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设回忆录(四)
场所精神——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在神之下的人,出于对于神的创造的敬畏与顺从,回归伊甸园。不能让中国人如此这般“勇敢”下去了。
2 在自然场所的基础上,创造一种秩序(即人造场所),并使两者并置,相互定义,如同在河流之上建一座桥,使河流成为河流。当人置身于场所中时,会知晓自己存在的意义与归属。
3曾有记者问李昌镐什么是围棋,李昌镐说他若知晓,就不下围棋了,所以关于什么是场所精神,我也只能这样作答了,也正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瑞德所说,意大利女人所唱的《费加罗的婚礼》他没听懂,但也不需要懂,因为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但我确定的是:置身于天坛、故宫、中央体育学院时,内心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如同小说家无法给“爱情”一个定义,但可以通过自己创作的爱情故事来演绎爱情一般,我希望自己通过自己的设计来营造永恒的“场所”。
4 个人的体会如下:
A只有具备“菊花与刀”的品质之后,才能创造属于东方的场所精神,三岛由纪夫坦言自己的人生美学:最纯最美的诗需用喋血的方式书写。
B在《永远的高仓健》这部纪录片中,主持人评价他有着压倒一切的存在感,片尾提及到有年轻人问他:如何才能成为像他那样的人?他回答道:去和美好的人相遇吧……所以去发现这个残破、斑驳的世界中被人忽略的美吧!
C我以为,其实我们最终学习的是我们存在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在观察、感受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工具与语言创造一套秩序(无论音乐家、画家、作家、科学家都是如此),并利用这套秩序去营造自己心中的那个世界,最终使自己的存在获得意义;当信仰与艺术相遇时,当自己对于世界的理性与感性的认知叠加和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一切都孕育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