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秋风楼
万荣秋风楼
王心爱
《文物世界》 2013年
秋风楼是后土祠的压轴之作,因汉武帝的《秋风辞》而得名,它坐落在山西省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高崖上。整个秋风楼横跨张仪古道,古道原为车马官道,可并排通过两辆大车,战国时期魏国张仪曾经此道入秦拜相。县志记载,秋风楼最早出现在明代,曾在后土祠以南建过。元以前为扫地坛上建秋风亭,目前留存的扫地坛上的秋风楼为清代同治年间建筑,应该属于清代迁建。
整个楼身高达32.6米,主体为三层楼,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为扫地坛,南北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汉武帝《秋风辞》碑珍藏在秋风楼的二三层之中。二层一块,碑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三层的一块碑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画凝重,体态端庄。此碑系元至元年八年(1217年)所建,用木架镶嵌竖于楼内。
秋风楼两侧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有28根,这28根柱子代表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是十字歇山顶,共有36个挑角,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108个,据说象征梁山108将。它既象征着秋风楼的古老,又为秋风楼增加了艺术色彩。因为建筑群整体本来就位于高台之上,再加上秋风楼的高大雄伟,便于望远。游人凭栏远眺,宽厚温柔的黄河母亲河,静静地流淌着,大西高铁架桥斜跨其上,近处小麦、果树、村庄尽在眼底。一幅安静祥和之图。面对黄河,又想起汉武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头顶上大雁鸣叫着向南归去,大地上树叶凋落,草木枯黄,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触景生情,于是就有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中的“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句,把封建帝王既流恋于富贵,而又慨叹人生易逝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秋风楼整个楼体为木结构交织而成,高32.6米,楼身每层为曲尺形结构,重檐依次而上,顶部结构成十字歇山式。立体为四层出檐,周以回廊。楼体精巧、奇特,是国内纯木结构建筑中罕见的珍品。该楼建筑共有四大特点:
1.第一层为正方形,面阔进深五间,南北直通,木柱林立,中间有4根通天柱,共同直通楼顶,周围32个木柱,巧妙连成棋盘状,共同支撑楼体。
2.该楼虽为木质结构,但无论大小结口,均为榫卯套之,没有一个铁钉。这在中国楼阁式建筑中实为罕见。不得不让人惊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
3.它明露三层,隐于平座之内却有两层暗层,实为五层。然而,在外面是看不见个中秘密。
4.秋风楼三层四滴水,十字歇山顶,斗供形态变化多端,极像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又出檐挑角,角翼翘起,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
若是天公做美,再飘来几朵白云,缠绕于楼顶,确有高耸入云之势。正因其造型奇特,斗棋密布,云带缠绕,甚为壮观。
秋风楼向世人展示的是我们先人智慧的结品,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凝聚。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阳煤丰喜临猗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