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九次质量检测物理试题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一、 深入课文、重点研讨【合作探究】
(一) 研读4、5、6三段,思考并交流以下问题。
1. 品读吴均的“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曹植的“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思考诗句中 “高木”与“高树” 所创造的意境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4段)
【同学们先齐读一下第四段,初步感知文中作者对这两句诗的解读。】
【好,读完之后,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文中作者的分析,用两分钟的时间,将这两句诗所描述的画面,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
【好,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写完了,哪位同学能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呢。】
请庞雪影同学来分享一下:(你把你的本子给我,我来帮你读一下吧)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天高气爽的秋晨,一轮明月悬挂在高空,照在光秃秃的高岭上,深秋的阵阵寒风将高岭上树的叶子纷纷吹落。
【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第二句呢?】
【请杨雅欣同学来为我们读一下你的描述吧。恩,好,杨雅欣同学很有想象力,她说高高的树木被狂风吹袭,就像平静的海面上突然掀起了起伏的波浪一样。说得非常很好。】
【现在同学们来对比一下,看看两幅画面有什么不同?来请第一组的语文学科长来说一下。他说第一幅是萧瑟、空旷的。第二幅树叶的起伏不平。
【那接下来,请这位同学再说说你是从哪看出第一幅画面是空旷的呢?抓住了秋、寒:可以看出此时是秋风叶落的季节。扫:可以看出风的急,风的猛烈。疾风将高树上的叶子吹得越来越少了,那么,远望层层叠叠的山岭,叶子越来越少的树木,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落木千山”的空旷之感。】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悲风,疾劲之风。多:容易高大的树木往往容易招惹疾劲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澎湃的浪涛。高树:叶子很多,密密层层的,只有这种疾劲的巨风,才能把它吹得起伏不平。如果树叶很少,那不会呈现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
参考答案:高木:叶子越来越少,“落木千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的空阔
高树: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越绵密,感情越饱满。(饱满:丰满、充实、充足、充满感情的。)
“木”和“树”在概念上是相同的,但是当它们作为意象进入诗歌以后,所营造的意境就不同了,高木是空阔的,高树是绵密饱满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木”本身仿佛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2.“木”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为什么“木”会有这个特征呢?(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5段)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5段,并试着找出“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好,现在哪位同学能把你找到的答案和大家分享一下。
语文课代表请你说一说,好,课代表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课代表是从理论的角度回答的,那哪位同学能结合理论具体解释一下呢,好,请杨东正同学来试试。杨东正同学找到了本段的第五行中的关键句,大家一起看以下。好,找的很好,这里呢,老师给同学们总结一下。】
参考答案: 在古诗词中“木”的形象富有暗示性。它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到“木”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种排斥使“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课件展示:木——木头、木料、木板——(联想)树干——落叶)
“木”含有落叶的因素,那这样的话,在诗歌中就直接用“落叶”这一意象来表情达意就行了,为什么还要用“木叶”呢,要了解这个问题呢,我们还需要知道“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
3.【了解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我们需要重点研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请一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好,刘睿举手了,大家鼓掌,欢迎刘睿为我们朗读。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思考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好,同学们听完了刘睿的朗读,谁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木”的另一个艺术特征是什么?好,请杨东同学来说说。对,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也会让我们想起木所暗示的颜色上的微黄以及触觉上的干燥,这就是木的第二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