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艾丝,星期六》Chapter 7

7. 《逃离》
沿着教学楼侧面的楼梯,靠着夕阳,用左手夹着书。一步步走向顶层。平日的放学时分,采取住宿式管理的学校的校门口处并不会有想象的那种人头攒动的景色,因而,沿着这条最靠近校门的狭小楼梯,反倒是这个时候寻求避开人群的良好选择。虽说会有情侣,在转角口依偎着看着夕阳,说着一些我半懂不懂的话。
这就是青春啊,偶尔也会这样莫名其妙的感慨着。不过这段只有三层楼梯的旅程,倒不足以装下我莫名其妙的故作感伤。
楼顶最角落的教室,是文学部的活动室。今天也要作为没什么作用的副社长,在里面混着日子。距离周三惯例的活动时间还有些距离,我坐在自己熟悉的角落位子,想着等会儿应该做些什么介绍。今天,记得是社团新成员第一次参加社团活动的日子吧。该准备些什么东西吗?奶茶?说到底,为什么奶茶总能和文学活动绑在一次呢?真正能激起什么灵感的,也应该是书吧。真的能从奶茶中找到什么闪光吗——如果这么说的话,想必会被她们指责不解风情吧。所以,之后还是一如既往的选择躲在角落里看书。
但是今天必须要说些什么。因为今天是一月一度的阅读分享会。虽也想和社长讨论,在新人来的第一天举行阅读分享会,是否有些太过死板,或许该有些更有吸引力的?可细想下来,我们这个文学社团除了阅读分享会,倒也没什么像样的周期活动了。可是讲什么呢......既然是分享会,那就分享自己最近在读的吧——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可是这本书真的适合分享吗?即使有这样的疑问,自己也确确实实没有准备其他的书籍。一边这么想着,一边打着腹稿,血红色的夕阳有如滴入有些昏暗的水中的鲜红色墨水,张扬的,毫不收敛的在天空中扩散开来,向着大地延伸。即使现在也依旧记得,那片有些紫红色的天空。
零零散散的人陆续进入了文学部的活动室。活动,在新鲜的眼睛与新鲜的声音中,一成不变的开始了。
“先给各位新同学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文学部的副部长,主要负责的是书籍推荐和书籍赏析部分。平常没什么事情做,一般都在那边的角落看书。各位如果有想推荐和讨论的书籍都可以找我,想让我帮忙改文章也可以——不过我推荐找编辑,她比我专业多了。”
“说回正题,今天我在这里为各位推荐的书籍是,爱丽丝·门罗的《逃离》。”
“门罗的作品的常见主题,是渐渐步入成年的女性,在面临所谓“生活的可能性”和她所成长于其中的风土人情,包括家庭,社会环境等内容的冲突时的两难处境。这一点在她早期的作品中体现的比较明显。而本书《逃离》,和她相较没那么出名的《仇恨,友谊,礼仪,爱,婚姻》中,更多的表现了她后期对于中老年女性所经受的婚姻暴力情况的思考。这个时期的她笔下的妇女,往往有着柔弱,顺从,优柔寡断的传统父权社会下的女性特质。”
“门罗通过对女性经历暴力后的精神状况的改变和于伤痛中寻找人生意义,寻求自我救赎的过程的描述,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女性想要抵抗暴力,不仅需要社会的干预和最根本的,生存环境的变化,更需要积极的自我修复。”
“也正是因为如此,门罗比起宏达的历史叙事和当时在加拿大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更多的是在意个体在这个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在长期暴力带来的畏缩和对自由自我的渴望之间的摇摆不定。其文笔的细腻性以及洞察的深刻性和多元性,极大的丰富了她的短篇小说的韵味。”
“虽说我还想就这些抽象的话题展开更多的讨论,比如门罗的作品中的“叙事的愉悦”,以及她用矛盾与复杂性混合而成的烈性酒——短篇小说。但是,还是让我们回到更为具体的内容上吧。”
“在这本短篇小说集的八个故事中,所有的主角都在试图逃离她们所处的生活,婚姻,家庭,甚至两性关系本身。她们无法忍受现状,渴望“过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所以他们离家出走,希望离开生活的原点。卡拉依靠邻居的帮助,乘车前往多伦多,希望开启自己的新生活。格蕾丝企图和尼尔一起逃离莫里一家,朱丽叶则希望逃离世俗的两性关系,既不希望结婚毁掉了自己的一切研究,亦不希望因为没有结婚而显得怪异傲慢。里诺厌倦了家中姐妹刻薄的言语与日复一日不变的时间流逝,向着异乡的剧院逃离......各个主角出于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诉求和目的选择了逃离,或是登上火车,或是借住汽车,或者干脆在幻想中寻求解脱……逃离的梦想是美好的,但过程是痛苦的,而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失败的。卡拉从邻居那边借来的勇气无法抵御全新生活的洪流,促使她回到克拉克身边,并永远的放弃逃离。尼尔因酗酒而死,格蕾丝终究是只能回到莫里身边。朱丽叶无法从逃离中得到满足,在男友出事火化之后,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而命运带来的巧妙的误会,也让里诺在泪水中浸泡了二十余年。命运给予逃离者的打击,痛苦而沉重。正如《摆弄》的结尾,“若冰的一些病人相信,梳子和牙刷都必须放在一定的位置,鞋子必须朝着正确的方向摆,迈的步子应该不多不少,否则一定会遭到报应的。”所暗示着的,逃离中所蕴含的一种“悲剧的命运性”。”
“这种悲剧,或许正反映着女性的生存困境,即女性处境的一种矛盾性,一种来源于生存权利与个体需求与传统父权社会烙印的冲突。所有的故事均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加拿大,而故事发生时间段的加拿大,对女性权益的重视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婚姻权,堕胎权,退休金权利和就业平等权利都应有尽有,甚至还享有着公共育儿领域等特权。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旧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女性角色的痛苦和迷茫。男女关系长期的不对称性带来的是传统价值体系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使得,在当角色逃离原先的处境时,也就逃离了他们原先的价值,以及那个依附于价值存在的自我,“觉得自己如同废品”。所以,物理上的解放,物理上的逃离,是无济于事的。这点在另一位女主,朱丽叶上能有所感悟。她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依靠着以及的意愿行事,愿意去研究一个极其生僻的领域——古希腊文。这使得她在逃离之后,即使失败,即使回到原点,却也算是跌跌撞撞的留下了痕迹。”
在那之后,我或许又随意的讲了些东西,就在鼓掌中下去了。其实没必要鼓掌的,我暗自想着。我讲的不好,你们听的也不好。
或许我应该更具体一点......比如根据我最喜欢的一个短篇,《沉寂》,去好好的展开讲一下。我甚至有时间去讲一下手法。窝在角落,默默的想着。但是我想,他们不会喜欢的。所谓书评,大抵不过是用拙劣的排比句和转折大致的介绍一下情节,在点缀上什么作者简介和中心思想的东西。好似知道了这些,就读完了整本书似的。骨架虽使人有了人形,可其间的血肉才使得人所以为人吧。话又说回来,又有多少人真的去看了呢?
我百无聊赖的打量着所有人。今天编辑不在,否则她应该会找我聊聊的。她肯定是看了的。
或者周末把书还给艾丝的时候,再和她聊一聊?她,一定是愿意听我说话的。
抱着书本,在脑海中打量着还有多少作业等着我去写,一如既往的等待着今天的文学部活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