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政篇第二

2023-02-17 17:46 作者:道者与一  | 我要投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传录:

北辰以德,居恒常,常自明,明而不极,拱之而弗自居,故位北辰。政若北辰,则明民政,民争相往之,往而自成其治。

释义:

怎样才能叫作为政?以自明仁义为追求,终身以自明仁义为追求,无论经历什么都不改变自己的追求,并且想办法让人人都自明,要让每个人都在生命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就是为政。而不以自我为中心的统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传录:

思纯意正风雅颂,言近旨远赋比兴;言抒形近涵天地,三百诗篇如一家。

释义:

《诗经》的纯正来源于人民生活的淳朴,生活是最本真的生命实践、是文明的基础和来源,任何脱离人民生活发展文明的妄想都是谬误。任何文明都源于生活并且最终也应当回归生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传录:

以统为治,依法道政,丈刑行法,执法伪道,免耻而无耻;求德证道,唯仁唯本,礼用为治,民正自明,格耻而安道。

释义:

以法律和刑罚作为治理国家的第一准则,就相当于把人当成服从政治的工具一样管理;民众就不以廉耻为耻;谋取私利者便会大行其道,任何事情只要没有写进法律就敢肆意妄为的进行,并且人常利用法律来进行自我辩护从而在判决中逃避惩罚,法律最终沦为辩护工具。以自证仁义的方式使人民自明礼道,众人便会自发构建出文明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而且能够消除治理的困难,使污邪无所遁形,人人皆远耻辱而近仁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增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传录:

人生如道,道如人生;以道而习之,年少且好学,立明道之志。而立初始于明志,成于不惑;不惑根于而立,成于知天命;知天命启于不惑,以耳顺为后继;耳顺始于知天命,而止于至善。

释义:

至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皆为人生境界。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明在年少之时通过学积累获得正确学习方式地过程;从志于学到而立之年地过程表示使用正确学习方式不断在生活和书本中学习从而拥有对事物作出正确判断能力地过程;从而立到不惑地过程中,在学习中不断学习在生活中经历不同的事情总结出事情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把握规律处理好事情就达到了不惑之境;从不惑到知天命地过程中明白了很多事情靠个人力量无法实现,需要靠众人地力量才能实现,自己一生应该做什么事自己相当清楚,虽然有时明知其不可为,但是也必为之,也就通晓了天命;知晓天命之人做事必定不受他人言行影响而改变自己对天命的认同,也就不必与人争论所以六十而耳顺;最后便达到人生最高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把原则和需要统一为一体。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传录:

无违孝道,事之以礼,礼之以节,节之以道,道之以时。忧父母之所忧于心,疾父母之所疾于事。侍父母如事己为孝;侍父母如父母事于己,孝道者也。反之,长者以德为长,非以长为尊。

释义:

如何做事才不会违背孝道?不论何时何地对待父母像对待自己一样就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像长辈关心后辈一样关心父母的忧虑就更加好了,父母不应该以年长而强制要求子女做各种事情,而应当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好子女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传录:

其表如愚,观仍所是;善观而勿能观其内心,传而止于言行,唯人自省其私,自得之为实;本心而发,人之所在。

释义:

一个老师做到最好,传递给学生的也只有自己的言行而已,也只能在学生面前讲解不同言行对应的不同结果,所以,老师的教学活动不过是在学生面前自己学自己的本心和本领给学生看;学生的聪明是无法从表面看出来的,聪明的学生在听见老师的讲解时就能领会其中的重点,并且会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最后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把自己一步一步的教导成一个完美的老师。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传录:

所视其表,所由即道,所安于本;停于表,而不证其道,弃本逐末,似人而非仁;去其表,反求常道,得之为本,以本证仁,得仁且成人。

释义:

任何“象”都是运动(实践)在时间中积累得出的结果,如果只是执着于揭晓结果的那一刻,那么一切地一切都会变得毫无意义,人生将会无所适从,如朽木枯槁;人应当回到过程中去体会“道”的运动,回到“道”之中去体会人生,才能通晓仁义,求仁自证,自证自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传录:

师则先于人。已故者为史,史藏其道,温以往之史,通贯古之道,以解今之事,开统今之道,得之如新,故为新知,虽古已易今,然道未曾有易,持道而先于世,是可谓师矣。

释义:

善于回顾总结过往的经历,才能找到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本就包含在事情产生的根源之中,掌握了从事情根源当中寻找处理事情方法的方法,才能对于掌握当下塑造未来。先于时代把握住未来确实也可以被称为师了。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传录: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以道御器,使器于道;小人执器废道,择器自居。君子无器于器,亦不器于不器,自然道器一体。道器如体用,周而复始,长而不绝,有无以互化。君子之道;体之为体,用之成体,体之为用,用中有用。小人量器;妄作利弊,妄断吉凶,妄求而行,妄自自喜。

释义:

道器本为一,“器”是“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象,“道”是“器”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实质。君子行事说话都会先去明确事件的前因后果,再作出必要的判断,然后才真正开始处理问题做好事情不留余患。小人办事就只凭一条准则,看哪个方向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就选择往哪个方向前进,不达目的势不罢休。“周”表示“道”的特征;“比”代表“器”的特点。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传录:

知行相离,妄加相害;行而销知,弃行逐智,皆谓异端。故知行不可分,思学不可异。知行合一,故而思学合一,思学合一,故而知行合一。

释义:

从阶段角度阐述,“习”是形成模仿关系的探索行动,所以“习”包含“行”与“学”,“行”就是行动活动,“学”就是模仿、仿照,“行”作用于“学”,为“学”提供模仿创造的原材料;“学”又反作用于“行”从而构建出表示模仿关系的字词,以此使用单独字词表示单独物体和单独事物自身的关系。

“学”就是对表达模仿关系的字词进行加工使得字词与字词之间又形成一层逻辑关系的过程,所以“学”包含“习”与“思”,“习”就是领会不同事物与不同事物之间存在关系的活动,“思”就是用字词互相解释字词形成字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习”作用于“思”给“思”提供自然存在的关系原型,“思”反作用于“习”创造出字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符合自然关系。

“思”就是对逻辑关系的证明和证伪,所以“思”包含“学”与“知”,“学”就是把握自然存在关系和字词逻辑关系之间对应关系是否有无歧义、重叠等不足,“知”就是使用字词形成语言知识表示逻辑关系,“学”作用于“知”确保“知”在内容上的准确性,“知”作用于“学”使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逻辑关系形成系统的知识。

由此做到“习”、“思”、“知”、“行”统一于“学”,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到达了“知”以后又有通过“行”的方式对于“知”(智,思想、思维)进行再次运用,所以过程总是循环往复、无休无止的四维过程,其中充满过程段在时间点上的无限压缩,也充满过程点在时间段中的无限展开。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增补: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智之知,智之知为知之智,知之智为智之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传录:

致知求新知;智始于明不知,以知之得知之始,智之本也;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智之所致;以知之本求新知,智知成体,知智所用,体用无二,新知可知,亦生其智。

释义:

智慧来源于形成知识的过程,以结果为知识的知识并不是智慧,懂得如何用知识反推知识的来源,从而了解整个知识过程的来龙去脉才是智慧的所在,然后把反推的智慧运用到对全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便可自然形成新的知识和新的智慧。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传录:

疑人而言,置己于阙,得人所恶;殆人以行,阙信从寡,生馀悔极。闻众派所云,思其意;察各家之行,本其实;明时局,知全局,故能择善;善观其变,善寻其根,便可知仁以善终。

释义:

做官是件大事情,官场上不能轻易在言语上怀疑他人的错误,更不能有意或者无意的做出损伤他人的事情,更要禁得住诱惑,否则就会惹祸上身,难有作为;如何才能做一个好官?一定要多听各方各自的言辞,明确各方与各方的关系;观察各派的行为作风,了解各自的立足之点,才能找到真正服务百姓的同仁一起共患难,一起造福人民。如遇他人提问则应当多以暗喻、隐喻的方式告之以正途。这样才能处理好官与官、官与民、民与民之间的关系。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增补: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而直诸直,诸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而枉诸枉,诸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传录:

顺天应人,直而兴;逆行倒施,枉且艰。国民与共,权责合一,则诸直;官民相分,权责相错,则诸枉。权以责为本,位以责为实;位之以责,则权可安;权之以位,则责难担。

释义:

责任是权力的本质,权力只是责任的表象;履行责任的过程叫作负责,只要权力不要责任的权力只是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他人,权责合一就是为他人负责的过程,而不是推卸责任;责任的实质是自己为自己负责,权责合一的实质是为他人负责;负责就是把责任返给自己,“负”就是“返”,去掉返那剩下的一定就是自责和他责(受人指责);如果只强调权力而丢弃实际的责任就会乱作一团;如果明确好每个职位的责任,按照责任规范好每个位置的人,首先做到每个人都为自己负责,然后再做到为他人负责,最后才能让每个人都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每个人也就理所当然的行使了自己的权力,社会就会安定。(“直”通“職”,职位、职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之”既为“道”的缩写,亦作代词连词)

传录:

自立自主自知庄,互敬互成互为善,同孝同慈同于理;教以使然成自然,择善相传启民智,施民自明劝其本;劝而从道明自明,立本安命忠以敬,通仁达善明且贤。

释义:

“庄”的实际含义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自觉,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良好掌控。要让人民形成这种自觉,就要以“教”和“劝”的方式引导人民以“道”为生活准则。

“劝”就是形成两种力量,一种探索外在的世界,一种寻求自己的内在,然后两种力量相互作用就形成“劝”;“教”是引人以“劝”,使人的自发向仁从而走上正道;所以“劝”和“教”是互为一体不可分开的过程。最后,人就会自发的自明,找到人生最根本的根本就是知命而行仁。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传录:

为政勿以政伪,妄求反无贤政;政之本在仁,人和则政通,求仁而正,孝乎亲而友于兄,只此理故成仁政。

释义:

为政的根本不是以统治形式为政治的政治,而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好人与事之间关系为基础的治理。所以首先个人在家庭内部做到孝悌,然后对待自己和他人以仁义为准则,并且传仁义之道于他人,引人向善才是真正的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传录:

车无輗軏,何以载舆,纵有牛马之力,而无所驯,何人可乘?货焉以载?猛禽在野,理应避而远之,人言可畏,故当忠而守信。

释义:

輗的作用在于稳固的连接轭和辕,軏的作用在于稳固的连接衡与辀,这些结构的作用就在于套住牛和马,把载人或者载物的舆和提供动力的牛马连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车。轭和辕、衡与辀各自有各自不同的作用,这就好像社会中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的作用一样,輗、軏的作用就和忠信在社会中的作用一样。一辆完整的马车才能在路上行驶;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自一人生活,社会的正常运行同样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人心中的忠信是达成合作的根本。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传录:

天道恒常,虽有一时损益,然易变亦有常理,礼从理而易,易道易有道之道;人定之法,非人可枉自定夺,法法之道而立,非礼数不得长存;礼之阴阳,互易以时,视其无内如浑沌,观而无外明太极。知阴阳,通易理,晓以时,明常明。

释义: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生活,生活离不开自然天道,所有文明的成果都是生活实践的结果,都必须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建立的法则不可能长存,自然有春夏秋冬,道有周而复始,人有生老病死;一切法,万变不离其宗。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传录:

既非天地,亦非先祖,而设宴祭之;其由唯二,恐其祸己,或求心安。求于苟且,而不自知,无异于怯懦也。

释义:

做人应该敢做敢当,必须确立以“仁”为核心的自我,任何试图通过祭祀和祈祷得到某种神秘力量庇护的行为不过是自欺欺人,是自我薄弱的表现。只有品行端正,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


为政篇第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