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三国杀diy·尔朱荣 及文言文


高考期间,给大家整个活
势力:北魏
称号:长天孤柱
体力:4血5上限

技能
【扫异】出牌阶段开始时,你可指定攻击范围内至多三名角色,依次选择视为对其使用【杀】或获得其区域内的一张牌。然后此阶段结束时,此阶段未成为“扫异”目标的一名其他角色可对攻击范围内的你造成1点伤害,并令你减1点体力上限。
【分国】锁定技,你死亡时,你令三名其他角色增加1点体力上限,依次获得你区域内的一张牌。

附:文言文练习
原文作者:魏收(北齐)和我
出题人:软红尘里
画师:恶童
感谢WAHX提供的插画
尔朱荣字天宝,北秀容人也,世为酋帅。幼而神机明决。及长,好射猎,每设围誓众,便为军陈之法,号令严肃,众莫敢犯。除游击将军。正光中,四方兵起,遂散畜牧,招合义勇,前后讨平之。肃宗崩,事出仓卒。荣闻之大怒,与元天穆等入匡朝廷。诏以荣为太原王。乃引迎驾百官于河阴,责天下丧乱,明帝卒崩之由,云皆缘此等贪虐,不相匡弼所致,王公卿士皆敛手就戮。时葛荣将向京师,众号百万。荣潜军山谷为奇兵,分督将已上三人为一处,处有数百骑,令所在扬尘鼓噪,使贼不测多少。又以人马逼战,刀不如棒,密勒军士马上各赍袖棒一枚,置于马侧。荣乃分命壮勇所当冲突,号令严明,战士同奋。荣身自陷陈,出于贼后,于陈擒葛荣,余众悉降。初,荣之将讨葛荣也,军次襄垣,遂令军士列围大猎。有双兔起于马前,荣乃跃马弯弓而誓之曰:“中之则擒葛荣,不中则否。”既而并应弦而殪,三军咸悦。及破贼之后,即命立碑于其所,号“双兔碑”。荣擢其渠帅,量才授用。进位天柱大将军。时贼帅萧宝寅凶势日盛,荣遣其从子天光破之,于是天下大难尽矣。荣性好猎,不舍寒暑,太宰元天穆从容谓荣曰:“大王勋济天下,惟宜调政养民,何必盛夏驰逐,伤犯和气。”荣曰:“顷来受国大宠,未能混一海内,何宜今日便言勋也!明年简练精骑分出江淮待六合宁一然后共兄奉天子巡四方布政教乃可称勋耳。今若止猎,兵士懈怠,安可复用也。” 荣身虽居外,恒遥制朝廷。广布亲戚,列为左右,伺察动静,大小必知。或有侥幸求官者,皆诣荣承候,得其启请,无不遂之。庄帝惩荣河阴之事,恐终难保。又城阳王徽等欲擅威权,惧荣害之,复相间构。荣入朝,帝密有图荣之意,以天穆在并,恐为后患,故隐忍未发。及天穆至,帝伏兵于明光殿东廊,遂手刃之,荣与天穆俱死。荣时年三十八。前废帝初,配享高祖庙庭。
史臣曰:天柱收六镇,沉世族,废毒妇,逐白袍,再造社稷。可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杰。遂使北有周、齐,南有宇宙,皆出麾下。倘更享寿十载,魏可中兴,虽博陆、武侯之德,光武、曹公之功,何以加焉!原王平生行事,元氏纯臣,移鼎之讥不足称也。王薨,魏遂亡矣。
(节选自《魏书·太原忠武王传》及B站“唤起一天明月”的评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年简练精骑/分出江淮/待六合宁一/然后共兄/奉天子/巡四方/布政教/乃可称勋耳
B.明年简练/精骑分出江淮/待六合宁一/然后共兄奉天子/巡四方/布政教/乃可称勋耳
C.明年简练/精骑分出江淮/待六合宁一/然后共兄奉天子/巡四方布政/教乃可称勋耳
D.明年简练精骑/分出江淮/待六合宁一/然后共兄奉天子/巡四方/布政教/乃可称勋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军陈,陈通假阵,指军队的阵法或军伍的行列,如《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B.渠帅,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此处应该泛指魁首和行业的出头人物。
C.天柱大将军,勋官名,其名称来源大致取自春秋起楚、赵所置的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上柱国
D.博陆,指霍光,霍光生性忠谨,曾长期主持朝政。《汉书·霍光传》载汉武帝封霍光为博陆侯,博陆二字取博大而平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尔朱荣聪慧机敏,识微见远,适逢北魏末年兵乱四起,尔朱荣见四方兵起,趁机驱散了畜牧,招合四方的义勇,并发放战马衣物。
B.尔朱荣运筹帷幄,胸有甲兵,面对大军他设计伏兵,扬尘鼓噪,让葛荣军队不知已方数目多少,考虑到刀不如棒好使,又发给兵士每人袖里藏棒一枚,以便近击。
C.尔朱荣杀伐决断,措置得当,他带头冲入敌阵,深入敌后又生擒贼首葛荣,大获全胜后又将原来的首领量才录用,编入自己军队服务。
D.尔朱荣壮心不已,大权在握,他痛斥主张修养生息的太宰元天穆,认为庄帝的功勋尚未达到顶点,不能就此满足,应当图谋更大的成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责天下丧乱,明帝卒崩之由,云皆缘此等贪虐,不相匡弼所致,王公卿士皆敛手就戮。
(2)荣乃跃马弯弓而誓之曰:“中之则擒葛荣,不中则否。”既而并应弦而殪,三军咸悦。
14.魏收在此传结尾时评价尔朱荣“向使荣无奸忍之失,修德义之风,则彭、韦、伊、霍夫何足数?至于末迹见猜,地逼贻毙,斯则蒯通致说于韩王也。”可见历史人物是多层次且复杂的,结合原文及选段评论,你怎样理解?
Word版截图: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