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科目一笔记(1):得“三观”者得教资证,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必考点都在这!





今天开启综合素质的笔记啦!得“三观”者得教师资格证,愿你的“证途”一考而过~


素质教育的特点
【单选】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单选、材料分析】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五点,即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面向全体
我们国家实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适龄学生,让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能进到学校里来,进到班级中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能限制人们的思维空间,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应该把知识融人人的认知结构中。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给学生知识,更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一定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掌握】
(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方法【掌握】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6)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
(1)素质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娱乐教育
(2)素质教育是没有负担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无需教师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取消考试的教育
(5)素质教育不注重尖子生的培养
(6) 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多以单选、材料分析题考查】
☆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从教育思想来看,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
1.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2.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3.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概括为“两独一发”)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这部分内容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也是重点,这里只要知道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即可。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要求老师要正视学生身上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成长。
第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经历、情感和体验都是完整的。但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缺陷。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都与成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
第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因势利导。
2.学生的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这一点主要是从法律层面强调学生是责任、权利的主体。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单选】
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2.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①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②体谅与宽容
③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的机会
3.因材施教

小学教师的职业认识【单选】
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本部分的知识点考试常考的有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时间连续性、空间广延性、长期性、示范性,需要考生针对这一部分知识重点备考。
教师职业的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1)传道者的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反思者角色
(7)学习者、学者角色
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责任:
(1)文化传播者
(2)灵魂工程师(品格塑造)
(3)潜能开发者
(4)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
价值:
(1)个人价值
(2)社会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并判断】
三阶段发展观
(1)关注生存阶段 :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把大把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差异
五阶段发展观
(1)新手阶段
(2)熟练新手阶段
(3)胜任阶段
(4)业务精干阶段
(5)专家阶段
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职业理想
(2)教师职业责任
(3)教师职业态度
(4)教师职业纪律
(5)教师职业技能
(6)教师职业良心
(7)教师职业作风
(8)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专业发展方法
(1)学生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单选、材料分析】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堂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