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让你不再受“直肠子”困扰
在自然界中,鸟类是比较典型的“直肠子”生物。很多鸟类基本都是边吃边拉的,所以只要有鸟类栖息的地方,处处都能见到鸟屎。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群人,明明刚吃完饭不久,就能感受到来自肠道的风起云涌,这一类人也通常被戏称为“直肠子”。
人体内部有完善的消化、解毒、代谢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互相配合,维持机体正常需求!而作为消化和代谢集于一体的肠道器官,就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内脏器官之一。它既负责容纳食物掺杂,又负责将食物残渣变成粪便、积攒到一定程度后排出体外!
虽然很多人表示羡慕,一吃完就要拉,这就不会受到便秘的困扰。但“直肠子”未必就是一种好的表现。
导致“直肠子”的原因
每个人的肠道都是蜿蜒曲折的,如果把一个人的肠道铺开,全长大约为6.5~8.5米。其中包括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每一部分都在消化吸收营养的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
而为了给新的食物腾出空间,人和许多动物体内都有一套调控进食和排泄的反射系统—胃-结肠反射(gastrocolic reflex)。当食物从胃进入肠道时,会导致胃和肠道交接处周围的肌肉被拉伸,此时胃-结肠反射会被激活,人们就会产生想要排便的冲动。
进食后粪便并不会立刻形成,从食物变成残渣、大便的过程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全过程运转甚至能达到17-48小时左右。所以,饭后没有立刻大便属于正常情况,只要是一周内大便次数多与3次,就是健康的表现;
1.胃粘膜发射强度比较强
正常的进食之后,食物会对胃黏膜造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使人体释放出一种物质,促进肠道的蠕动。这个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胃粘膜反射活动。
每个人胃黏膜的敏感性不同,有些人胃部的黏膜比较敏感,反射的强度比较强,这样释放出的物质就会比较多,肠道蠕动的就会比较快。部分人群在进食之后,由于一次性吃下大量食物、食物对消化道造成了刺激,这就会导致肠道蠕动速度加快,从而出现吃完饭就大便的习惯,并且不会伴随任何不适;
2.食物不耐受
一吃完饭就想大便,还有可能是吃了让自己过敏的食物,食物不耐受造成的。
每个人体质不同,对某种食物的接受程度也不同,部分食物可对肠道造成强烈刺激,导致肠道蠕动速度加快。比如你一次性吃下了大量生冷食物、生冷食物和热食混吃、吃下大量辛辣刺激性食物、大量饮酒之后,都会直接刺激肠道黏膜,饭后自然会大便。例如牛奶,有些人对乳糖不耐受,一喝牛奶就想拉肚子。
除此外,如果吃下不干净含细菌的食物,受细菌感染的影响,也会出现饭后大便、腹泻等症状;
3.慢性结肠炎
如果身体患上慢性结肠炎的话,食物通过肠道进入肠胃以后,就会对胃黏膜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从而影响到胃肠道的蠕动频率,导致身体出现便意。
4.肠易激综合征
所谓肠易激综合征,就是与正常人肠道相比更容易被一些刺激因素所激惹,比如情绪变化、温度变化。有些人易受凉,一吹风就想拉;还有的人一紧张就要上厕所,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种以腹胀、腹痛、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相交替为临床表现的肠道功能性疾病,也可以出现进食后容易排便的这种表现。
如果长期出现“一吃完就想拉”的现象,并伴有腹痛症状,千万不能大意,可能你的肠道真的出了问题!
益生菌,帮你摆脱“直肠子”困扰
肠道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器官。熟悉的是我们都知道它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地方,而陌生的是它远不止于此。肠道是最值得被重视然而往往却被人们所忽视的器官,肠道身兼数职,但又脆弱敏感。
早在一百多年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被尊称为“乳酸菌之父”的梅契尼科夫就认为:肠道健康的人身体才健康,肠道菌群产生的毒素是人体衰老和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他提出的人体自身中毒学说认为人体垃圾因为某些原因过量沉积在体内,导致慢性中毒,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正常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与人体内外环境始终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发生肠道微生物的失调,进而导致包括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等在内的各种病症的发生。
益生菌可以定植在肠道内,增加有益菌的竞争优势,从而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日常补充肠道缺乏的有益菌,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肠道吸收,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有利于肠道健康。
如果突然出现了大便习惯紊乱、伴随大便形态异常、腹痛等表现,这才可能是疾病到来的信号,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关注恒泰善行公众号,获取每日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