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款带有丰田logo的主流量产电动汽车bZ4X电动SUV正式亮相
这绝对不是从内燃机胡改而来,未来与大众ID.4 马自达MX-30 沃尔沃XC40Recharge 福特野马Mach-E竞争。到 2025 年,其 70% 的车辆将采用混合动力,超过 10% 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PHEV),超过 10% 将是零排放(电池电动或氢燃料电池),率先推出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的公司已将其声称的2010-2019 年汽车排放量减少了 22%;其超越零项目的下一章将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2025 年,丰田的全球阵容将包括 70 辆电动汽车——包括“自充电”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全电动汽车。到 2025 年将有 15 辆纯电动汽车,其中 7 辆属于新的 bZ 系列(其他主要是现有车型的电动版本)。

bZ4X 使用日本公司与斯巴鲁共同开发的 e-TNGA 平台,斯巴鲁计划明年推出电动 Solterra SUV。作为与RAV4相似的尺寸,它将与大众 ID.4、马自达 MX-30、沃尔沃 XC40 Recharge、福特野马 Mach-E和即将推出的日产 Ariya 等车型竞争。

bZ代表“超越零”排放”,因为丰田开启了零排放电动汽车的新篇章,该汽车将与汽油、混合动力和氢动力系统一起销售。bZ4X 是计划于 2025 年推出的15 辆全电动丰田汽车中的第一辆。

丰田表示,bZ4X 将提供前轮驱动或全轮驱动的选择:前者使用单个电机,在 8.4 秒内破百,同时,AWD 替代方案的每个轴上都有一个电机。它还配备了单踏板驾驶模式和设置,用于处理雪、泥和其他形式的棘手地形,据丰田称,这相当于“一流的越野处理”。

71.4kWh 的电池可提供约450公里的续航里程(目前暂定),充电功率高达 150kW,可在半小时内充值 80%。bZ4X 就配备了一个 6.6kW 的车载充电器,在2022年第四季度会推出了升级的11kW 设备。

丰田首次采用水冷电池,制造商声称对电池温度的巧妙管理意味着它们在使用 10 年或 24万公里后仍能保持 90%的性能。

丰田也是首批将太阳能技术融入电动汽车的制造商之一,bZ4X 车顶的面板有助于在旅途中或停车时补充电池。

该车基于该集团最新的e-TNGA 平台,这是一个可扩展的平台,未来将支持多款新车型。与斯巴鲁的合作使丰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汽车的越野潜力,同时引入涉及与各种合作伙伴更多合作的文化转变。分摊成本将有助于公司在未来几年内开发新的电动汽车。

bZ4X 内部有一个令人放心的开关和屏幕组合,后面有三个座位,传统的车门后视镜而不是基于摄像头的系统,以及双天窗。后排乘客的地板是平坦的(由于电池在地板上的位置),丰田声称腿部空间是凯美瑞规格的宽敞。转向系统也以改善乘客空间的名义进行了调整,用线控转向设置代替了传统系统。取消机械连杆会带来更多的腿部空间,并且前轮和驾驶员的手之间没有物理连接,电子设备可以抑制崎岖路面的任何干扰,同时仍为驾驶员提供精确控制。

丰田总工程师表示:目标是打造一个安静、连通的机舱,为优质的家庭时光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的目标客户是重视与家人和朋友共度时光的人。当他们想要享受这样的时光时,丰田bZ4X 概念可以作为他们的枢纽。

新的紧凑型转向装置可以为仪表面板腾出空间。方向盘后面有一个七英寸的显示屏,中控台顶部有一个大型信息娱乐屏幕。

后排座椅就位后行李箱空间为 452 升,丰田承诺通过其第三代安全感知系统提供最新的驾驶员辅助技术。未来将通过无线更新进行进一步升级。

bZ4X的量产版一直忠实于之前的概念,其设计明显与棱角分明的 RAV4、引人注目的 C-HR 和 2021 年的 Aygo X Prologue 概念相关。没有传统的格栅——而是一种带有斜视 LED 眼睛的“锤头”外观——尽管有一个细长的下部格栅,在需要时使用百叶窗将冷却空气引导到电池。

bZ4X搭载 20 英寸轮毂,显然旨在大规模销售,丰田表示,旨在让驾驶员及其家人轻松地从汽油过渡到电动。

这是一个为期五年的项目的结果,来自世界各地的丰田设计师的投入。大量电动丰田汽车即将推出,与高档子品牌雷克萨斯的电动 UX 300e 不同,第一款带有丰田logo的主流量产电动汽车将使用定制平台,而不是从内燃机模型改编而来的平台。该平台名为 e-TNGA,旨在使用电池和电动马达,而不是油箱和发动机,从而使汽车内部空间更大。

为什么是bZ?它代表“超越零”,表明丰田不仅打算在汽车制造和使用的各个方面实现碳中和,而且还积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总工程师丰岛说:“这不仅仅是通过成为零排放车辆来为环境做出贡献,而是通过让驾驶变得更轻松、更有趣来提供超越零排放的价值。”

“电气是市场的一部分,但必须放眼全球,看看我们想要提供什么。当我们谈论碳中和时,我们必须着眼于整个循环——发电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欧洲是完全绿色的吗?不。使用非常重且回收成本更高的电池有意义吗?我们没有所有的答案。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解决方案不止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