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艺考研 | 艺术学基础知识《野草莓》06
《野草莓》——英格玛·伯格曼
哈喽啊,小伙伴们,今天小深美给大家带来了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野草莓》,依旧是值得一看。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一位知名导演及他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吧!

导演介绍

英格玛·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2007年7月30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瑞典导演、编剧、制作人。
作品
代表作有《第七封印 》、《野草莓》、《秋天奏鸣曲》、《芬妮与亚历山大》等。
网易新闻评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很多导演产生了影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新浪潮”导演吕克·戈达尔和美国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
腾讯娱乐评
英格玛·伯格曼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运用复杂的电影语言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新民网评
英格玛·伯格曼生于瑞典小城布萨拉的一个宗教家庭,城中有大量的中世纪遗物和装饰,这使得他日后许多作品都在致力于重现宗教壁画那静默神秘的画面。宗教家庭的刻板及其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矛盾影响了伯格曼一生,浓重和沉郁作为普遍的底色沉淀在伯格曼的影片中。
搜狐娱乐评
英格玛·伯格曼大部分的电影取景都来自故乡瑞典,阴冷而坚硬,是处理痛苦与疯狂的绝佳背景。他的电影显得晦涩难懂,充斥着哲学思辨、宗教譬喻和沉郁的内心独白。在一个信仰迷失、娱乐为王的时代,英格玛·伯格曼作品如同玛雅金字塔上的象形文字一样,令众多慕名读解者备感挫折。
南海网评
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是对人生意义个性化的沉思,显示了欧洲人对于人生哲学、生命意义探索的喜好,把哲学的命题作为影片的主题,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标签。因此,伯格曼的影片是电影中的哲学,将英格玛·伯格曼称为电影界的哲学家,也并不过分。英格玛·伯格曼由于其独特的生活背景和个人性格,使得他对生活本质意义的思考显得敏锐、准确和细腻。
新浪娱乐评
英格玛·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他大多数作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用摄影机窥视人的灵魂,他排除了戏剧冲突、故事叙事,以隐喻、象征的手法探讨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和生命的孤独痛苦。这一时期,英格玛·伯格曼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影片信息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毕比·安德森
片长:91分钟
上映时间:1957年12月26日

剧情简介
伊萨克(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饰)从医五十年,现年已是将近八十岁的老人,正准备在儿媳玛丽安(英格里德·图林饰)的陪伴下返回母校接受荣誉学位颁发。路上伊萨克顺道重游旧地,追忆往事。伊萨克曾经和堂妹萨拉(毕比·安德森饰)有过美好的初恋,却因性格冷酷孤僻,以致他的兄弟乘虚而入。如今伊萨克坐在草坪上,忆起往昔,眼前浮现萨拉白衣飘飘的美丽模样。
他与生俱来的冷漠理智的性格,注定了婚姻的失败。伊萨克的妻子无法忍受冰冷的婚姻,寻求外遇。这样的家庭气氛,加上遗传下来的冷漠秉性,使得伊萨克的儿子不愿生小孩,和儿媳关系决裂。伊萨克获得了光荣的学位荣誉,然而他仍然沉浸在对过往沉重的自省中,对于生命将尽的老人,这仿佛是一次心灵救赎之旅。

影片评价
网易娱乐评
《野草莓》虽然是一部黑白电影,却可以见识到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先于其它同时代电影导演所采用的拍摄手法,片头的梦境在影片中不停地穿插,回忆与现实相互纠缠,难辩真假。该片精细地描绘出一个一生都冷酷无情的老人在垂死之前幡然醒悟的心理转变过程。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倒不是老教授对青春时期的回忆,而是途中一对夫妇的争吵,导演将这对夫妻之间忍无可忍和恨之入骨状况的状况刻划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栗,深刻体验了一回伯格曼掌控观众情绪、随意拿捏观众感受的精妙技巧,不过该片的结尾显得有点差强人意。
《外滩画报》评
《野草莓》选择了维克多·修斯卓姆来饰演伊萨克·博格,使得影片脱离了导演的控制,变成了一出自我审判的戏剧。不过导演英格玛·伯格曼还是找到了最适合的方法,成功地用光影将修斯卓姆强悍的内心戏剧转化为直接的视觉画面。

宗旨与声明

最后的话
那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更多干货欢迎大家关注
希望小伙伴们在初试好成绩哦
为你们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