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第7期|读《阅读、游历和爱情》:别再教我做事,梁永安除外
梁永安是谁?
是复旦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电影专业的教授、是在B站深受年轻人所喜爱的一位老师、是年过70的长者、更是一位温暖治愈地像灯塔一样的人生导师。他是那样地温柔,年轻人们所困惑的一切他都能够理解,在他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在梁老师这里,你不会再遭遇整个社会强加在年轻人身上的PUA、也不必理会成功人士们所给出的各种不接地气的建议:“至少先赚它一个亿”“这届年轻人啊,太不懂得吃苦了”。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梁老师的新书,来聊聊与年轻人切身相关的六个议题。
「一:后疫情时代的青年应当如何生活?」
从2020年疫情爆发到现在,2020年、2021年、2022年,疫情已持续三年,在这第三年的末尾,我所在的小区与城市仍然在被疫情所波及,整个城市现在是静默管理,一切都停摆了,朋友圈里仍然可以看到朋友们对疫情的各种吐槽。在疫情的这几年,我们的生活变得随机起来,你永远不知道,突然哪一天,城市就会陷入停滞:居家隔离、小区封锁、非必要营业场所不营业、参加高考的学生们时不时就不能去上学了、快递可能会被拦截在路上十几天都回不来、找工作变得更加艰难、失业可能随时会降临在自己头上.....
早在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黑天鹅事件”这一概念———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不可预测的事件。我们的美好生活似乎在2020年戛然而止——在2020年之前,整个社会都在飞速地发展,更高、更快、更强!人们怀揣着美好心愿,机会是那样的多,而我的未来也会一天比一天美好!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结果显而易见。
疫情这个词,也可以说成是“瘟疫”。
纵观人类历史,你会发现每隔100年,甚至不到一百年,整个国家、社会都会遭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比如:国家的制度改革、一些重大变革、瘟疫、自然灾害、战争.......
如果把我们放在历史的维度上,那么,2020年的疫情与几百年前的瘟疫有什么区别吗?有什么特殊的吗?似乎并没有。
因为我们把一切都当做理所当然:经济会越来越好、钞票会越来越多,可是我们却不曾想过,万一这一切只是一个偶然呢?未来会越来越美好似乎也是一个美妙的幻觉,即使人类的进程总体上是螺旋式上升的,可当历史的螺旋降临在我们的身上,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喷嚏,也会对个体的一生造成极大的影响。
就在此时此刻,地球上仍然存在着战争,有人在失去自己的家园、亲人、爱人,人生——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偶然。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悲观,可就像罗曼罗兰所说的: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却依旧热爱生活!
疫情或许就是历史给2020世代的年轻人所上的第一课。
「二:在失去坐标的转型时代,青年如何定位自我?」
抛开疫情,即使有人说现在有逆全球化的倾向,可不得不承认,如今仍然是一个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的今天,价值维度如此多元,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的父母辈即使与我们只有二三十岁的年龄差,但两代人之间价值观的鸿沟却已无比巨大。
找份稳定工作、买个房子、结婚生子......这是长辈们的看法,这是农业时代的价值观,可以说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人们,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生活着。
可现在不同了,90后乃至00后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来源与父辈们完全不同。
我们是在美式文化熏陶下所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我们不再看为爱痴狂的《东京爱情故事》,我们看讲述迷茫青春的、掺杂着性、酒精、毒品、同性爱情的《亢奋》;我们除了听那些深情的老歌,也听燥个不停的充满了反叛精神的摇滚乐;我们是受到日本丧文化影响的一代,而不是充满理想的五四革命青年;我们没有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没有人称呼我们是“愤怒的一代”或者“垮掉的一代”或者其他的任何一代;社交平台层出不穷,可我们仍然拒绝谈论性;电影、文学、摇滚乐、日漫这些东西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可是这远远不够;我们总是感觉到愤怒,可这种愤怒无处发泄!我们向往凯鲁亚克“在路上”的精神,可面对死去的流浪者时,人们只会跳出来指责:他占用了公共资源!
历史在给予我们巨大选择权的时候,也给予了我们迷惘与痛苦。
海明威那一代人,打碎一切,重新生活,《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里写心灵破碎受伤的青年去探寻新的生活,就是在迷惘中开拓的。
中国青年站在了这样一个历史维度上,今天的年轻人陷入了一种分裂的局面:主流价值观所倡导的仍旧是:物质、稳定。赚更多的钱、换更大的房子、换更好的车子、换更年轻更漂亮的女人。
据调查显示,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在全球拥有第一套房子的人中,年龄是最小的,约33岁,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首次购房者的年龄。英国大学生毕业后都是租房子,通过工作将财富积累到一定时候,再贷款买房,先买小一点儿的房子,过两年收入提高了,再换大一点儿的房子。而中国出现这种情况,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全家老小替他买房,不然以自己刚毕业的经济能力绝对难以负担一套房子的价格。而中国男性在被包在三代人的财富供给里,从心理上就想要对得起他们,也因此承担了很多责任,有了很大的压力。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年轻人在看自己时缺少历史维度、社会维度、这样一种状态其实对真正地认识自己有很大的阻碍。
「三:青年应当如何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苏格拉底这位智慧先知说过的话。
这句话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首先,认识你自己一定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与幻想中,就像山本耀司所说的:“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只有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互碰撞,我们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想,认识是分为三个维度的,我们需要认识自己、认识你身边的世界、认识真实的世界。
你怎么能确信自己不是《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呢?你怎么能确信自己的生活不是一所“肖申克”的监狱呢?你怎么能确信自己的人生不过是一场巨大的幻觉、是一个游戏呢?你所过的生活是值得过的吗?你所在的生活就是真实的吗?你了解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吗?
认识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交谈、电影、阅读、旅行这些方式。我们不能害怕,不能把自己缩成小小的一团,我们需要打开自己的内心、让别人能够进来、我们想让别人看到自己、我们也要努力看到别人。不断地让自己撞上这些东西,你的心灵将会越来越澄澈,你将会感觉到自己是真实存在的。
而认识自己就要更复杂一些了。社交、工作、谈恋爱,都是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把自己浸入这个世界,你会越来越明晰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建立一种深度的链接?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方式?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历史上,人类有游牧民族的属性,有海洋民族的属性,有农业文明定居耕作的属性,那你是否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种属性呢?
那些曾让你在深夜辗转反侧、痛苦不堪的想法、念头,请你一定一定不要忽略它。“捉住它”或许你就可以找寻到真正的自己到底是谁。
「四:青年与工作」
是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这个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至于到底选择哪种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
即使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仍然会遇到一些新的难题。
年轻人通常以为自己对某份工作很喜欢,但这个喜欢其实带有虚幻性,它受成长过程中的所看、所感影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份工作是不是你本性里真正喜欢并且愿意投入的事情呢?
而检验这一结果的唯一方式就是去实践!干就完了!喜欢什么就去做,我们不能停留在自己虚幻的想象里,必须投入到专业分工的深度劳动里。只有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得到这个答案,因为工作不仅是工作,它除了包含了你的价值观外,还涉及到了你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将会怎样度过?
而在工作之外还有更高的价值。
人有完整性、全面性的要求,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自由时间。衡量人的解放,最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人的自由时间。年轻人的自由时间没有了,艺术心情、情感权利也全没了,创造性匮乏,老板们这么做无异于杀鸡取卵。至于“摸鱼”?摸鱼虽可耻但有用啊。年轻人如果真的不摸鱼就坏事了,说明他已经固化了,他已经不再想要改变些什么了。而摸鱼这个状态,说明他还在思考,在摸鱼中探索,还算是清醒的人、有真生命的人。别忘了刘慈欣的《三体》就是在工位上摸鱼写出来的哦,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刘慈欣呢!
并且活法可不是只有一种,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活法是非常不一样的。西班牙人觉得晒太阳是最高兴的事情;国外很多商业场所五点关门,如果五点一分的时候来了一个大买卖,人家也不理你,因为他们觉得休息是第一位的;在俄罗斯的大城市莫斯科、圣彼得堡、苏联时代国家给每家在郊区用木头盖了乡间别墅,一到周末,城里就不见人,大家统统跑去乡下享受阳光了。
最重要的是,在19世纪工业运动后,人们好不容易才争取到8小时工作制。年轻人在8小时之外,他的生命应该去欣赏艺术、谈恋爱,如果这些时间被侵占了,等于让他丧失了生命旅程真正的完整性,这是很残酷的事情。
「五:青年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接受的一直是填鸭式教育,学习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导致很多人在高考完,不论是大学还是工作,都很少再学习新的知识。我们普遍缺乏一种通识教育:比如学习历史、地理、哲学、政治、法律、伦理、艺术、美学这些真正关于世界的学问,而不只是试卷上的名词解释。
哈佛大学就有一些核心课程,引导同学们了解我们所生活的整个世界。复旦大学也在实行通识教育,每个学生都要选修6门文科、7门理科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通识教育?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这本书有个观点非常对——在现代世界里,人只有获得充分的信息,才能真正有效的生活。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你首先就需要知道有哪几种人生?如何判断值得的标准?这里的“信息”,我认为是对社会的理解、对自然的理解,对“大”的人的脉络即历史的理解,对当下问题的理解。通识教育的内容有利于构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精神完整性。
那除了这两所大学的学生,其他人想要学习通识课程应该怎么做呢?我想那就是不停地读书、阅读;我们也可以利用现在无比发达的视频平台来学习这些内容。
「六:梁老师给女性的三个建议(摘录)」
第一,人年轻的时候,要多去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多样性,知道天外有天。
人活于世,最怕的是认为这个世界钱是一切,只有一元性的标准,然后对不一样的东西都排斥。所有的不适感,都在倒逼着你去探索世界。我们的生活特别缺乏一种自由主义精神。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所以要爱什么人、爱什么事,赶快爱,深深爱,使劲折腾。
女性是那么的了不起,不要把自己局限于精致的衣服、美食、小圈子交往、小情小感......世界那么大,你怎么知道自己喜欢和适合什么生活?很多人喜欢把自己局限在现有的小圈子里,如果再打开一些,你可能喜欢拉丁舞,也许适合生活在巴西;你可能喜欢精致、安静,也许适合生活在日本;你可能喜欢温暖的色彩,那就可以去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第二,要认识自我。
很多女性的潜意识里,畏惧成功。一旦成功,很多人会害怕失去自己的女性气质,所以女性会习惯地回避很多东西。女性需要建立自己的哲学基础,解决根本问题。现在的女性文化,属于过程哲学,不像男性文化那么有目标性。在《走出非洲》里,凯伦观察山,观察水,观察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那都是女性真正打开自己的方式。
第三,认识生命。
只有认识生命,才知道整个世界,生命是无限多的,都共存在这个星球上,而不是只有自己活着。我们在世界上行走,看到那么多的真实存在,你有没有兴趣去了解一下别人的喜怒哀乐,别人内心深处的愿望?
这是个非常值得我们珍惜的世界,我们要学会付出,帮助别人。人除了获得自己劳动所得的成果,还必须拿出一部分来帮助他人,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纯粹的利益体。
小结: 以上就是我阅读本书的心得感悟,但梁老师在书中所探讨的远远不止这些,还涉及到了爱情、孤独、艺术、美学等议题,推荐小伙伴们阅读。
(题外话:如果你曾对工作感到痛苦、找不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梁老师有一门付费的课程:《工作之苦》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