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化访谈录-聚焦高考作文 2005年7月7日播出

2023-04-17 04:53 作者:-星空下被删除的记忆-  | 我要投稿

他们如何评说2005高考作文题?

  什么是好作文题?什么又是好作文?

  神秘连线,揭秘高考作文命题。

  更多精彩尽在《文化访谈录 之 聚焦高考作文》

  马东: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文化访谈录》。每年的夏天,高考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在高考里面,语文的作文因为占分多,所以又是家长、考生、老师关注的焦点。我们今天现场请来的这些朋友,都是今年的应届高考生,有北京的也有外地的。我们今天的讨论就从我身边这几位刚刚参加过今年高考、刚写完高考作文的这几位学生开始。介绍一下自己——

  考生A:我叫王鹏,我是北京的考生,我们北京的考题是《说安》,写一篇议论文。

  马东:你觉得你自己作文写得好吗?

  考生A:我觉得自己作文,我不会写应试作文。

  马东:怎么讲?

  考生A:就是学校规定出来的那种60分作文。

  马东:规定出来的60分的应试作文?

  考生A:我写不好,每次都得40多分,经常跑题,写了二三十分的样子。

  马东:这次你觉得你扣题了吗?

  考生A:我是按那个格式来的,议论文先提出论点,然后写出三个论据,然后再拿别的资料论证这三个论点。

  马东:你觉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难吗?

  考生A:觉得它用议论文规范这个题目稍微限制一下我的思想。

  马东:如果要没有议论文这种文体的限制的话,你会写什么?

  考生A:我爱写诗。

  马东:好,谢谢!来问问这位同学

  考生B:我是来自河北。

  马东:河北的这次作文题目是什么?

  考生B:它是话题作文,话题是“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

  马东:我知道在准备高考的时候,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帮着学生去猜题、扣题。你觉得你们老师有没有给你猜到这个出题的范围?

  考生B:我们老师,他是讲过这种关系性的作文,就是告诉我们千万不要跑题,所以在考试前他是讲过这种作文的。

  马东:那就是你觉得应付这个作文题目,还不算太难。

  考生B:对。我觉得就是中等吧。

  马东:好,谢谢!你呢?

  考生C:我是来自天津的考生,今年我们作文题目就四个字,叫“留给明天”。

  马东:我觉得你这个题目,比他们俩的稍微容易一点。题目就四个字“留给明天”,然后你自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特别大。

  考生C:但我觉得还是命题作文,可能稍微好一些,对我来说。

  马东:为什么?

  考生C:写惯了吧。

  马东:如果这不是高考作文题,就是老师留给你的一个作业,你觉得你会在写的过程当中和高考作文那篇文章会不一样吗?

  考生C:可能会稍微有一点小出入,毕竟是高考,谁都不敢赌一把,大家都写得很保守。

  马东:谢谢。这是来自三个不同地方的三个同学,写的三个不同题目,都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那么关于这些作文,我们还请了两位嘉宾来和我们讨论。他们分别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还有另外一位是参加了多年高考作文阅卷工作的特级语文教师王大绩先生。有请两位——

  王老师您参与了今年《说“安”》这个题目的高考阅卷吗?我相信就是参加过高考阅卷,看了那么多作文以后,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就会变得和我们不太一样。从您的角度,您怎么看待今年北京的作文题目《说“安”》?

  王大绩:今年北京这个作文题,可能在全国也是很显眼的。因为它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限定了一种文章体裁的作文题目,限定写议论文。这个大概从1999年,高考用话题作文这种形式以来是很特殊的一种命题方式。

  马东:梁先生,好多作家面对这个命题作文的时候都是无从下笔,您看了今年的高考作文,像北京的《说“安”》,要是您写的话您会怎么写呢?

  梁晓声:我的一名学生,他在之前就给我打电话,我给他的回答,我说这个命题是我比较肯定的。我的学生在采访中,没告诉我说一定得是议论文,而我就联想到许多“安”字头的词,

  它是词性指向上更适合于写夹叙夹议的文体。甚至写一篇散文。

  王大绩:所以我从报上看见梁老师的评价,我觉得评得非常妙。梁老师说,这个文题是他活了50年见到的最妙的中文作文题。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觉得梁老师,绝对是一个作家的眼光。他一眼就看出这个命题,它的不足的一个方面。

  梁晓声:但是我也不太理解就是为什么规定了只许是议论的,而不许是夹叙夹议的。

  王大绩:当然从命题组的角度,他大概想一个就是议论文,是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很重要的文章体裁,另外由于六年考话题作文那可能就有一些抄袭现象,因为话题比较宽泛,容易抄袭或者宿构,就是背一篇作文,在复习的过程中会看到很多这样的文章。为了杜绝这么一种现象,实际在阅卷中,包括评分标准,并没有说严格依照那种议论文,我们在评的时候只要这篇文章有议论因素实际写得好的文章,都是像梁老师说的,是这种带有一定议论因素的抒情散文。真正写成三段式的、按照老师应试准备的那些套路的,大概都不是特别理想的分数。

  马东:梁老师,您看了即便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了吗?

  梁晓声:我看了。

  马东:有给您留下印象比较深的吗?

  梁晓声:我觉得像刚才谈到《留给明天》这样的一个题目是我比较喜欢的。

  马东:就是您要是参加高考的话,您宁可去写这样的作文?

  梁晓声:而且我也会朝着这样一个方向来出题,我的出题意识一定要想到有的学生,学生和学生是不一样的,我的题一定要把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同样囊括起来,让所有不同的同学都能够调动起他们的感悟来,包括农村的、还有城市的。

  马东:我看了今天的作文题的时候,有一个地方的一个作文题:你可以选写的一篇作文,我觉得它叫做以“筷子”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我看到这个作文题我也挺高兴的。

  王大绩:这就是刚才我说的那种,他以一个比较小的分数题目来做基础考察,另外给出一个发散的天地,另外那一个题目《自嘲》。自嘲我可以写自己的自嘲,我也可以写别人的自嘲,写鲁迅自嘲、写瞿秋白的自嘲、写苏轼的自嘲……我熟悉谁就可以写谁,并不一定限定我必须写我自己。所以它仍然给同学一个特别大的一个空间。那关键就是教师和同学认识到这一点没有?如果你光写一个中学生自己的自嘲,那就变成一种自我的反省、自我的谴责了,那大概不是命题的一个原意。所以,所以我就主张“学生一定要认识自己”,就是我熟悉的喜爱的事物是什么、我心里的那块土是什么?像我们今年的高考作文,我这里带了一本现成的例子:后面选了四篇很优秀的作文,其中一篇就是写京剧,这孩子对京剧特别内行,京剧里包含了一种安详,你说京剧里包含什么不行?京剧里包含一种包容,京剧有它的规则,这就是北京今年的题。京剧发展中有一个转折,京剧就是它的一盆土。还有一个同学写的“安”字

  是宝盖下面一个女字,有女家就安,但是我们很长时间把女人作为祸水,然后我们怎么样发挥女人的作用和力量,他就熟知很多古代女人的一些事情,他就是以此为材料。所以,我们最后看出的一些作文、优秀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形成的感悟,它才能够变成好的文章。

  梁晓声:我特别欣赏你刚才说这“安”字下面是一个女字,就是你举的这个例子,这是今年的优秀作文。因为我们谈到,说句实在话,还有哪一个学科能够比语文教学更合孩子们的心灵精神、更体现我们叫做人文情怀的那样一种教育?所以语文课,它本来就同时应该是文学的审美课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教育课。语文作文的出题也应该置于这个大前提下。

  马东:浙江的卷子,它用了唐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来完成自己的文章,自定立意、角度自选。然后你要怎么去写它?你怎么去理解它?你自己去选。我觉得可能这样的提示,对于学生来说即便在考场上,也会是一种放松吧。

  王大绩:这个题,头一个不限制,另外一个它这个题目本身就给你一种文采的激发。一看到这个题目,就像江苏去年考的《水的灵动 山的沉稳》,本身就是一种文采的激发。

  梁晓声:有些命题非常像我们从前考绘画,就是古代的时候考绘画,先给了一句诗词“踏春归来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这样一旦规定下来你所有人画的那个大意,也都是差不多了。它的前提是我就是在有限的空间里边,看你怎样表现,这是一种思维。我更主张的是我给你更大的空间,看你们各自怎样表现?

  马东:我自己看了今年的高考题,我特别希望如果我参加的话,我在福建参加。大家看我手里这个题目,它在福建,福建是给了两张图,这两张图这一个圆圈旁边小字说“我规范,我稳定;我周长短、面积大”,另外这个不规则图形说的是“我新颖、我多变、我周长长、我面积小”。给这两幅图,让你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感悟,后形成一篇九百字左右的文章,它好像没有文体方面的要求。我觉得可能真的是一千个人,面对这两幅图,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想法。

  王大绩:所以我就觉得实际上作文题千变万化,但我们只要认识这一点,作文命题的实质就是不命题,我都可以从我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栽这一棵种子,叫它开花、发芽、结果。

  马东:王老师您是特级语文教师,然后也肯定帮助学生一起准备高考,那么好多老师在帮助学生准备高考的过程当中都会帮他们去扣题,我听别人跟我讲说,前几年出过一个高考作文题

  叫做《战胜脆弱》,然后很多同学在作文里就把自己的父母给写双亡了、残疾了……

  王大绩:这恰恰是我们顺应猜测考试题目的一个恶性结果。像今年考前也有很多人在猜测,考和谐或者什么……那我们想哪个题目和“和谐”没关系呀?哪个题目又和“安”没关系?

  马东:其实不光是老师在猜测,家长也在猜测,几乎所有人都在猜测“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会是什么样的”。其实我知道大家都特别想知道,每年给高考作文出题的到底是些什么人?但是由于各种保密的原因,我们采访不到这样的人。我们采访到的这位是一位老先生,他常年参加作文的命题,但是几年前已经退休了,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便透露他的姓名,我们只以老先生来称呼他。

  (电话连线)

  马东:这位老师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老先生:马东,你好。

  马东:我们所有人都特别想知道,每年给高考作文命题的是些什么人?

  老先生:这个具体人我不便谈。我可以大致讲一讲人员的变化情况。大概刚恢复高考的时候,人员流动性比较大,80年代中期以后人员相对稳定下来了。

  马东:那如果您不方便谈具体是什么人,那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每年高考的作文题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不是有一个程序?

  老先生:它是这样子,人员相对稳定之后,就根据高考试卷分成若干板块,这个板块就可以分工负责了,差不多每年都是由这几位先生来负责的。我可以介绍一下:第一位咱们今天讨论是作文,作文的负责人,是一位专攻写作学的一位教授、一位博士生导师,大概命题过程是这样子:刚集中之后,第一个阶段全组一起来讨论各个板块的设想。拿作文来说,他大概总带了几十道题来,全组讨论。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来确定其中几个优选题;第二个阶段就是仔仔细细打磨,把全部注意力集中起来来推敲、来打磨,同时也考虑阅卷标准;第三个阶段,就是各个板块讨论,考虑成熟之后再集中在一起,全组一起一个板块一个板块仔细讨论,最后确定整张试卷。大概是经过这样一些过程。

  马东:您是一个资深的高考作文出题人,对您来说什么是一个高考作文好的题目?什么样的文章是一篇好的作文?

  老先生:我们力求给孩子一个更多的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对孩子来说努力写出你自己、认识自己不容易,写出自己也不容易。当你真的写出自己来了,你就会和别人不一样,你会在这里面感到快乐的。平时作文是这样子,高考作文也是这样的。

  马东: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回到现场)

  马东:梁先生,我相信您跟我差不多,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关于高考作文这么多内幕消息。我特别想让这些今年参加高考的这些学生们也参与进来,每一个人座位底下有一张表,大家都拿起来看一下,这张纸上是我们搜集的六个作文题。第一,是北京市2005年的作文题,是《说安》,大家都知道;第二个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风之处必死无疑,这时他脚下碰到一个冻僵的人,是救他呢还是继续前行?登山者选择救人,最后两人一起走出雪地,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是第二个题目;第三个题目是“每一个困难都是一个机会,请举个人生活、时事、历史或者文学中一个例子,支持或反对这个说法”;第四个题目只有三个字,《烧饭法》;第五个题目是《七个包袱你丢啥》,有一个坐船的年轻人,拥有七个背囊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小船遇到风浪,年轻人就必须丢弃一个背囊,年轻人把诚信丢进水里。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最后一个题目是《记一件好人好事》。这样六个题目你最愿意写的是哪个题目?我在现场也做这样的一个调查,最愿意写《说安》的同学,能不能举举手?

  马东:请你们两位也帮我们做做这道题,要是你们两个写文章最愿意写的是哪个题目?

  王大绩:对我来说除了“烧饭”比较外行……

  马东:我估计您说这个烧饭,我们这些同学跟您一样都是外行,都参加高考不烧饭。

  王大绩:《记一件好人好事》是上学那会儿经常写的,所以那会儿强化,练得比较好,后面几个,我觉得《说安》这个项如果去掉了议论文的限制,它哪怕就是说应该注意有一些议论因素,那就比较好。因为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要写议论文,我当然也深入去挖掘,以说理为主要把道理说透了,但我如果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我可能议论起来就比较吃力。

  马东:梁先生呢?

  梁晓声:我比较喜欢第二个题目,就《心灵的选择》,因为这个题目等于是什么呢?等于是一部电影、一部戏或者一篇小说的开头部分,这个我觉得还能调动起想象的兴趣来。第三个题目的话,如果我写的话,我可能会持反对的角度,因为我觉得有的时候一个困难注定了就是一个困难。

  马东:但如果你想这道题把或反对三个字去掉,“一个困难都是一个机会”……

  梁晓声:如果没有或反对我就不会选。

  马东:请举例子支持这个说法,您就不选这个题了?

  梁晓声:那我肯定不选这个题,你说的是第五个题也是我不喜欢的,“七个包袱”,我之所以不喜欢的是这个道理,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去谈它就够了,谈过了之后作为大学高考的命题就置它与一边,因为我们应该在大学高考之前,这些道理已经完成了。

  王大绩:我和学生讨论过,那你说扔哪一个,健康扔了变成残疾人坐在轮椅上,我们才高兴?美丽扔了,让歹徒用硫酸毁了容,没有哪个女孩希望自己是这样的。它凭什么要求别人这样?金钱能扔吗?拖欠民工工资,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关注,领导人都说不能扔,我们能扔吗?哪个都同样珍贵?不能很简单化地来看这个问题。这命题本身也包括一种否定因素,它是讲在特定情况下,风起浪涌的水面,要是我自己一个人死了也作罢,还有老艄公呢,老艄公凭什么跟着我一块儿死?这些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梁晓声:王老师,这个非常不客气地说出这样的题的话,感觉到出题者本身的思想智慧是低于学生的,因为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就是诚信一词所相对应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人自身的这些方面。

  马东:如果这道题我们只用一半,你有七个背囊,现在你遇到了风浪,你必须要丢掉其中一个

  这七个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你选择丢掉哪个?并且给我们做一篇文章来说明,这会是一个好作文题吗?

  王大绩:你把它改成这个题,还有你刚才表述的,和高考这个题都不一样,高考题是以诚信为话题,就是给你一个背囊的故事,你可用可不用,这个材料只是给你一种启发。

  马东:对啊,但是在高考的作文题前给这么一个启发,不能不说对考生是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梁晓声:马东,我们在讨论的事实上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是一个我们从几十年来,我们包括许多大人的一贯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就说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而我想说的是什么呢?正确的思想各有各的正确。

  马东: 我们说了这个题目,刚才这么多观众都举手,这边第一位观众,他想做的是记一件好人好事。来,给我们说说理由。

  观众A:刚才王老师说过,记一件好人好事,用的是那种孩子、他们那种思想写的,我孩子时怎么想就怎么写这篇文章。现在我长大了,算是长大了吧。

  马东:你不光是长大了、你长得太大了,你知道吗?因为这是1952年的高考作文题。刚才有人说想写那个“每一个困难都是一个机会”这道题,有好多人举手,你举的是这个吗?你来说说这道题。

  观众B:因为我一看到这道题,我觉得特别像我们政治里那个辨析题,我会把这个题改一下“每一个困难不一定是一个机会”,然后以这个来往下写。

  马东:这道作文题是美国高中毕业会考,他们的一道作文题目,你选的是哪个?

  观众C:我选的是七个包袱你丢啥,我觉得我不太支持两位老师的看法,我认为这次高考的作文应该更贴近生活。

  马东: 你觉得这个贴近你的生活吗?

  观众C:诚信我觉得这个很贴近现代生活,比如说现在有的人在贪污、比如说有的人他食言,

  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做到,诚信现在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我觉得这个更贴近社会生活、更贴近我们身边的事情。

  马东:你是指它更贴近社会生活,还是指更贴近你的生活?

  观众C:都贴近。

  马东:好。谢谢你!还有谁?来!

  观众D:我选的是第二个“心灵的选择”,我是比较同意梁老师的意见,强调的是学生一个情感上的教育,像现在提的构建和谐社会包括构建一个和谐的国家、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庭等等。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和谐、像个人包括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感最高的境界,我觉得就是一种情感上的和谐。

  马东: 我不知道您两位老师刚才坐在现场听同学们分析他们自己想做哪道作文题,每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我有一个感触,你看前面这位同学,描述的时候都使用的是一些非常大的词。有很多东西都是共性的,随便这些话放在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去说的。

  梁晓声:其实坐在这里想到了很多,我们可能不太理解我们的孩子们,我们的孩子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面临高考,从小学五六年级起就开始为应试教育走了上独木桥、上了战车,很少有人,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真的跟他们多时间地多话题地来谈人生是怎么回事、来谈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性情应该是怎么样?来谈我们作为一个少年和青年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怎么样稳妥我们自己的心灵?这些话题在所有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是缺失的。

  如果我们出的题竟然让他们去思考国家,思考社会,思考时代,思考政治和经济这样广泛的话,那他只能抑制起自己的真性情的感受,完全用现在的新闻语或者报章语来应对这样的一些考题。所以要我听下来的时候,我宁可更多的、宁愿更多的同学们在“安”字头的这个词汇中来选择安宁、来选择安慰,甚至安全。

  马东:您说的这个安全是指的个人的安全,而不是从社会角度去讨论公共安全、社会安全?

  梁晓声:对,因为我的想法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把作文搞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而写作文这件事

  相对于化学和几何来说,它应该是更愉快的。

  马东:因为您是文科的,对于学化学的人来说解化学题可能是更愉快的事情……

  梁晓声:第二点的话,就是说恰恰是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他是一种真性情的表露,而我们把作文变成了你按照化学或者几何方程式,那样去一步骤两步骤,那样的作文训练,一步步的考试对于学生是非常有害的。我才知道,我面对的中文学生在大学里怎么会是这样的水平。就是我们一定要切记要把初级人文的情怀和人文的思想带入我们的语文课堂。这是大前提这是我们教学的至高宗旨。

  马东:高考作文是一种考试,他不光考考生也考家长、考所有的高中语文老师,他甚至也考出题的人。但是刚才我们前面给了大家六道题,大家看到了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有很久以前的,也就近几年的,总趋势是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希望明年参加高考的同学们能够赶上一道好题目,能够有好的发挥。谢谢收看《文化访谈录》,下周见!


文化访谈录-聚焦高考作文 2005年7月7日播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