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即使给朱棣100个胆子,他也不敢起兵造反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元璋定下的铁律,从嘉靖朝“大礼议”和万历朝的“国本之争”来看,明朝的士大夫对于朝礼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朱标拥有强大的治国阵容。史书上记载,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领军攻打集庆,得知情况后,大喜,随即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朱元璋从小就喜欢太子朱标,对其爱护有嘉,聘请宋濂等名儒为帝师,悉心教导朱标。
到了洪武元年,大明王朝刚刚建立,朱标就被立为太子,还为其选拔了一批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文臣武将兼领东宫,辅导太子治理国家。
据《明史》记载: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
为了培养朱标的政治能力,朱元璋给它配备了堪称豪华的教师集团。其中不但包括宋濂这样的名儒,还包含李善长(太子少师)、徐达(太子少傅)、常遇春(太子少保)等功臣元勋。
除此之外,冯胜、胡美、廖永忠、李伯升、赵庸、王溥、杨宪、傅瓛、康茂才、张兴祖、孙兴祖、吴桢、耿炳文、邓愈、汤和、刘基、章溢、文原吉、范显祖,都是太子府的执政班底。
这个堪称豪华的太子班底,足以说明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儿子无比信任,从未动过易储的念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太子班底,才会有朱元璋谕之曰:“朕于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盖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
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之时,让朱标监国、令文臣武将尽力辅佐,一来可以锻炼朱标治理国家的能力,二来密切了朱标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为妻,乃是太子妃。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如此算来,明朝两大名将与太子朱标乃是姻亲,定然会坚定不移地站在朱标这边。
朱标拥有如此强大的文臣武将阵容,试问朱棣敢不敢有过多的非分之想呢?
朱标是百姓心目中的“明君”。朱元璋为了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特地将一切政事交由朱标处分,然后奏闻自己,当时朱标年仅二十二岁。
朱元璋时常告诫说,“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不断听群臣意见,批阅各地奏章,学习治国之道,目的是为了让你牢记几个原则:第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第二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第三是勤,只有勤恳才不会沉溺于安逸;第四是断,能断不致牵于文法。”从此之后,朱标勤勤恳恳地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治国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史书上记载,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希望实行“宽通平易之政”,但是有些时候与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难行其道罢了。如果朱标登基称帝,掌握大权,必然会实行“宽通平易之政”,那么必然会国泰民安,一副欣欣向荣的模样,试问朱棣还敢举兵造反吗?
一日,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太子劝谏说道:“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朱元璋不作声。
第二天,朱元璋故意丢下一条棘杖,让太子去拿。太子闻言后,面有难色。朱元璋说道:“你见上面有刺不敢拿,我现在帮你把这些刺全部去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朱标却不认同,说道:“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扔去,并继续追打。朱标连忙跑开,吓得连忙把怀中画掉在地上。
朱元璋捡起画,看到图中马皇后背着自己逃跑,回忆起自己当年创业时多么的艰难,怒气也就消解了。
忽一日,朱元璋端坐于金銮殿之上。小太监撒丫子狂奔:“报!太子造反了!”
朱元璋一准拍案而起:“好小子!等你这么多年了,够硬啊!”
回头接着说:“来呀!把宫门打开!让那帮子侍卫都滚开,俺就坐这里等他?苍天啊,大地啊,总算是开眼了。”
历代王朝,皇上和太子搭档入过江之鲫太多了,但就只有这对爷俩最特殊,朱元璋在听到太子造反是最开心的。这都不带有任何疑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年朱元璋和朱标他也不是没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朱元璋不仅会骂,回头指不定就抽着鞋底子要抽他朱标。
爷俩打打闹闹结束之后,第二天该干嘛干嘛,这都不带记仇的,毕竟这是真爷俩,这中间就不带其他任何东西的。
你试试其他皇帝和太子,敢这么干?
当年清朝的康熙就因为自己生病,太子胤礽没有表示表示,这记恨就能记恨二十年,也成为了废胤礽的一大罪状,你看,不一样的。
温和仁慈的朱标乃是群臣心中的“仁君”,在群臣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也能镇得住这些开国功臣。有些学者认为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开国功臣,就是因为朱标的意外离世,害怕性格柔弱的皇太孙朱允炆镇不住这些开国功臣们,所以这才举起了屠刀。
朱棣之所以造反成功,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屠杀了太多的名将,可以说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如果朱标登基,开国功臣们不被屠杀,朱棣还敢轻举妄动吗?
朱标是诸王心目中的“好大哥”,威信很高。
《明史》曾经这么评价朱标:“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史书上记载,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上来说,仁慈宽厚,重视亲情,对其他诸王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人曾多次犯错,要被朱元璋惩罚,都是朱标从中调和求情,才使他们免受责罚,因此,朱标在诸王心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朱标不死,朱棣没有一个很好的造反理由。古代皇位继承有个原则,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标死了之后,本来朱元璋应当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然后朱元璋却把皇位传给了孙子,违背了这个原则,也是朱棣起兵造反的一个理由。
当时朱标就是嫡长子,如果朱标不死,继承皇位的话,那么燕王朱棣的起兵理由也就没有了,试问他该以什么理由起兵呢?
如果朱标没有死,则朱元璋绝不会杀那么多的开国元勋。在朱标去世之前,开国元勋傅有德、冯胜、汤和、蓝玉等都还在世,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处置他们。朱元璋认为以朱标二十多年的参政经验与威望,是能驾驭的了他们的。但对朱允炆来说,这些人的存在就是巨大的隐患,朱元璋深知这一点。
朱标若是继承皇位,除去他本身的强悍实力外,还有一众名将与谋士的存在,这对朱棣来说简直就是稳如磐石。大家都知道,蓝玉和朱标的关系,那是亲上加亲的哥们关系。蓝玉不但是一个猛将,而且智谋了得,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要论军事指挥才能,朱棣与蓝玉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棣出生在南京,出生之时,正值陈友谅进攻太平城,他看都没看朱棣一眼,就匆匆跑去前线。这时候的朱棣和朱元璋的一众儿子们一样,并无被朱元璋另眼相看过。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把他的儿子们全部外放做藩王,朱棣就藩燕京(北京)。然后朱棣多次参加出击蒙古的军事活动。由于有勇有谋,多次立功,迅速在北军中扩大了威望。
意外总是不期而至,那个大明集团唯一的继位人,朱元璋儿子中最受尊敬的兄长朱标,竟然死了,不但他死了,朱棣的二哥朱樉,朱棣的三哥朱也死了。那么朱棣就是朱元璋儿子中最大的那个了。
按照规矩,兄死弟代,再正常不过的事,令朱棣小心肝时常扑通扑通的跳,他期待着朱元璋把位子传给他。可惜老爹朱元璋传位给了他大哥儿子朱允文。 心情的落空,令朱棣郁郁寡欢,而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他老爹的选择。
在这恰当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恰当的人——姚广孝。这个和尚唯恐天下不乱,他看出了朱棣的心思,并时时撩拨。终于朱棣忍不住了,兼之又看到大明集团的能人猛将被他的老爹收拾完了。遂在他爹死后,花朵一样的侄儿朱允文的咄咄相逼下,起兵夺位。
可幸的是,花朵侄儿皇帝派出了几个草包来领军作战。朱棣成功的击败侄儿的军队,并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位。
总而言之,朱标若不死,朱棣只能在北方老老实实的待着,而且只能做一个被削蕃了的王爷。至于是否起兵起兵,那得看朱棣是否清楚实力。因此,朱标如果不死,朱棣根本不是朱标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