宇之内无数令人惊奇的未解之谜,不断地被科学揭开答案,这就是我的神殿。人类心智的能力,因为理解了人类仍是孤独的、地球唯一的管家而得到解放,这就是我的宗教。人性的潜能将把这颗星球变成未来世代宜居的天堂,这就是我的余生所愿。”
硬核读书会·冬日阅读计划第三份书单,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好奇心的世界
✎作者 | 萧奉、程迟
✎编辑 | 萧奉

《消逝世界漫游指南》,[英]道格勒斯·亚当斯/马克·卡沃丁 著,姬茜茹 译,新经典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6
「当你在野外第一次碰到这种生物时,你的脑袋会嗡嗡作响,你的精神会涣散,这种生物绝无仅有。各种狂野而眩晕的感觉涌入你的大脑,你无法关联也无法命名它们,或许是因为这般无以名状的感觉上一次被唤起已经是千百万年前的事了。」
这是写出《银河系漫游指南》的科幻作家道格勒斯·亚当斯与英国动物学家马克·卡沃丁合写的一本科普著作。
本书名为《消逝世界漫游指南》,“消逝”二字充满了伤感。巨蜥、大猩猩、鱼类、鸮鹦鹉……这些动物在现代世界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
如果你看过同属于哈利波特世界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你一定能够感受到道格勒斯写作本书时的感情——那些美丽的、优雅的、连接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奇妙生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是前者是幻想,而后者是真实。
这本书不是科普,它是一本科幻小说家用充满趣味性语言写成的观察笔记,但是它的信息量却比一般的科普著作要多许多。
读完这本书之后,再去观察我们身边的动物,再去到动物园,我们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杂草的故事》,[英]理查德·梅比 著,陈曦 译,译林出版社,2020-8
「被人类最忽视的最重要一点是,许多杂草也许正努力维护着这个地球上饱受创伤的地方,不让它们分崩离析。」
如果要推荐一本不乏味,适合在床头、通勤时翻阅,信息量足够大,文笔足够好的关于植物的书,那理查德·梅比的这本《杂草的故事》一定是最适合的了。
“贯叶泽兰”“侧金盏花”“宽叶车前”“三色堇”“夏枯草”,这些名字你或熟悉或陌生,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被归类为“杂草”。
什么是“杂草”,普遍的定义是“长在错误的地点的植物”。但理查德的书通过对几种类型植物的介绍,让我们破除了关于“杂草”的诸多误解。
人类默认自己作为自然的主宰由来已久,但是却忽略了,在人类出现之前,很多植物,以及植物的很多特性就已经是地球生态的一部分。人们想要建立起“安全”的生活环境,但是却忘记了自己本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
书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类虽然看似与“杂草”对立,但人类本身,通过鞋底、裤脚、交通工具等,也参与到传播杂草的过程中。
或许读完这本书后,你会感受一种由衷的谦卑——不只是因为自然伟大,更是因为人类对自然太过傲慢。

《优雅的守卫者:人类免疫系统的故事》,[美]马特·里克特麦琪凯 译,中信出版社,2020-6
「如果生命是一个喧闹的节日,那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场细胞的盛大派对,各种细胞在其中熙熙攘攘,数十亿的组织细胞、血细胞、蛋白质、分子和入侵的微生物共聚一堂,这样看来,召唤免疫系统是一件异常复杂的事情。」
普利策奖得主马特·里克特用四段不同的故事,讲述了人类的免疫系统的方方面面。
了解免疫系统并不容易,作为普通大众,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关于免疫系统的知识?人们对免疫系统有多大的误解?免疫系统的异常,或者重病之后,人们是否就只能束手无策?
在这本书中,里克特将一段段平凡又非凡的个人传奇放置在更宏观的情景下,为我们科普关于免疫,我们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
我们需要更多通过专业训练的记者,在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和查阅大量资料后,用平实的文字将文献中拗口的名词变成普通人可以理解的表达。
如果说免疫系统是人类的“优雅的守卫者”,那么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另一种“优雅的守卫”。

《绝境:滨鹬与鲎的史诗旅程》,[美]黛博拉·克莱默 著,施雨洁、杨子悠 译,商务印书馆,2020-8
「那些因人类而过早消逝的鸟类,那些因人类的意志与决心被从灭绝边缘拉回的鸟类,以及那些身处绝境岌岌可危的鸟类,已经为人类的历史打上了印记。」
红腹滨鹬,一种140克左右的鸟。鲎,一种在人类存在之前就已经在世界上存在千百万年的古生物。
红腹滨鹬依靠捕食鲎完成它的奇迹旅程——从南极飞往北极。所有人都会感慨于这种旅程的史诗性,赞叹于自然精妙的创造。
但是在《绝境》中,作家黛博拉·克莱默一边追溯红腹滨鹬的史诗旅程,一边记录下了现代世界如何将两种生物都逼入绝境。
当鲎的数量因捕鱼业、海洋污染而减少时,红腹滨鹬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也同样给这些生物制造了危机——而追根溯源,这些危机的制造者,是人类。
本书与一般的科普最不同的地方是,黛博拉将她走访各种环保人士、专业人士的过程忠实地再现出来。为我们展现出了两种生物背后的错综关系以及人类各种行业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对它产生影响。
“环保”是一个太空泛的词,这本书所做的,是让“环保”变得真实。人类关心环保不应该只是为了人类自己,而是为了世界上本不该消逝的那些“美”——比如红腹滨鹬的史诗旅程于天地间留下的“壮美”。

《鱼的好奇心》,[英] 海伦•斯凯尔斯 著 ,王小可、谭然 译,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2020-8
「为了捕猎和寻找方向,会向周围放射电光,它们会通过控制光线和色彩发出隐秘的信息;鱼儿能够在沙地上铸造出庞大的建筑,也可以用体内的罗盘来导航,在海洋之中来回游弋。」
或许你看到书名心中会升起一连串大大的问号,我为什么要关心鱼?鱼不是只有七秒的记忆吗?
但是当你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当你看见在亚马孙叶鱼是如何捕食鱼群时,你会很难放下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彩绝伦的纪录片,它从最精彩的故事开始,把我们引入一个又一个我们曾经完全不会关心的话题。
群居的鱼类有怎样的“群体智慧”?鱼能对声音作出反馈吗?鱼为什么会发光?那些剧毒的鱼,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书跨越了生物学、地理学、史学等多个学科,为我们展示出错综复杂的鱼类众生相。或许你会觉得鱼类与你无关,本书会让你知道生命、海洋、鱼以及你之间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岩画、羽毛帽子和手机:100个物件里的观鸟史》[英]戴维·卡拉汉、多米尼克·米切尔 著刘晓敏、王琰 译商务印书馆2020-10
「人们一旦理解这种划分背后所包含的思想和原理,必定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鸟类的多样性,必定会更加惊叹于自然的变化多端和瑰丽神奇。」
“观鸟”对国人来说是一件很新的事,但是在北京大爷笼子里的珍奇鸟类,到动物园里各种绚丽的鸟,再到“精卫填海”“雷震子”这些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被神话了的鸟类形象,鸟类在我们的文化里一直占有重要的一席。
本书是英国作者戴维和多米尼克共同写就的一本“观鸟史”,但我们之所以推荐本书,不只是因为鸟类,或者说“观鸟”本身,而是因为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宏观视角。
从澳大利亚的岩画,到埃及传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到印刷术,再到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观鸟”的方式发生了数不清的变化,但是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好奇心。
前段时间,网络上有句嘲讽的话叫“你们人类不行”,或许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似乎可以从小小的观鸟史中,对人类自己,重拾一些信心。

《望向星空深处》,(美)蒂莫西·费里斯 著,迟讷 译,译林出版社,2020-8
「银河升到东边山顶上方,非常明亮,我一开始将它错认为一堆云,在那么透明的夜空下,地球变成了一根栖木,一个用来观看宇宙其他地方的观景台,更像一个人站在摇摇晃晃的梯子上,凝视那些巨大的牛顿反射望远镜目镜时,脚下的立足点。」
关于星空有很多名言,最著名的可能就是王尔德那句“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仰望星空”。
科普作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作者,蒂莫西·费里斯的这本《望向星空深处》里,他用自己的经历和专业的天文学知识相结合,写就了一个普通人能看懂的“观星指南”。
这本书概括了从近地行星到银河系外星群的知识,也提供了各类天文观测工具的用途和用法。
这本书名为《望向星空深处》,“望”的主体始终是人类。蒂莫西将历史上天文观察的人物和事件,穿插在关于太空的知识中,让整本书有了更加磅礴的诗意。

《永不停歇的时钟: 机器、生命动能与现代科学的形成》,[美]杰西卡·里斯金 著,王丹、朱丛 译,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2020-7
「如果一个人不想诉诸外界超自然的神的力量,那么被动的钟表装置就不能作为生物界的模型。他需要一个不同的模型:主动的、永不停歇的时钟。」
在“人工智能”家喻户晓的今天,我们真的了解对于人来说,一系列新型的机械将给我们世界和我们自身的思维带来怎样的变革吗?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杰西卡·里斯金的这本《永不停歇的时钟》,是一部将人类历史中机械发展,以及与机械发展相关的哲学、历史相结合起来的集大成作品。
里斯金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控制论、机械论、目的论、进化科学的知识和它们的历史编织成一部“人类群星闪耀时”式的巨著。
在所有人都在热烈地讨论未来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这样一本书,通过历史展示出关于机械、智能和人类文明在未来的可能路径。

《魔法、节日、动植物:一些奇异文化传统的历史溯源》[英] 莫尼卡-玛丽亚·斯塔佩尔贝里 著,高明杨、周正东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9
「有人打喷嚏时,我们会对他说“保佑你”。打哈欠或者咳嗽时,我们会遮住嘴。用手指着别人很不礼貌,用完餐后避免将刀叉交叉放在盘子上。我们认为这些行为是“礼貌”的体现,却没有意识到它们最初都是源于迷信带来的恐惧。」
万圣节刚过去,为什么万圣节孩子们都会打扮好之后去敲邻居家的门要糖果?
为什么要把婚戒戴在无名指上?
为什么要用“衣柜里的骷髅”或“如果眼神可以杀人”这样的比喻?
为什么要给男孩穿蓝色衣服,用“纯蓝”表达坚贞不渝,用“蓝血”表示贵族血统?
为什么要穿黑色衣服参加葬礼,还要“敲木头求好运”?
为什么要装点圣诞树,吃复活节彩蛋?
当提到“封建迷信”时,我们时常想到中国的古代的封建迷信。这本《魔法、节日、动植物》里,为我们讲述了我们略有耳闻,却并不了解的西方迷信。
这本书是“有趣”的,因为我们人类尽管已经步入现代,但是处处都是古时候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所留下的印记。
当我们回到蒙昧的“人类童年时代”时,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习俗,对后世产生意想不到的持久影响。

《大英图书馆里的秘密食谱》[英]彼得·罗斯 著,战蓉蓉 译,广东经济出版社,2020-10
「面条的历史向来饱受争议,据传早在十四世纪,马可·波罗(Marco Polo)从东方游历回来时把面食带回了欧洲。但是,早在马可·波罗出生之前,欧洲就已经有了面条和其他面食,这或许是受到了阿拉伯和罗马饮食的影响。」
在肯德基、麦当劳享用西式快餐时,或者在高档的西餐厅伴着暖色灯光享受美味时,你是否会好奇,这些食物,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演变成今天的模样。
这本《大英图书馆里的秘密食谱》,通过整理文献的方式,以英国食物为例,讲述了食物背后复杂的历史。
英国食物当然不只是“黑暗料理”那样简单。它背后的历史让我们发现,欧洲、英国甚至全世界的古旧食谱,都是宝藏。当代的厨师和普通人甚至也能从中找到灵感,开发出自己的经典菜肴。
当我们把食谱作为史料,我们会发现,我们和过去突然有了一种意外的联结——这也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硬核读书会“冬日阅读计划”开始了,五份书单,五种态度,一起用阅读好书的方式告别2020。
历史书单,今年你最该照照历史这面镜子

社科书单,属于你的宝藏书单

文艺书单,文青不再是贬义词

博物书单,通往神奇世界的奇妙大门

心理/教育书单,对心灵鸡汤的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