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生:道教尸解略述


一、尸解成仙的历史渊源
尸解思想最早发祥于战国时期,初见端倪于西汉,流行于东汉,大成于六朝。
在战国的记事中,就已经零零散散的出现了死后复生的故事,但在研究过程中,此类故事无法与尸解成仙形成一种直接有效的发展关系,更多是在“复活”这一大范畴内进行比较,故而此处不会过多讨论先秦与尸解的问题。
以比较严谨的立场来讲,尸解成仙思想最早见诸眼前的事迹是关于汉武帝与李少君的记载: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史记》)”
在这一则事例中,汉武帝以为李少君病死的表象下其实是他“化去不死”。结合方仙道“形解销化”之法,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具备一种“假死长生”或者“死中得生”的思想,这一点与后世的尸解思想颇有相类之处,因此,即使无法断言汉武帝时期已经具备完整的尸解信仰,但至少尸解信仰的源头已经明确出现在了这一时期。
东汉是尸解思想大步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列仙传》中已经出现了黄帝剑解山中、太公棺中留书等尸解传说,《论衡》中更是出现了专门针对尸解的批评:
“世学道之人无少君之寿,年未至百,与众俱死。愚夫无知之人,尚谓之尸解而去,其实不死。所谓尸解者,何等也?谓身死精神去乎,谓身不死得免去皮肤也?如谓身死精神去乎,是与死无异,人亦仙人也;如谓不死免去皮肤乎,诸学道死者骨肉具在,与恒死之尸无以异也。夫蝉之去复育,龟之解甲,蛇之脱皮,鹿之堕角,壳皮之物解壳皮,持骨肉去,可谓尸解矣。今学道而死者,尸与复育相似,尚未可谓之尸解。何则案蝉之去复育,无以神于复育,况不相似复育,谓之尸解,盖复虚妄失其实矣。太史公与李少君同世并时,少君之死,临尸者虽非太史公,足以见其实矣。如实不死。尸解而去,太史公宜纪其状,不宜言死,其处座中年九十老父为儿时者,少君老寿之效也。(《论衡·道虚》)”
尸解的思想与故事早已流行于世,经过《太平经》及《老子想尔注》等宗教方面的理论建设,尸解已经成为一种根植于古人精神世界的信仰,他们相信死后能复生,去往一个更美好的天界,这点从汉墓中各种欢庆墓主死后登天的壁画便可看出。再经过魏晋之间的发展,宣告尸解信仰大成《真诰》便应运而生。
二、尸解成仙的理论构建
何谓尸解?
真形化出,脱尸不死。
与即身成仙不同,尸解之法无论是宣扬“先死后生”、“死中复生”或者“假死长生”,其理论根源实质上仍然是“以死成仙”。行尸解者成仙不在生前,而在身后。故而在进行尸解生死转换理论研究中,可以根据这一点得窥尸解法门背后,古人对于生死观的思想面貌。
从《太平经》开始,道教的尸解便建立了一个“去世升仙”的理论模型:
“或有尸解分形,骨体以分。尸在一身,精神为人尸,使人见之,皆言已死。后有知者,见其在也,此尸解人也。久久有岁数,次上为白日升天者。使有岁数功多成,更生光照,助天神周遍。复还止云中,所部界皆有尸解仙人,主知人鬼者。(《太平经》)”
从这段经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尸解理论是“形神分离”,精神成为存在的主体。与后世炼形不同,《太平经》中的尸解者并不能一步成仙,亦不需要自太阴而还,复生躯体或者假死,此时的尸解者更类似于“蝉蜕”而非“复生”,是通过尸解之法分离形神后,在一段较为漫长的时间中以神积功,最后以功升天。与后世比较,《(太平经》中的尸解重点并非在于各种秘术,而在于以功升天。这与《太平经》中不同阶级的神、真、圣等九级人等佐天行治理论是基本一致的。
在《老子想尔注》中,道教太阴炼形的观念真正得到发扬:
“太阴道积,练形之宫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讬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老子想尔注》)”
在这一段经注中,表现出了与《太平道》尸解截然不同的思想。《老子想尔注》中尸解者会经过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太阴炼形复生”。这便与《太平经》中抛弃肉身,追求以神登天的尸解者决然不同。炼形者,复生形体。故而《老子想尔注》中的尸解者强调肉体的不死,在死亡的间隙中追求着形体的复生,最终达到神与形齐得不死的境地。
——先死后蜕,或者说假死复生。
虽然实行过程中是死中得生,但这实质上是一种当世成仙的立意。在汉代墓室里,刻画欢宴歌曲庆祝墓主登天的壁画更是将这种死而后蜕的尸解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
到《真诰》出世,尸解理论已经发展得十分详备。在《真诰》中,尸解的种类、高下、方法、过程、环境等各方面都有描述。
从尸解者的地位而言,白日尸解是上尸解,这种尸解的本质是形神俱迁的遁变,故而实际上是仙;其次谓之地下主者或地下鬼帅,这种尸解在向晓向暮之际进行,号称是“仙之始”,也就是还未曾成仙,只是开始进入成仙的过程。
地下主者和地下鬼帅其实是文武官的区别,文解为主者,武解为鬼帅。这种解与上尸解不同,实质上是真实的死亡,只不过可以死中得生,经过升迁和太阴炼形进阶为仙。
“若其人暂死适太阴,权过三官者,肉既灰烂,血沉脉散者,而犹五藏自生,白骨如玉,七魄营侍,三魂守宅,三元权息,太神内闭,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随意而出,当生之时,即更收血育肉,生津成液,复质成形,乃胜於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炼形於太阴,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谓也。天帝曰:太阴炼身形,胜服九转丹,形容端且严,面色似灵云,上登太极阙,受书为真人。赵成子死后五六年,后人晚山行见此死尸在石室中,肉朽骨在,又见腹中五藏自生如故,液血缠裹於内,紫包结络於外。(《真诰》)”
主者和鬼帅共有三等,一等如同小民,需一百四十年方可进入第二等,开始真正的成仙之路;第二等听仙人使令,一百四十年可如人间小吏,进入第三等;第三等则可出入仙人之堂,游走神州,开始太阴炼形,进入成仙的最后一步。经过“十二年气摄神魂,十五年神束藏魄,三十年棺中骨还附神气,四十年平复如生人,还游人间,五十年位补仙官,六十年得游广寒,百年得人昆盈之宫。”成为“主者之上者”。
下尸解者又有不同。白日尸解者是仙人,他们尸解的本质是遁变;向晓向暮之际尸解者实际是鬼,不过这个鬼可以成仙,处于由鬼化仙的过程之中,本质是死中复生;而下尸解在夜半之际进行,是纯粹的鬼,无法修成仙道,他们尸解的本质就是死亡。
在《真诰》的理论中,忠孝节义等构成的“功德”是尸解法的决定性因素。有功德者,可以积行而仙,自然尸解,二等尸解法即是此类。功德的多寡甚至会影响进阶的年限,功德有余者还可泽佑子孙,让子孙也能自然尸解。与之相对,有罪责者也会殃及子孙,使人无缘仙道。《真诰》中就有帝王将相因为罪责过多而无法成仙,只能统治群鬼的说法。
三、尸解法的种类
①剑解
尸解者寄物而去,最终留下某物,真形成仙,便为某解。其中剑解是尸解法中较为高级的一种,《列仙传》中黄帝留剑山中便是剑解的经典事例。
剑解的理论核心在于法剑。道士完成斋戒、辨位、择吉的前置步骤后,在铸剑工程中加入刻象刻字等宗充满宗教文化的工作,依据规定的长短用料铸成法剑。剑成之后需随身携带,不仅可以自卫灭鬼、取五方之精以卫形体,在尸解后还可制御鬼神、监察幽冥、破除邪鬼。
在解化时,需配合特定的符、丹,伪称有疾,抱剑而卧,然后闭目念咒,便可见太一神车架前来迎接。然后尸解者换上太一服,将旧服放于剑上,暂入阴间,由太一神车马接引成仙。而剑则变为尸身,入棺后再变为剑,五百年后剑与人相会,共同承担制御鬼神、破除邪魔的责任。
②杖解
尸解者所留之物为杖便是杖解。
首先在灵山选用向阳之竹,按一节一尺的标准做成七节,将竹节贯通。在二至六节中依次放置青赤黄白黑五帝真符,再将第一节与第七节以蜡封好,再将中间穿空印上元始之章及五帝之章。最后纹做韬,法杖便制作完成。可使役鬼神,制灭鬼精。
“当取灵山阳向之竹,令长七尺有节,作神杖,使上下通直,甘竹乃佳。书黑帝符著下第二节中,白帝符第三节中,次黄帝符第四节中,次赤帝符第五节中,次青帝符第六节中。空上一节以通天,空下一节以立地。蜡封上节,穿中印以元始之章,又蜡封下节,穿中而印以五帝之章。绛文作韬,长短大小足容杖。(《赤书玉诀》)”
杖解者通过宗教活动获得成仙资格,在尸解时神入杖中,顺着中空的竹杖登天仙去,留下竹杖代形完成尸解。
③水解与火解
水解是一种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解化之法。道教人士在实行水解时,须在壬癸之时,于静室中立香炉,叩齿念咒,寄神于鞋上,再禹步急走。尸解时将右鞋沉于水中,不知者认为是溺水而死,实则是水解成仙。
孙恩、陈楠、白玉蟾、李白等都有水解的传说。
火解与水解相似,也是在外表现为火焚之象,实则火解成仙。《真诰》里有火解者食药造成全身发热,再赴火以行火解的记载。在比较完备的火解理论中,行火解者会在丙子日夜选雄雀一只,在进行某些法术科仪后,遇火将雀投入其中以求火解。
④其他尸解法
兵解:尸解者遭刑戮死伤,以其为外象假死,然后解化而去。
药解:服丹而死,托尸化去为药解。
五行解化:运用五行精气而解化。
撰稿人:天主雅威
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出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