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神格的基本变迁——灵山十巫与窫窳
可考的原生态资料:
窫窳: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2.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海内经》有窫窳,龙首,是食人。
3.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北山经·北次一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灵山十“巫”:
1.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2.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3.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
4.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5. 口传神话的合集,年代待考《大荒南经》有臷zhi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6. 商代遗文,年代待考《商书·伊训》:“时谓巫风。”传:“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
次生态的转变
窫窳:
1. 西汉,《淮南子,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 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
2. 宋代,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二:“窫窳旁吞于黑水 ,搀抢直拂于紫躔。”
3. 明朝 顾炎武 《河上作》诗:“窫窳来攫人,逵路横长蛇。”
灵山十“巫”:
1. 东晋,《尚书孔氏传》说:“帝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
2. 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九歌序》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
转变中涉及的因素
窫窳:
“十巫操不死药救窫窳”,作为《山海经》中为数不多的又十分完整神话,能如此流传下来,定然是在远古时代尽人皆知。但窫窳毕竟是“野兽”,在“神格”上并没有较多古籍记载,也自然就保留了先秦典籍中最初的模样,后世的记载无非就是让这个“神话故事”更加完整。
第一阶段:多种形象的“食人”野兽。《山海经》典籍中记载了两种窫窳的形象,一个在昆仑山的若水中,一个在少咸之山上。第一种自然是源自“灵山十巫”的故事的后续。第二种则更可能是另外一种野兽,以窫窳凶兽的名字命名,以做到警示众人的目的。但有关窫窳野兽的说法并无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其“食人”的属性,远古先民敬而远之(袁珂老师,《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结合资料简单分析得出)。

第二阶段:因为神话的传播趋势中,有一条“日趋完善”的特点,窫窳的神话自然也无出其右。在《淮南子》中给了凶兽“窫窳”一个结局,那便是被英雄羿给射杀。在后世流传的诗句中,延续了第一阶段根深蒂固的观念,多用“窫窳”一词表示凶残的野兽(结合资料,与李炳海老师学说得出)。
灵山十巫:
“巫”在古代多代指一些“通晓先进知识的人”。在远古氏族时代,他们通过与上天神明的沟通,实现传达神明旨意的“统治行为”,也可以说远古氏族社会的首领,其实多为巫师。而且,现代考古的一系列发现中也印证了这种观点。只不过,“巫师”这种职业,在“绝地天通”之后几乎灭绝了。以至于巫师的后世记载也十分稀少,至之今日,巫师已然与民俗文化融合,流传于乡野之间。
第一阶段:在远古时代“巫”文化盛行,灵山十巫就诞生在这一时代。从一些旁证,如“巫咸国”、“巫载国”等资料看出,有“巫”的国家皆是祥瑞之象。所以由此可见,十巫居住的“灵山”更是百巫所居的圣地,加之无论是资源、能力,这灵山十巫都是众巫的翘楚者,这也给“救窫窳”的故事给了一个合理的契机与前提,即“十巫”才有资格拯救有天神“背景”的窫窳,不但如此,他们还用上了“不死灵药” (朱大可老师,《华夏上古神系》简单分析得出)。。远古时代,或许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但只有这个故事完整的流传下来,这与第二阶段分不开关系。
第二阶段,“绝地天通”,巫文化就此消失。从先秦的古籍中可以看出,随着氏族文明的衰落,统治者并不愿意看到各类巫师传达上天旨意的行为。因为,这不利于统治,容易发生混乱,所以才有了“绝地天通”,将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媒介彻底斩断(朱大可老师,《华夏上古神系》简单分析得出)。这一行为虽然集中了争权与统治,但也造成了后世典籍中。对“巫文化”知之甚少。

第三阶段:虽然“绝地天通”让巫师这一职业近乎灭绝,但也给巫文化在民间悄然传播做了铺垫。只是,民间传播的劣势在于,大多依靠口承或者血统传承,不利于这类文化的推广,甚至有些分支逐渐消亡。现代学界,又逐渐开始了“巫文化”的研究,不过更多的方向则是结合“民俗文化”,为“巫文化”寻找一种合理的存在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