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化访谈录-看小报要留神 (2005年8月3日播出)

2023-04-17 04:40 作者:-星空下被删除的记忆-  | 我要投稿

马东: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文化访谈录》。今天话题是因为我们的编导在某一天给我拿来了这么厚一摞报纸,他们说特别好看,让我看了一下,我看了以后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觉得这种欢愉的心情不能独享,所以今天我请了我的好朋友,著名主持人张绍刚和我一起分享这些报纸。刚才在开场之前我们已经看了一点点,绍刚给我说说你看这些报纸的感觉。

  张绍刚:你知道身心愉悦,你不看这些报纸你不知道自己是那么无知。

  马东:你看了报纸之后呢?

  张绍刚:更加无知,但是对这些无知又充满着好奇,你知道那种复杂的心态呢?

  马东:我太了解了。其实我们说到这儿,可能电视机前的观众已经知道,我们两个所说的你经常会在街边,在火车站,或者在一些你说不清是什么地方那种报摊上买来的小报,而且当你仔细去看他们的时候,有很多东西确实你要留神,比如说我发现这些小报里面有很多的篇幅,是关于演艺圈的这些明星的。

  张绍刚:对啊,因为明星会有自然卖点,因为他们很光鲜。你像我手里面现在这份报纸,其实是在讲两个明星的爱情故事,但是他一定要在这小标题这块写着,本报独家为您披露鲜为人知的情爱、隐秘、细节。

  马东:这就是他们的一个手段吸引你。

  张绍刚:对。

  马东:不光这些,往往光登演艺圈这些明星的新闻,其实还无可厚非,报纸、演艺圈、观众人物,其实是一个共生关系,但是他在登这个新闻的时候,往往有这些手段,今天我们搜集了一些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分享。比如大家请看。这是一个报纸的封面,然后请看,这是一个报纸的封面,大家请看这儿有一个着,赵微一张照片,下面有一行绿字,赵微一脚踏两船。绍刚你看到这个题目会怎么想?

  张绍刚:就是情感上会脚踩两只船。

  马东:对,而且他们好像掌握了某些根据,他们非常肯定赵微一脚踏两只船。反过头来,我们来看看里面的内容,一行大字,赵微被指一脚踏两船,这里面好像内容立刻就产生变化了,“被指”和一脚踏俩船”有什么区别?

  张绍刚:被指,是传言。

  马东:而且是我不负责任的传言。被谁指?

  张绍刚:不知道,反正就是说有人说他一脚他俩船就好了。

  马东:据说,这个时候我就把我自己也撇清了,如果赵微很不高兴的话,你也找不到我,我是一个传言。

  张绍刚:我是一个传声筒,然后我不负责任何消息的来源,有这种事,就是这种藏头藏尾的明星报道太经常出现了。

  马东:这是一个手段。

  张绍刚:一个特别惯用的手段。

  马东:好,我们再看下一张,下一张是一张报纸,但是这个报纸具体的一版内容不是我要推荐给大家的,其实大家光看看版头旁边的各版的简介,绍刚,劳驾你帮我念一下。

  张绍刚:我给大家念一下,这个简介是这样的,第一行,我的一次性幻想。坐在桌旁的尸体,中国税负全球第二高,最痛心的是最后一个,他为何向母亲痛下杀手?这种伎俩就是用夸大的词,耸人听闻的题目来吸引了。

  马东:这其实就是小报在炒作自己的标题,吸引读者的时候使用的一些手段。说实话咱们聊个,因为咱俩都不是从业人员,所以我们需要找一个内行来跟我们探讨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今天现场我们现场请来了一位嘉宾是北京娱乐劲报,娱乐版的主编丁宁先生。

  马东:丁宁,您平常坐地铁吗?

  丁宁:我现在不坐地铁了。

  张绍刚:我坐,常年坐地铁。

  马东:你在地铁里面听到卖小报的吆喝。

  丁宁:特别爱听,这个不光在地铁里有,经常是有一些繁华的地方,地下通道,或者过街地下通道里面都有。

  张绍刚:他们所有的吆喝都和明星有关。

  马东:王菲被杀,黄宏被抓。但是你卖了一张报纸看,有的不是那么回事,但有的,他心里的那张小报上,那就真敢这么写。

  张绍刚:我在地铁里最感兴趣的不是他吆喝,而是他吆喝完了谁买,如果有一个人买了,我就会盯着那个人看很久,就会分析这个人的心理,哎,大哥你连这个也信。

  丁宁:一个报纸摆到面前的时候,你可能翻开的比较注意的都是一些应该说是很奇异的一些事情,更能吸引你的眼球。

  张绍刚:没错,没错。

  马东:我给你不举一个例子,虽然可能不是新闻了,但是我觉得特别有代表性。这是大概在2004年,去年的时候,有一个自由撰稿人,写给一篇报纸的文章,文章题目叫做“好人未能长寿”,李雪健因病逝世。

  张绍刚:其实娱乐新闻有时候,对不起丁宁,我丝毫没有怀疑娱乐新闻给我们生活的带来的乐趣,但是娱乐新闻大家会不会把它的真实性、可信性,事实上让读者就给降低了,会不会,你们做过读者调查。

  丁宁:

  因为娱乐新闻有一个特点,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很多的事情求证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咱们最近,大家如果注意媒体会看到很多的类似的像刚才李雪健老师这件事情,这个事情很有名,类似这种假新闻,比如说近期的像,刚刚有一个咱们谈到的,著名歌手,为外籍男友骗走3000万,还有著名节目主持人,结婚138天,然后8就被老公暴打数吨。,刚才咱们前面谈到很多的事情,可能牵扯到人家的名誉的隐私,经常很多人,社会很多人,可能会有这种心态,如果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是正面的一个事情,有可能怀疑的成分会比较大,比如说某某明星哪天在街上捡到一个大钱包上交了,大家有可能还不信。

  马东:其实有过这样,陈佩斯开车在三环路上碰到别人撞车,他就把人送医院了,这种事情也是大家关心的,而且还是真事。

  丁宁:但是有可能会引起公众的一种反弹心理,他有可能不信。但如果这个事情是负面的,比如是像咱们刚才说到的,某某明星被老公暴打,很多公众是抱着一种宁可信其有这种一种心态,这个时候就算是当事人我站出来解释,说没这么回事,我们夫妻的感情非常的和谐。

  张绍刚:反而是越抹越黑。

  马东:但是这个时候名人是弱势。

  张绍刚:绝对弱势。但是我觉得咱们今天讲小报新闻,我觉得明星新闻没有代表性。

  马东:明星新闻没有代表性。

  张绍刚:为什么?因为刚才咱们说到了明星的特殊性,明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然后明星的任何的,或者说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公众的注意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是一个发光体,于是在这个发光体上就会吸引各种小虫子上去,这是很自然的。

  马东:我给你看另外一条,这是前几天在北京的一条报纸。

  张绍刚:那条新闻火。

  马东:北京市民可喝上贝加尔湖水。

  张绍刚:吗?

  马东:一个问号。好多北京新闻都看到了这条新闻,后来这条新闻被证实是完全没有这么回事。

  张绍刚:对。

  马东:大家看在刊登者这个地方有一个组织者异想天开——称,破折号,但是你知道这么大的报纸,你看到的是贝加尔湖水、北京市民,你看不到后面那个称。

  张绍刚:我就是在地铁里看到这条新闻的,就是在地铁里我站着的时候,然后我旁边有一位拿报纸的,你知道吗,报纸都是别人的好看,在地铁里,自己手里有报纸,不爱看,就爱看别人的。

  丁宁:我们做报纸的最烦你们这些人。

  张绍刚:然后就伸着头去看,贝加尔湖,北京要喝,当时我的想法特别高兴,开玩笑,我们也喝喝外国的人,喝过贝加尔湖水,但是我还比较清醒,因为我看到后面的问号了,我就觉得这事不太靠谱。

  马东:其实就是用这样耸人听闻的大标题,大题目,来促进自己报纸的销量,但是你说这样的标题会报纸本身反回头来会有伤害吗?

  丁宁:怎么说呢,像刚才咱们举的这个标题,因为首先事实肯定证明了这个新闻主体是有问题的。我们编辑在做这个报纸的时候,他会允许用一些编辑手段来强化我们的版面语言,所谓给读者的视觉冲击力,比如说像刚才说的,要把最有卖点的新闻点提出来,等等等等,这都是允许的。但是像咱们刚才说的,你所有的做法最后肯定也得有一个底线,你不能说因为你的编辑语言的处理,最后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会对阅读的产生一个误导,会产生奇异,这个就是很大的问题了。像刚才咱们举的这条报道,他在编辑手段的处理上,用了很多的编辑手段,包括刚才说的简体,还有什么异想天开,然后一个问号,他用这个编辑手段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在我这个新闻主体本身并不真实的同时,还不会有,如果有人拿着这个报纸,跟他做法律……

  马东:它有一个托辞和借口。

  丁宁:对,而且是管用的,确实说不上什么,我可以说我上面已经说了,“异想天开”称,“异想天开”我也打了引号了,旁边也打了一个浅色的,不注意看就根本看不见的一个问号,我这个没有确实说有这么回事,但是编辑的主观意图,在编辑新闻的时候主观意图很明显,就是像咱们刚才说的,因为报纸就是这样的,你买的时候离的很远,包括吆喝的时候,大家也买报纸了,也会注意到,他离的很远,你能看到的,因为我们平常做报纸的时候规定的是非常细的,头条,每版的头条用多大的字,头版的头条用多大字,我们之所以规定这么细,就是让报贩,比如说你在车里坐的时候,离你很远,老远就能看到,就产生想买的冲动,这种做法,像刚才这种做法,这条新闻的做法肯定是非常明显的,他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

  张绍刚: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我在做法律节目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案件的来源是报纸,居然有一次我们的编导报选题,那个选题是什么,西安某区某某某回家了,发现家里被盗了,然后他们家的咖啡被喝了一杯,又过了一个星期,这人回来了,发现他们家又被盗窃,咖啡又被喝了一杯,这个人那怒,说,偷我们家东西,还喝我们家咖啡,看我治不死你,他就咖啡里下了毒,再一个星期之后,他一开门回家发现有一个死在他家里。

  马东:这个选是报给你了。

  张绍刚:就是报到选题会上,然后我就特别兴奋,我说大哥,你告诉你这个选题来源是什么?因为它太不靠普了,一个小偷,怎么能那么一个星期那么准就去一次,而每次还都有闲暇都喝咖啡,还都同一天,我说大哥,这个消息的来源是什么,他说某某报,我不用提这个报纸的名字,因为这个报纸卖得还挺好的,这个报纸大多数出现在什么地,火车站,火车站里面带色的报纸,蓝蓝绿绿的那种报纸。

  丁宁:这个我们有一个,在我们这个行业,对那种报纸有一个学名。

  张绍刚:叫什么?

  丁宁:叫蓝报,蓝报是绝对不可信的,大家要记住这个。

  张绍刚:蓝报。

  丁宁:它的印刷、报头全部用蓝色的。

  张绍刚:我就跟那个编导说了那么一句话,我是怎么积攒出来不信蓝报,不是像他这种专业人士的意见,而是我看了几份之后我就发现,所有蓝报都不靠普。

  马东:播出这个新闻,你们不能打一条,转载自某某报纸。

  张绍刚:不是啦,我们又不是转载,我们得去找着这个人拍,找不着这个人。

  马东:你们遇到这样的问题,刚才丁宁所说的,像贝加尔湖它有一个托词,你看我有问号,我有什么,但是很多报纸还有另外一个托词,不是我说的,是我转载自,比如说我说你们的节目,你可以说我转载自某某蓝报,好像就能给你找到一个借口,因为小报真的就是这么干的。我给大家看一下。

  张绍刚:那边都藏了多少货,能一次拿出来吗?

  马东:不能,一次一次来。

  张绍刚:这就是蓝报吧。

  马东:这就是蓝报吗?

  丁宁:对。

  马东:你随便翻一翻,这个细心的读者,你会发现,有的报纸,他的下面,一个新闻下面,就会给你打上一行,我是转载自哪哪个报纸,那个报纸的品质跟这个报纸好像差不太多,大家都是蓝报,所以大家可以互相转来转去,是不是也就意味着都不太负责任。

  丁宁: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或者说从我们传媒业的规范来讲,你转载也一样是要负这个责任的。当然像刚才咱们提到这个转载的,可能你就很难去找,因为你去找编辑这个蓝报的报社,编辑这个蓝报的这些人,都很难,更何况是要去追究他的这个责任。

  马东:有的时候以讹传讹,我们都玩过一个游戏,电视上经常有,其它人都去捂住耳朵,然后你传给我,然后我再转给第二个人,中间经过了五个人,传到第7个人的时候,这话就不知道是什么的,其实在报纸上也有这样的例子,而且这个例子,可能大家都还比较,可能很多人都还知道,

  马东:大家看到这篇文章,其实是环境科学以技术杂志,这是英国的一家杂志,这个杂志上面登的一篇学术论云,它的题目叫当铝碰到抗菌剂的时候,等于一个不可侧知的结果。然后一个记者读到这篇文章以后,把他当中的意思总结总结,就变成了第二篇文章,第二篇文章说的是,太干净可能会对你的健康环境带来损害,这已经是第二篇文章了。再有一位记者,这位我估计就是一位小报记者,英国的小报记者,他们把这篇文章再经过提炼加工和翻译之后,题目就变了,叫做牙膏致癌警报,然后再他列牙膏致癌警报的过程当中,他列了两个产品,就是高露洁的两种牙膏产品,高露洁全效,和高露洁全效的彩条那样的。这样,我估计这是英国的一个小报,他登出这个文章以后,在英国没有引起多么大的影响,但是不幸的是被我们国家的报纸给转载了,我们国家的一位记者,可能是受苏丹红事件的影响,觉得公众、卫生、健康等等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所以立刻看到了这篇报纸之后就转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就是英报称高露洁等牙膏含间接致癌物。然后这篇文章在国内被大幅转载,导致高露洁公司要出面要解释,国家有关部门出面证实,我们自来水当中含有多少氯的成分,等等等等,然后甚至有人要求高露洁的牙膏要迅速下价,等等等等,这个就是对社会造成了一个特别广泛的影响,有人画了一个漫画,可以特别准确的来解释这个事情。科学家,说三稆生遇水生成致癌物,一个大大喇叭传出来,再大喇叭传出来,就变成了什么什么牙膏含有三稆生,再就变成了,什么什么牙膏致癌,再转载过来就是消费者引起了一阵恐慌,惊恐,这是一个典型的转载过程当中。

  张绍刚:我再告诉你,大家特别熟悉的,转载转来转去是什么,就是大家误解的一个法律问题,叫做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出来之后机动车负全责。最早,大家说的是撞死人白撞,当年有过那样的新闻。

  马东:撞死人白撞,好像是辽宁最早出现的那么一个交规。

  张绍刚:其实根本那么回事。

  马东: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但是媒体把它高度概括,因为撞死人白撞这个标题更吓人。

  张绍刚:对,然后就转载,转载到后来,都不知道后面转的报纸都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儿,反正就把它上升到一个条文了,辽宁现在撞了人白撞了,我们也努力,好不好,变成这样了,然后现在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其实所谓的机动车负全责,说的是如果发生了机动车,非机动车撞了,机动车先把这笔钱掏了,掏完了之后分责任,这个责任该多少是多少,然后那部分再还给机动车的驾驶员,是这么回事,结果现在被转转转,最后不知道哪个媒体出来了一个概念叫做机动车负全责,于是一瞬间,大家说现在的法律规定,机动车负全责,所有人就都相信了。

  马东:然后还有什么路权,车权之争,人权大,还是车权大。

  张绍刚:这跟高露洁的那个过程是一模一样的过程,就是断章取义,转一次断章取义一次,转一次断章取义一次,转到后来,当大家看到一个他看到的东西的时候,你都不知道是哪来的。

  马东:这仅仅是文字概括能力的问题吗?

  张绍刚:会不会就是你们扬起来,然后让大家看的清楚搞的?6

  丁宁:这个还不光是个文字概括能力的一个问题,因为实际上现在作为我们日常工作里,类似这种转载这种事情接触的比较多,报纸之间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要想吸引消费者,就得要得对拿到的这个新闻来源,我们这儿叫新闻素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马东:二路创作。

  丁宁:对,二路创作。这样二路创作负点责任,可能他会去寻着这里面提到的新闻线索他会去找当事人,去印证去采访,然后之后作为一些编辑手段,然后把它推出来,而记者生存也有生存压力在里面。在这种压力之下,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想要去走捷径这种想法,但是捷径就是说他可能会去添油加醋一番,捏造一些事实,或者在某一些大家可能会比较关注的点上,他把他提出来,然后再把他夸张一下,然后利用这种手段来把它推出去,编辑可能又会,觉得还不够刺激,还不够劲,可能又会对这个新闻的标题再加工一下,第二天这个耸人听闻的东西出去了。但是这还不算完,在互联网的新闻发出去之后,还会有很多的纸媒体。

  张绍刚:小报。

  丁宁:第一他自己没有的新闻来源,他没有采访的能力。第二他也没有连动能力,他不像外地很多的正式的媒体,还有媒体之间的连动问题,像刚才咱们说的蓝报,就是一般人,可能是非法出版物。

  马东:就是每天在网站COPY,粘贴,COPY,粘贴。

  丁宁:对,那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保证它的销量,他就必须在要对这个新闻进行再度加工。那我们想想最后可能如果看到这种小报,小刊,新闻过了几条了,新闻来源,最早。

  马东:记者一过一手。

  丁宁:这是第一手,原始的创造,靠新闻连动拿到稿件,连动第二手,他们的编辑是第三手,然后到了网络编辑该是第四手。然后再到小报小刊的是第五手。

  张绍刚:看看过更可笑的是什么,就是李纹,李纹曾经接受过钻戒,我也忘了他接受过谁的钻戒,我看过四个版本。

  马东:你看过几个?

  张绍刚:我看过四个版本。

  马东:来我给你找找,我这儿有两个。

  张绍刚:哪两个?

  马东:没你说,就是一家报纸和一家杂志,其实日期两个差不多,但是同样一条新闻,李纹嗅十克拉钻戒,赐男有求婚成功。这个李纹答应男友求婚成功。基本上内容是一致的,只不过到了这边就变成了六克拉,这边是十克拉,那么李纹的钻戒到底是多少呢?

  张绍刚:你知道我看到的第一个版本是多大吗?

  马东:是多大?

  张绍刚:是四克拉。

  马东:那就是四六十。

  张绍刚:我看的最大的是十克拉,加一辆海滨别墅。

  马东:加一套海滨别墅。

  张绍刚:这报纸上有海滨别墅吗?

  马东:没有。

  张绍刚:你看,我估计到了十克拉加海滨别墅,那可能是最后一版了。

  丁宁:像刚才咱们说的这种新闻,虽然是一步一步夸大,然后失真这样的过程,但是至少他对当事人伤害还不大。

  张绍刚:不大。

  丁宁:有的这种夸大了以后,对当事人伤害的非常大了。

  马东:你举一个例子。

  丁宁:你比如说也是一个娱乐新闻的例子,在去年的时候很有名的一个事情,咱们北京有一个很著名的残疾歌手,叫李琛,这个大家都知道,有一天他被人看见被两个警察架着,搀进了看看守所,看到的群众也是新闻敏感性也比较强,就给媒体打电话,他说我看多了李琛被警察架着,架进看守所去了,可能稍微像点规模的媒体,会觉得这个事儿说明不了什么,他架进看守所你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原因,可能这个事就先放一放了,但是有一些媒体,它处在竞争激烈状态之下的媒体他会非常兴奋,就开始去追这个新闻,在追的过程当中,就会不断的失真,每一个媒体看的别的媒体已经登了这个稿子,我如果照登肯定不新鲜了,我必须还要加一点儿料,最后是猛料。

  张绍刚:最后的大结局。

  丁宁:最后的大结局是外地的有一个媒体刊登出了一篇文章,说李琛因嫖娼被捕,某年,某月,某一天,被警察架进了看守所,记者还采访了看守所人的。李琛可能是一开始没想站出来说话,一看这个实在受不了。因为这个真是对,我们普通人都受不了,何况一个明星,名誉权巨大的损害,人家站出来说,我根本不是什么嫖娼,没有任何的,这完全是子虚乌有,我去看守所干吗了,我是去感受所做帮教员,帮助犯人改过自新,看守所的所长也站出来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新闻,我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的记者采访,我也没有没有说出这样的话,所以这个事情到最后闹的对会当事人造成一个很严重的伤害。

  张绍刚: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新闻来源没那么大,大家就得转载,而如果。

  马东:而且我还有新闻压力,我每天必须得提供,比如说四条,或者是六条,我负责圈子之内新闻,那我怎么办?

  张绍刚:而不做改编的转载又显得自己没有创造性。

  丁宁: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张绍刚:而我们如果有创造性,我们有时候又控制不好自己的创造性。

  马东:我们这个创造性,好听的词叫做深度采访,但是我们又没有那个能力,怎么办呢?就在家里面电脑面前进行深度采访。

  丁宁:这是没有办法的,比如说我们的记者经常上班,走到前台那儿,喊,谁谁谁,有你的稿费,拿过来摞汇款单,一看上面有多一点的有30块,,少一点儿5块,各种各样的汇款单,全国各地的报刊给你寄来的汇款单。记者自己也摸不着头脑,这什么钱,我没给他们写过稿,但是后来一看,什么什么,我以前写过的一篇什么什么稿,被以上写到汇款这些单位被转载了。

  马东:其实我们刚才说的,比如说对当事人会造成伤害,然后记者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但是这些还都不是对消费者,对买报的人实际是一种伤害,看这种小报的时候有时候你会害怕,就是这些东西会对消费者产生那种误导,可能会带来直接的伤害,比如说广告。我给大家看的是两份不同的报纸,这不是一份报纸,一般大家知道,在这个报纸说,如果要道广告的话,如果说这版是广告版的话,这里面会有两个字,广告,让看的人,让读者心里明白,但是这两张报纸,这叫做新闻观察,这叫做娱乐乐翻天,总之这是两个新闻版,新闻页面来我们来看看,治愈白癜风已成现实,它完全跟新闻融在一起,谁能看清楚这是广告,这两个报纸里面有一个还在,绍刚你眼神好,你能看清这行字吗?

  张绍刚:我什么都看不见,我戴着眼睛也看不见。

  马东:我们姑且这么说吧,比如说这是一厘米大概,下面这个副题大概是0.3,小字大概是毫米,但是在这张报纸的最底,我估计他们用了一定的纳米技术,来印这行字。

  张绍刚:是什么?

  马东:这行字写的是,经中医广正字2004第51号,你看到这个,你才知道这是广告。然后一模一样的,在这张报纸长,连这行字都没有。

  张绍刚:这种挺多的,我觉得现在很多报纸都有这种,就是把广告混在其它的版面上去。

  张绍刚:包装,它的目的就是混淆,混淆完了让你用看新闻的方式来进入阅读。

  丁宁:否则你不会去看。

  张绍刚: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反正最后阅读成功了。

  马东:混淆不光是这些,你比如说我要是买你们一份报纸,娱乐信报,然后我买了这份报纸拿回去以后,这面我看完了,中间夹了这么几张纸,然后我把这张纸打开,这几张纸上面写的,比如说《纽约时报》。

  张绍刚:这是真的,假的。

  马东:这真的是夹在报纸里面的纸。这叫夹页,

  马东:但是我相信这种夹页不是你们报纸夹进去的。

  丁宁:对。这种行为是对报纸是一个非常大的伤害。因为夹页的广告是乌七八糟的什么都有,有时候甚至可能,像咱们拿到的很多蓝报,像上面登的一些壮阳药,非常低级。

  马东:说实话,那些壮阳药的广告跟色情小说一样。

  丁宁:对,跟色情广告一样。

  马东:对不起,这个我要收起来,这个不能上电视,这个就跟刚才咱们说的黄色小说一样的那些。然后看看这样的报纸,基本上都是一些直接的宣传内容,所以做报纸也难啊。

  丁宁:对,因为读者拿到一看,夹的比如说夹在《北京晚报》里的,那肯定觉得《北京晚报》,北京销量最大的报纸,老子号,我天天都看《北京晚报》就像我每天早晨刷牙、洗脸似的,生活习惯了。

  马东: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丁宁:对。他夹在里面的广告肯定没假的。这是《北京晚报》推荐的,但是他就没想想,夹在里面的广告跟《北京晚报》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北京晚报》,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事情。

  张绍刚:对,其实刚才丁宁说的是一些你们在版面上的识别方面,其实还有识别方法,里面的那些乱夹的那些夹页,印制都特别糙,然后尤其是带色的那一部分,拿手一摸就有色,就是糙到那个程度,凡是你发现那个报纸,挺好的报纸里面夹的破破烂烂的纸,上面写的破破烂烂的话,和无数专家推荐的,基本上就是特别不靠普的东西。

  马东: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就像刚才说的,你要求消费者都成为纸张专家,印刷专家,色彩专家又不现实了。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分析的只是几种现象,比如说这种特别不负责任的娱乐媒体的报道,比如说无处不在的这种转载,还有真假难辨的这些广告,还有刚才我们说的是什么。

  张绍刚:还有自己编新闻。

  马东:还有这些身份可疑的自由撰稿人等等,这些点都是专门设计出来针对读者的,他们每一个做这件事情的人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让他达到目的,而且如果你的辨别力提高,他还会倒高一尺,磨高一丈,他还会想他的办法,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到底有什么办法能够让读者擦亮眼睛,看清小报里面的陷井。

  张绍刚:其实我的观察还是那个,我认为读者,应该放心地去阅读,读者不应该在以后,说我买一份报纸的时候我心存警惕,一家报纸不是靠绚的东西引起别人的关注,一家报纸一定是要当重要事件发生的时候,你是不是在场,你是不是有自己的新闻评说能力,你是不是说的到位,你是不是有真的自己的独家思想,我觉得这是我们选择一个报纸的基础,所以我觉得不要去要求读者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

  丁宁:这个问题应该说现在在中国传媒的发展过程当中,日益严重起来的问题,但是我想不管怎么样,新闻有一个基本的东西一定是我们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坚持到底的,说到其它的什么什么都没有,这个原则必须要坚持,那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没有真实性这三个字,对不起,你这不是新闻,你这是自己编的故事,你这是自己编的小说。

  马东:我觉得两位做的是一种呼吁,这种呼吁其实全社会特别需要,但是是不是与呼吁相配套的应该有一些手段,相关的法律制裁,相关的重判的案例,让社会上有这样行为的人惊醒,要有那种在法律、法规、发条规范之内要有那种特别严重的处罚手段。

  马东: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他应该道德自律,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要求的更严格,更明确,界定的更清楚,同时从读报人来说,看小报要留神。

  谢谢您收看今天的《文化访谈录》,下周见。


文化访谈录-看小报要留神 (2005年8月3日播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