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识疑】大和尚来答此机锋

第二十二回,庚辰、戚序抄本影印截图示例

【庚蒙戚双】拍案叫绝。大都(和)尚来(未)答此机锋,想亦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
按:
庚辰本存在订正错字的现象,上述这条批语【大都尚】的【都】字旁边,写着一个【和】字。尽管我们不知道这是谁做的订正,但至少表明此人认为这里应是【和】字上下文才通顺,亦或此人知晓内幕明确这里应是【和】字。
结合上下文语境,当贾宝玉面对林黛玉的质问哑口无言时,此批者亦有同感,大有无言可对之意,并对林黛玉的灵心慧性表达了赞美之情。
另外,不论是按【大都尚未】还是【大都尚来】理解,意思都不通,如若按【大和尚来】似乎一下子就通了。
【机锋】本是佛禅用语,【大和尚】参禅偈颂是在合理之中,问题是此批作者为何要称大和尚,而不是引经据典的引用名人例如六祖慧能。大和尚是代指得道高僧还是另有所指呢?可以研究一下。
1,已知小说的主要批者有两位,脂砚斋和畸笏叟,已知曹頫是畸笏叟,李煦次女是脂砚斋(个人推测仍需验证。小说由畸笏叟曹頫、脂砚斋李氏、曹雪芹曹霑三位作者,畸笏叟、脂砚斋亦是批者),其中,曹頫是贾宝玉扮演者之一(另一个是曹霑),脂砚斋是林黛玉扮演者,此批则大概率为曹頫有感而发,称赞林黛玉相当于称赞脂砚斋,暗示此回大概率由脂砚斋写作完成。
2,小说有一个备用名——情僧录,这预示着主人公贾宝玉出家为僧。
3,文献记载曹頫寓居寺庙(敦敏《瓶湖懋斋记盛》:前者同彼借家叔所寓寺宇扎糊风筝,是以家居时少,以致枉顾失迓也)。
4,小说批语透露脂砚斋探望曹頫却未见到人([甲眉]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
5,小说另一处涉及【大和尚】的地方是在第七十四回——尤氏笑道:“你到好,才是才子,这会子又作大和尚了,又讲起了悟来。”此处的【大和尚】似是特定用语,指代得道高僧,但就才子到大和尚的切换,颇有些像脂砚斋对畸笏叟曹頫的调侃,借尤氏和惜春吵架之言语,奚落曹頫身居寺庙不忘红尘。
鉴于小说涉及家事、朝廷、风月等禁书属性,作者、批者匿名使用代号,小说并未大范围对外开放而只以抄本小范围流传,且在批语中并未见有僧人的署名,在结合上述种种迹象,基本可以得出:石头记作者曹頫,大概率出家为僧了。
【大和尚来答此机锋】这条未署名的讹字批语,则成为一条内证,在1762壬午年以畸笏叟署名之前的1760庚辰本中,畸笏叟曹頫的这条批语,有意无意中暴露了他僧人的身份,至于他出家的具体时间,以及出家的寺庙是否在万安山北法海寺,则亟待更多史料发掘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