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为何经济掠夺计划影响德国军事进攻?苏联工业东迁


提到二战德国闪击苏联,有个绕不过去的话题,那就是1941年6月22日战争打响以后,德军的进攻所向披靡,但这种良好势头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年,到12月份苏军在莫斯科战役大反攻时,德军的后勤补给包括作战物资都无法满足战场需要,究其原因,有一个让阿道夫非常意外的特殊情况,在德军的占领地区,几乎看不到苏联遗留下来的军事工业,甚至连地表上的顿巴斯煤炭都被烧成灰烬,德军就地筹措战备物资的计划为此成了泡影。
那么,面对德军4支装甲洪流迅速到来,苏联又是如何完成将大部分重工业东迁至乌拉尔山脉和东部地区,又在不到一年时间迅速投入生产并保障苏军大反攻需要的呢?这里面苏联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个是重工业东迁,一个是实行焦土政策。

一方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迅速调整战争经济模式。
战争打响以前,斯大林之所以不断地与德国保持或明或暗的来往,主要原因就是想为落实第三个五年规划创造安定稳定的外部环境,甚至当德军侦察飞机在1940年频繁越过苏德边境时,他还专门下达命令不准边境士兵对空开火,但战争打响后,苏联也迅速调整了经济政策,第三个五年规划也没有办法完成了。
首先,成立战时经济委员会,迅速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迁往乌拉尔和西伯利亚。1941年6月24日,苏联军事委员会就专门组建了一个疏散委员会,专门负责苏联西部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东迁事宜,由于时间紧迫,加上工人心理紧张,这项工作遇到多个难题,但工人兄弟们都克服了困难,在较短时间完成了拆卸和装车任务,到11月底,有1523座工厂东迁,其中有1360座与军工企业有关,共动用车皮150万节次,为苏军年底迅速补充装备和弹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重工业东迁,苏军的顽强抵抗功不可没。在总结苏德战场得失时,从军事角度看,1941年战争初始阶段,苏军确实打得不够灵活,损失也非常大,但从经济角度考虑,苏军的重大损失又得到了回报,这就是确保了重工业东迁和没有给德军留下可用的战略物资。
实际上,由于苏联在战前把重工业都放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乌克兰等地区,战争打响后,德军也是想先占领列宁格勒和基辅,然后再完成对莫斯科的包围,但苏军在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的顽强阻击,还把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从中线拉到了南线,对工业东迁带来了重大帮助。

刚开始,德军并不知道苏联会用这么大规模实施工业东迁计划,到他们发现时已经晚了,工厂和熟练工人负责拆卸,新工人负责装车和运输,在列宁格勒方向,10月5日开始有92座工厂被搬迁,年底就开始生产炮弹了。在莫斯科方向,仅10到11两个月,在德军进攻莫斯科的高压态势下,仍有500座工厂和21万名工人在德军炮火下离开。而在南线乌克兰地区,苏联动用10000多个车皮不断转移工厂设备。
另一方面,东迁不了的工业设备,实施焦土政策,不给德军留一点可用的资源。
1941年7月3日,在苏德战争打响后的第10天,斯大林发布了全民战争动员令,其中就专门提到了在德军占领区实施焦土政策问题,要求苏联军民不给德军留下任何可用的物资,村民离开家园时,烧掉了自己的房子,砍掉了路旁的树木。

让德军意外的是,本以为占领乌克兰和顿巴斯地区,德军能迅速获得作战需要的煤炭和粮食资源,可出现在他们面前的,除了顿巴斯煤场被烧得一堆灰烬外,他们什么也没得到,而且让德军更加意外的是,苏军还拆掉了铁路线,本来苏联的铁路轨距是宽轨,而欧洲的轨距都是窄轨,德军还要从本土运来窄轨重新铺设轨道,一来而去就耽误了德军的后勤补给,严重滞缓了德军的进攻速度。

当然,德国用2500辆机车和20万节车皮物资重新铺设的铁路,还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占领区的军工生产,比方说哈尔科夫和扎巴罗热的一些军工企业,这也是苏德之间为什么在哈尔科夫打了4场争夺战的原因之一。而在苏联重工业东迁的同时,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不可避免的落入到德军之手,而战争初期大量被俘的苏军也多数成了德军的廉价劳动力,但总体上看,苏联的工业东迁政策还是为1942年苏军扭转战场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谢谢你的点赞、收藏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