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

2023-06-15 20:57 作者:Snowman_24  | 我要投稿

杨宁老师2021年版《美学原理》完整笔记整理如下:

第一讲 美学:为什么与是什么

一、美学为何:美学的学科特点

1.美学:对审美现象的一种反思

2.美学:对审美规律的一种探寻

3.美学:对审美文化进行分析

二、美学何为:美学的学科性质

1.美学的学科定位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

(1)美学与自然科学

德国实验美学家费希纳:从科学实验的角度谈美学

(但审美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不完全由他的生物性的本能决定,因此单纯的科学实验对美学的一系列研究不能称之为较为客观的、全面的研究。)

(2)美学与社会科学

美学:从个体出发

社会科学: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

(3)美学与人文科学

美学属于人文科学的几个理由:

A.从美学的研究过程来看,由人的主观介入,体现人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等。

B.从研究对象来看,美学研究对象不具有实体性。

C.从研究结果看,美学的研究结果基于主观判断,无法验证,不可证伪。

2.美学的研究对象:

A.美及美的规律(柏拉图提出)

关注“美”本身,美是什么?

什么是美?

B.艺术。认为美即艺术哲学(典型代表: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美是具有精神性的,所以自然的就不具有美的特征,而艺术是人创造的,具有精神性,所以美学等于艺术。

C.美感经验

审美经验,如英国经验派

审美心理,主要涉及心理学

但两派皆认为绝对客观的美是不存在的。

D.A、B两派偏客观,C偏主观。中国现在的主要观点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人把握现实的方式:认识论、伦理学、美学

三、审美关系的四个维度

审美关系:

1.人与自身:如心理学美学

2.人与文化:如艺术哲学

3.人与自然:如环境美学

4.人与社会:如社会美学、文化工业等


第二讲、美学本体论

(一、感性世界的美学祛魅)

前提问题:

1.历史的逻辑统一问题

探究美是什么这一问题,追问美的本质的问题的展开恰好就是美的历史的展开,因此主要探讨西方美学史。

2.本体论问题(对存在的问题的本质的追问)

3.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20世纪以前倾向于本质主义,之后倾向于反本质主义。

4.主观派和客观派之争

事实---对错、客观

感受---主观

审美---主观---寻求普遍性

一、美的规律与美的本质(古希腊)

(一)毕达哥拉斯(强调美的合规律性)

(1)世界的本质是:数

(2)美与丑的区别:在于数字的关系是否和谐

(3)美的本质就是数的和谐

黄金分割: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越等于0.618。

(二)苏格拉底(强调美的合目的性)

美:有用、合适

1.美不是属性,美是关系

2.美的事物是相对的、变化的,而美本身是不变的

(三)柏拉图

本质决定了存在

1.线喻

可见世界(小);可知世界(大)

影像(小);实物(大)

数理对象;理念


所以,一个实物的本质是它背后的数理规律。

2.洞穴之喻:

现象世界:对本质世界的反映

本质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映

3.床喻:

神造的床---理念世界

木匠造的床---现实世界

画家画的床---现实的摹本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摹本的摹本,和理念世界隔了三层。

(1)艺术作品远离感性,在柏拉图看来,比较低级。

(2)艺术激发人内心中低劣的情感。

4.迷狂

美---理念

回忆说---神灵附体

在迷狂状态下,神灵附体了,即理念附体了,此时最能创造出美的艺术。所以在柏拉图看来,美即理念。

5.柏拉图对于美本身的探讨

《大希庇阿斯篇》

首次探讨美的事物VS美本身

最后没有得出结论,柏拉图认为“美是难的”。

A.但这一著作确立了美的本质问题,即美的本质问题研究的是美本身,而不是美的事物,或美的特点等。

B.明确了美是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的。

C.确立了美学的研究方向,即从哲学角度研究。

二、美学:神圣秩序的证明

(一)奥古斯丁(古罗马)

《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美与适宜》(亡佚)

1.奥认为美的本质是上帝,美源于上帝,上帝即美;

2.奥提出美的阶梯理论:(最高等级,依次递减)上帝→精神(道德、艺术)→物质

3.奥认为的美的普遍特征:形式、数;强调整一、和谐、对称。

(二)托马斯阿奎那(意大利)

在《神学大全》中提出:

1.美是通过感官使人愉快

美只涉及形式,不涉及内容

美无关欲念(去利害)(此观点已有现代美学的身影)

2.美的三要素:整一完善、比例和谐、色彩鲜明

3.美与善

美是能够产生愉快的,而善是愿望的需要

(看到了美和善的一个区别,但未能完全区分)

第三讲 美学本体论

(二、主观论的兴起与感性学的诞生)

一、感官与经验(17世纪英国经验美学)

(一、夏夫兹博里)

1.审美的内在感官说

外在感官(视、听、触、嗅觉、味觉等)——直接性

内在感官——辨别善恶美丑的

2.美和善是同一的

美——和谐——愉快(而这一切是自然神创造的)

(二、哈奇生)

1.内在感官>外在感官

他认为内在感官,即理性,是复杂的,而外在感官,即感觉判断,是简单的。

著作:《论美和德行的两种观念根源》

2.绝对美:本源美,事物固有的属性

相对美:一种比较的结果,如艺术

(三)休谟——不可知论、怀疑论

《人性论》《论趣味的标准》

1.美的本质:存在于鉴赏者心里——快感

否认:美形成了美感;美不存在客观标准

2.同情说:美的背后是同情的想象(比如当我看到豪宅,我想象我是豪宅的主人,便会产生愉悦,而这种同情的想象就是美。同情可以理解为是“同(通)某种情,即共感。)

同情说影响到后来的移情说、内模仿说等。

二、感性学的征兆与感性学的诞生(18世纪)

(一、让 雅克卢梭,法国)

观点:

浪漫主义的先声

天赋人权

返归自然

著作:

《科学与艺术》(其中强调: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的堕落程度成正比)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契约论》

《忏悔录》

主要思想:

1.感伤主义、自然主义的领袖:表达自我、情感、自由——被评为浪漫主义之父

在美学上,崇尚自然美

2.审美力——对事物美丑的判断能力(这种能力是先天的)

(二、狄德罗,法国)

《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

唯物主义者

1.美的分类

客观的美 :事物本身的某些因素

主观的美:真实的美(本身) 见到的美(比较)

2.美在关系

(三、维柯,意大利)

《新科学》

共同人性论

1.诗性智慧:以己度物 ; 形象思维(如把所有神医都叫华佗)

(四、鲍姆嘉通):创立美学学科

1735年,21岁,《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

提出:建立“感性学”,第一次用了美学(Aesthetic)这个词;

1750年,《美学》,标志着美学的诞生,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主要观点:

(1)美学是感性认识

(2)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美学是认识论,但没有脱离艺术实践。

(3)美学是美的思维的艺术

(4)美学是与理性类似的艺术

第四讲 美学本体论

(三、康德美学与审美现代性)

康德(1724-1804)

1781《纯粹理性批判》:研究认识论问题

1788《实践理性批判》:研究伦理学问题

1790《判断力批判》:主要研究美学问题

一、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背景:哲学界探讨感性和理性哪个能够到达真理,于是产生两种学派: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认为人是有理性的,且知识是先天的,来自于上帝,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都是后天的,只能通过经验获得,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休谟等。

2.康德这本书的目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他提出知识:知识就是判断,即什么是什么。

判断的来源:先天分析判断(红花是红的,必然的、无法更新的),后天综合判断(红花是香的,香不包含在红花这个概念里边,这种东西只能通过经验获得,因此不具有必然性,但这个认识是可以产生新的东西的。)

先天综合判断:7+5=12(12不包含在7+5里面,因此这是一个综合判断,但7+5必然等于12,所以具有必然性,因此康德认为如数学、物理等属于先天综合判断)

3.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

传统上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主体或者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认识规律。

康德认为:自然符合了我们先天的认知形式。

(1)先验认知形式:

时间

空间

人在出生后就带着时空的认知模式去认识世界,所以不是我去认识世界,也无法认识本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是我以自然的模式去认识规律,即人为自然立法。

(2)关于真正的自然,康德称之为物自体,(3)二律背反:他认为人无法认知到物自体。如果非要追问物自体,就会出现二律背反的问题,即A命题和B命题都成立,但同时彼此矛盾。

所以康德说“我要为理性划清界限”。

(4)人的认识过程:

感性:所有的感官收集起来形成一种感性

知性:人的认知能力,即康德所说的时空的自然认知模式

理性:概念、判断、推理等

即康德认为,人去认识世界时,就是通过感性先感觉,然后通过知性处理感觉然后在到达理性处理。

二、伦理学(实践理性批判)

前提:人是自由的,按照原则和理性去行动,那原则和理性从何而来,是否是主观决定的呢?康德由此提出:

1.人为自己立法

假言命令:有条件

定言命令:无条件

可普遍化,为什么可以“可普遍化”,康德认为源于“信仰”。

个体——普遍化

即法首先是由我做出来的,如道德,并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这么做,这是可普遍化的,所以“人为自己立法”。

2.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3.必然与自由的矛盾

处于现象界的人:必然的

处于本体的人:自由的

(似乎可以理解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小总结: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认识论问题,康德认为人是通过感性(感官感觉)加知性(人的认知模式)认识世界然后形成概念/范畴,再通过理性判断分析。

实践理性批判,简单来说研究道德问题,康德认为人是自由的,有自主意识,但一定要有理性,要为自己确立原则,这个原则是可普遍化的,即人人遵守的,为什么会可普遍化,他认为源于“信仰”(暂时还未解决),所以形成了道德。

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康德认为两者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即概念范畴形成,但还未可普遍化的时候,存在着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判断力,即审美。

三、美学(判断力批判)

判断力:知性+欲求

康德为审美判断提出了四个契机(关键点):

1.无利害而生愉快

美感:无利害的,没有功利性

快感:功利的

2.审美判断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

(1)无概念

产生美感但还没形成概念

概念是具有普遍性的,那既然审美过程种还没形成概念,是无概念的,那么审美怎么具有普遍性呢?康德认为,因为美感是无功利的,比如,我认为一朵花美,而这朵花美对于我是无任何功利性的价值的,所以此时,我可以认为其他人也认为这朵花美,即我可以认为这朵花的美应该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普遍性更多的是寻求一种普遍性。

快感:先有愉快,然后再生判断

美感:先有判断,然后再生愉快

康德认为美感是先判断美不美然后再产生愉悦,这样的一个契机来源于他提出无目的的和目的性

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目的:

经验目的:如吃饭是为了活着

先验目的:人先天有一个认知形式,即先验状态。如果一个事物符合我的先验目的,我就会感觉到愉快,这个过程就是先有了判断然后产生愉快。

纯粹美:只有形式的,无目的的美。如大自然,花鸟鱼虫。

依存美:有一定的目的的。

所以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就是,认识对象不是为了我的需要,不是于我有利而生长的、而美的,但同时该对象又符合了我的先验目的,符合我的知性所感受。

以上所有逻辑成立的基础就是:

4.审美共同感

即人与人之间存在共同感,我们有同一个审美的思维模式,存在某种普遍性。

第五讲 美感经验论

(一、本体论的结构与唯意志论美学)

美学本体论解构

维特根斯坦

(哲学界的三次重大转向: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

(康德标志着美学本体论的解构,维特根斯坦宣告美学本体论的探讨已经终结)

1921年《逻辑哲学论》,奠定了其地位,影响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

《哲学研究》全部推翻了《逻辑哲学论》的所有问题,影响力西方哲学的日常语言论转向。

所以也有人说维特根斯坦一人开启了西方哲学的两次语言转向。

1.语言“图像论”:

语言在描绘世界,呈现图像,强调语言的确定性,认为语言可以将世界精确的描绘出来的。但美和道德无法用语言精确的描绘出来。维特根斯坦说“凡是我不能说出的,我必须保持沉默。”,所以美和道德无法用语言精确描绘,因此维特根斯坦主张不要探讨美的问题。这一观点已经具备解构“美”的意味。

但语言真的能精确的描绘世界的所有吗?于是维特根斯坦接着提出:

2.语言的意义在于:用法

3.语言游戏说(游戏的本质无法确定,因为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定义不同,所以语言就跟游戏一样,永远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本质)

4.家族相似(家族的边界无法界定,不断延展,所以原因就具有这样的家族相似性)美也具有家族相似性


以康德为界,之后的美学问题从研究美的本质走向心理学(精神分析,如格式塔心理分析,称之为美感论;弗洛伊德)和社会形态(称之为审美意识形态;马克思)两个方向。


一、叔本华的意志论美学

181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一)意志哲学

1.意志(意欲)和表象

意欲:盲目的生命冲动

2.悲观主义:

欲望不满足→痛苦

欲望满足→产生新的欲望

痛苦是生命的本质。痛苦的根源来源于意欲,即人出生就注定痛苦。

悲观主义很容易导向虚无主义。

那么如何摆脱痛苦呢?

佛教的答案是禁欲。

叔本华的答案是审美。

3.审美

(1)审美直观(审美观察对象的时候,不涉及欲望,即康德所说的审美是无利害的)

条件:当审美对象不是具体的,而是理念本身;当审美的主体不是带有主观欲望的主体,是纯粹的主体,无利害的。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审美愉悦。

特点:无功利;物我两忘、主客交融→自失

(2)艺术分类:

(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建筑→造型艺术(绘画)→语言艺术(文学:抒情诗→小说→戏剧→悲剧)→音乐

二、尼采的非理性美学(1900年逝)

1872《悲剧的诞生》

尼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

生命意义:酒神精神、权力意志、超人学说

文化批判:批判整个西方以来形而上学;批判理性主义;批判基督教

酒神精神:象征着世界本质,是一种醉的艺术;音乐艺术;原始的、打破个体的;过度原则

日神精神:象征着世界现象,是一种梦的艺术;造型艺术;维持个体的;适度原则

这两种精神共同造成悲剧

(二)悲剧的本质

酒神和日神的矛盾导致悲剧

悲剧为什么会产生快感?

(三)权力意志

创造力量

审美完全取决于审美对象是能够激发还是压抑人的意志,激发、提高就是美的,压抑就是丑的。此时问题就走向了审美能力的问题,能力即个人的权力意志。

美感:意志投射对象。

艺术:通过改变去体现某种生命创造力。


第六讲 美感经验论

(二、精神分析美学)

概论:

1895年 弗洛伊德 《关于歇斯底里症的研究》

1906年 精神分析学会

1908年 弗洛伊德 荣格 阿德勒 “国际精神分析学会”

1950年 开始精神分析学融入到其他学派种,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等

一、弗洛伊德

(一)无意识理论

1.精神结构

意识

前意识

无(潜)意识

2.梦的理论

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

成年人伪装之下的无意识会进行:压缩、移置、象征、二次加工,欲望会在梦中呈现出来

3.过失心理学

口误现象

遗忘现象

(二)心理结构理论

1.本能论:力比多

早期:自我本能:生存 性本能:繁衍

后期:生本能 死本能

自我本能:所有形式的爱,与性有关

性本能:所有的快感跟性有关;口腔期、肛门期、生殖期

死亡本能

向外的:表现为攻击、损坏他物、毁坏

向内的:性虐待、受虐狂、自我惩罚

2.人格结构理论

1923年《自我与本我》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3.情结论

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恋母仇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女孩仇母恋父情结

(三)精神分析的美学分析

1.升华理论

艺术创作的原初动力是:本能,即性冲动

达芬奇《蒙娜丽莎》

2.作家:白日梦

创作——儿童游戏,具有想象性,游戏/创作就是某种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

3.美感:本能释放的快感

艺术:为这种本能的释放呈现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

二、荣格

(一)心理结构

先反驳弗洛伊德的:将性欲视为唯一驱动力;认为“无意识”层面指的是个体意识

因此,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

心理结构三分法:

意识:能够被感知的意识

个体无意识:童年经历

集体无意识:由遗传力量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普遍的、非个人的、集体的。

(如果说弗洛伊德将每个人的意识分成三层冰山,荣格就是将每个人,即每座冰山接连起来,视为一个整体,探讨的是冰山最底层连接的部分。

(二)原型:原始意象

有些意象在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如母亲、儿童、生死等

四种基本原型:

人格面具——人在扮演某种角色

阿尼玛、阿尼姆斯——阿尼玛即男人心中的女性特征;阿尼姆斯即女人心中的男性特征

阴影——人类心中最原始、最本能的欲望,人最基本的生命力

自信——人的人格各部分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协调起来,相互协作构成一个整体

(三)美学分析

1.艺术类型:

抽象:抵御对象的影响;否定性的心理投射

移情:对对象灌注生命;肯定性的心理投射

内倾:强调遵循你作者意图

外倾:强调作者遵循现实,顺应现实生活,作者不能左右。

2.集体无意识与艺术

创作者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

作为个人的艺术家和作为艺术家创作的的作品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九讲 美感经验论

(二、心理学美学)

美感——心理活动的状态

一、实验美学:费希纳

《美学入门》

1两种美学研究路径:

(1)自上而下:从一般到个别(如先研究抽象本质,再研究个别的);这种研究方式会导致所有的经验只能服从形而上的理念。

(2)自下而上:个别到一般;从事实到系统。

2.实验方法:

(1)选择法

(2)制作法

(3)测量法

→这种实验方法会将美学研究变成比例

二、移情说:立普斯

《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感觉器官》

观点:美感是某种快感,好比通过外物引起的快感、精神上的快感等,美感是通过移情作用移到外物上感受到的快感。

1.审美的本质:移情

主体将情感移到客体上,达到主客同一,就形成了审美。

2.审美的对象:自我

三、内模仿说(谷鲁斯)

《美学导论》、《审美的欣赏》

1.游戏练习说

艺术:模仿性游戏

艺术是高级的游戏,为了影响他人,显示自己精神上的优越性。

2.内模仿说(本质上还是移情说)

四、直觉说(克罗齐)

1.直觉

认识(也即人的认知方式、认识活动):

直觉——只有形象,没有意义;无功利性的

知觉——有形象,有意义

概念——抽象的

朱光潜在克罗齐的基础上,提出认为认识是直觉和名理(知觉和概念)

2.审美即直觉

——无意义的纯粹形象;艺术本质就是要唤起人的直觉

(“艺术必须先摆脱一切才能获得一切”)

五、心理距离说(布洛)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要保持一个适当距离。

六、格式塔心理美学

1.背景:1912——针对的是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各部分再到整体)

观点: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性/质:(奥地利)艾伦菲尔斯(完型)

心理学转向美学研究:维台默、柯勒、考夫卡

代表: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1)知觉和力

艺术作品——各种力的相互作用

价值水平——各种力的配置

(2)同形说

作品背后力的结构与人的主体情感结构(格式塔性)具有某种一致性


第八讲 审美建构论

(一、审美意识形态)

一、后意识形态时代(意识形态终结)

1.历史

20世纪50年代

1946,加缪提出“意识形态终结”

1954,雷蒙.阿修 《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

1960,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

20世纪89、90年代

1989,日裔美籍,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其最后的人》

1996年,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以上学术界提出“意识形态终结”的原因:

(1)宏大叙事消解

现在日常中多谈论跟“快感”有关的问题,购物、爱情等等。

(2)虚假意识的欺骗性(意识)

3.分析

(1)“终结”——体现了某种冷战思维,是冷战思维的结果——体现出了一种对资本主义的辩护

(2)“意识形态终结”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如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隐形的意识形态。

齐泽克:犬儒主义意识形态

二、“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

1.特拉西,1796年,《意识形态的要素》,提出观念学

2.马克思,意识形态是一种特定的人群的自我辩护的虚构观念

3.曼海姆,知识社会学,1929年,《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4.葛兰西,文化霸权(文化领导权)理论,《狱中札记》

5.阿尔都塞,1970,《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6.西方马克思主义,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

7.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

8.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的内涵

1.意识形态不是科学

2.意识形态是一种想象

意识形态不是认识

佩里.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

3.意识形态是一种对自我与现实关系的想象

4.方式:询唤个体为主体

拉康:镜像阶段——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前镜像阶段(1-6个月)

镜像阶段(6-18个月)

自我源自于人的某种想象,这种想象源自于外界的一切反射。

自我需要他者来印证。

询唤——召唤——认同——成为谁

5.意识形态具有实践导向

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地方不是观念,而是实践。

6.意识形态是一种前理解

四、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1.审美背后存在一种矛盾性

审美既是个人的,又寻求普遍性。

2.审美与意识形态具备某种同构性

“温柔的权力、内化的压抑”


第9讲 审美建构论

(二、阶级与审美趣味)

阶级

性别

种族

阶级与审美趣味的关系

人是群居动物,使自己不一样的两种方式:

(1)变强——拥有权力——制定标准

(2)向强者靠拢——合群

→强者——影响大众审美——被少数精英决定

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核心:美是生活

阶级地位的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

指出审美是具有阶级性的(强调对于人体美的差异)。

二、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

1.有闲阶级

社会中上层——不从事生产性劳动

证明:炫耀性的休闲

2.炫耀性的休闲

——强调礼仪、修养、学识

→代理休闲制(仆人)

3.炫耀性消费

审美标准被金钱所建构

三、保罗福塞尔《格调》

四、布尔迪厄(法国)

1984,《区隔对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阶级”对审美趣味的影响)

——针对康德的审美本质化、普遍性

1.基本术语:

习性:本能的自觉行为

资本:物质性资本——经济资本;非物质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场域: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

每个人带着自己的习性和资本进入到特定的场域=日常生活实践。

2.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不仅是审美,更多的是一种阶级区隔。

没有天然的审美,只有天然的阶级。

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本,追求自由的趣味——重视教育、文化、修养

中产阶级趣味:摆脱工人阶级,摆脱生活的束缚,缺乏一定的文化资本。

炫耀性消费趣味

三、工人阶级趣味:被统治的状态,偏好实用功能的消费品。追求实用是习性思维。


第10讲 审美建构论

(三、单向度社会与文化工业批判)

一、马尔库塞:本能革命与新感性美学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

1955,《爱欲与文明》、1964《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主要是社会批判理论,基本观点认为当时社会存在众多意识形态问题。基本从社会问题切入,以审美问题作为救赎和解决办法。针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修正。

(一)总体思路

1.总体性的变化:社会的总体状态从矛盾趋于稳定

2.马尔库塞认为稳定的背后体现出一种物化的新形式

3.马尔库塞认为所谓的传统的阶级意识不再存在,转化为另外的一种阶级意识,即“新感性”。

4.否定总体性的艺术形式。

(二)单向度社会与技术理性

针对对象:二战后的欧洲,经济大幅度发展,物质上极大丰裕,蓝领工人的特征,福利社会。

→发达工业社会进入到一个单向度社会(只存在认同,而无批判)

→产生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产生单向度的人,即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超越性维度的人。

在这种单向度社会中,阶级矛盾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马尔库塞:“发达工业社会中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它们依旧是努力。”)

2.原因:技术进步

马尔库斯阿受到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影响,如:

异化 ——劳动分工导致的

商品拜物教——对“物”产生了一种盲目的迷恋

技术,看似中立,却有极权性。

3.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通过传媒,制造出一种虚假需求,以此麻痹大众。

(三)发达工业社会中的艺术状态

1.发达工业社会以前的艺术有两种形态,都具有某种否定性。一种比如巴赫、莫扎特古典派艺术,通过创造与现实不同的理想空间来表现否定,这是以肯定的方式表现否定;另一种以否定性的方式表达否定,即破坏性的艺术。

2.发达工业社会以艺术来表达对现实的认同和肯定。艺术变得日常化、生活化、庸俗化。

(四)新感性

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理论相结合。

1.爱欲与文明

两种压抑:

基本压抑:维持文明必不可少的一种压抑

多余压抑:为了某种统治而强加在人上的压抑,即发达工业谁对人的压抑。

因此,马尔库塞提倡人妖进行一种本能革命。

2.本能革命

以快乐原则、爱欲等,追求自由。

3.新感性美学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对现实的否定。

二、阿多诺:否定辩证法;文化工业批判

中心问题:反体系、反总体性

(一)否定辩证法

1.总体性/同一性:追寻事物背后的本质问题,追求共性。

传统辩证法:肯定

否定辩证法:特殊性

2.艺术领域

艺术不能是多方面的统一,应该呈现特殊性和个别性,而不是同一性。

(二)文化工业批判

《启蒙辩证法》

文化工业:文化成为一种商品,以生产商品的方式生产文化,以此建立的一整套文化工业体系和流水线制度,即文化工业。

1.工具理性:强调功利性目的,以计算的眼光看对象能不能为我所用

价值理性:强调事物本身独特的价值。

(1)文化工业的商品遵循商品交换原则,导致文化本身不再具有精神性的精神价值产品。

(2)文化工业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

(3)文化工业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三)文化工业的艺术

1.限制人们认识现实和世界

2.艺术成为娱乐

3.让人成为某种意识形态所需要塑造出来的样子

4.导致艺术类型的凝固化

(四)现代艺术

(1)现代艺术是对现实的否定性

(2)对现实的数理

(3)自恋性、拒绝交流

“意识形态自由的艺术”


第11讲 艺术哲学

(一、艺术本质与艺术定义)

问题: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界引起争议的几个例子:

(1)杜尚:《泉》;对《蒙娜丽莎》的改画等,用日用品和恶搞能不能称为是艺术?

(2)约翰凯奇弹钢琴,《4分33秒》,什么都没演奏能不能称为是艺术?

(3)劳申伯格的《床》,一个现成的床上面浇着各种各样的颜料,这样的画能不能称为是艺术?

(4)劳申伯格《峡谷》,在画上放了一只白头海雕的真实标本,这能不能称为是艺术?

(5)安迪沃霍尔,比如可口可乐、玛丽莲梦露、32个罐头汤的画,他经常采用一种复制的方式创作,所以复制能不能称为是艺术?

(6)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大便》,2007年,编号18号的大便罐头拍卖出12万欧元。

(7)美国抽象艺术家汤伯利的《黑板》,黑板上全是线条,2015年拍卖出7053万美元。

(8)英国翠西.艾敏,1998,《my bed》

通过以上许多例子,来探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

一、传统的艺术本质论

带有本质主义的特色,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就有它之所以称为的原因、特色。

(一)模仿论: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古希腊时期:比如赫拉克里特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的;

1.否定的模仿论:柏拉图——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艺术不能模仿理念,所以艺术在他看来是低劣的。

2.肯定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艺术可以模仿到理念,即事物的本质规律,“诗比历史更真实”,艺术再现的是事物的本质,是现实生活的某种规律。这种观点对后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影响极深。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与戏剧的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模仿对象的不同,悲剧模仿的是比我们好的人,戏剧模仿的是比我们坏的人。

(二)表现论

艺术:是作家/艺术家的主观精神、情趣、心理等的自我表现。

如康德的天才论。

克罗齐:强调直觉,表现直觉就是艺术。

(三)理念论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四)形式论

克莱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1913《艺术》;

汉斯立克:音乐都是形式

(五)游戏论

席勒:艺术是无功利的游戏

(六)劳动论

马克思:艺术源于实践

二、现代艺术本质论(反本质主义)

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者(家族相似)

1.威廉.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

艺术的意义在于用法,在于我们看待艺术的态度。

2.莫里斯.韦兹《理论在美学中的应用》

(1)艺术没有办法被定义

艺术的核心在于它的开放性

(2)美学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

3.曼德鲍姆《家族相似和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

家族相似:外在无共性,内在有共性。

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关注艺术的外在特征,便走向了家族相似,外在无共性,得不出本质;所以对于艺术的本质要关注艺术的内在本质。

以此曼德鲍姆提出寻找新的艺术本质,即艺术的内在本质。

4.美国阿瑟.丹托《艺术界》,1964.

他认为,艺术是有的人能看见,有的人无法辨识的。所以决定有些人能看见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是隐藏在可见性的背后的,他称之为“理论氛围”,是无法识别的。所以在他的观点来看,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不是作为自身的本身来决定的,而是由一种围绕着它的理论氛围决定的,这个理论氛围被他称之为“艺术界”。

之后,卡罗尔对阿瑟.丹托的观点有了一个总结:

艺术的本质有五点:

(1)艺术是关于某物的(更多的是人造物)

(2)物必须展现出了某种态度、观点

(3)借助隐喻的省略方式来展现

(4)省略源于历史理论,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推理(在各种理论发展的历史中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艺术在展现的时候的省略即是对这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的一次发问、推理、质询)

(5)观众介入到对这种推理的讨论中

——以上五点可以总结为:杜尚的《泉》

5.乔治.迪基《界定艺术》,1969.

(1)两种关于艺术的定义方式:

功能性:传统定义为审美——指向人的需求(这种方式会走向把艺术等同于审美的方向,偏离里定义艺术本质的方向)

程序性:从艺术的产生去定义,即艺术被界定的过程去定义。

(2)提出“艺术惯例论”

<1>艺术品必须是人造物

<2>人造物必须要经过某种社会体制(艺术界)授予被欣赏的资格

(3)乔治迪基理论体现出的问题:循环论证;过分突出艺术团体的重要性


第12讲 艺术哲学

(二、艺术批判与审美趣味问题)

艺术批判从阐释意图、评价对象、阐释结果

一、阐释意图:意图主义与反意图主义

前提:艺术本质:模仿;表现

(一)意图主义

意图主义背后预设了表现论的观点,即创作是表现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的,是创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意图介入所诞生的,所以在阐释时追问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尤为重要。

直觉表现论:强调创作之前/表现之前,不知道要表现什么。在阐释过程中,要回到作品本身,领会(猜)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容易走向不可知论。

交流表现论:在创作之前已经知道自己要表现什么。在阐释过程中,绕过作品直接追问意图,所以创作者的材料就十分重要。容易走向独断论。

(二)反意图主义

英美新批评

1946,比尔兹利.维姆萨特《意图谬误》:

1.艺术家与艺术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艺术家是私人的,艺术品是公共的,不能混为一谈。

2.艺术品的“说话者”不是艺术家本人,而是艺术家的某种假装。艺术家在创作时,往往在扮演一个角色。

3.艺术品的意义不是作家来决定的,而是由特定的艺术规则来决定的。

反意图主义太过绝对会走向虚无主义,会产生过度阐释。

之后出现:

(三)新意图主义

赖阿斯:作品的意义不等于它的效力。意义是观众从作品中推断出来的意义。

巴克森德尔,《意图的模式》:意图的概念应该扩大,即作者心理和社会历史形态等都包含在内。

沃尔海姆:回溯式批判,认为批评是一种将自己置身于创作者的角度回溯创作的过程的方式。

新意图主义的特点:将意图扩大化。即意图不仅仅代表作者或者作品本身的意图,还包括回溯创作过程,社会、历史等诸多条件。

艺术价值源于何处?

二、评价对象:主观主义、客观主义

1.主观主义: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存在于评价者的主观喜好。会导致对于艺术价值的评价本身无所谓真假,都为真。艺术作品的价值会走向相对主义。

2.客观主义

艺术价值在于艺术品本身。

艺术评价指向是否能够反映艺术价值。

艺术评价的价值评判的客观性从何而来:源于艺术品的社会历史性。

英国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

1.价值的承担问题:三个方面——艺术本身;艺术品;艺术品的特征

2.价值的断定:

(1)现实(real)主义(方便理解的话可以认为是真理主义):将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归结为艺术品具有某种真理性,即在艺术价值中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事物的独特性的价值,它不以人的价值为转移,在方方面面都具有真理性,于是艺术品的价值就具有某种原初性。极为客观的。

(2)客观主义:艺术作品仅仅在于人的审美问题上独立于人的心理,即仅仅不因为人的主观判断而影响艺术品的价值,于是艺术品的价值就具有第二性。

(3)相对主义: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依赖于人的心理,跟特定的人群有关。会导致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不具有普遍性。

(4)主观主义:艺术作品完全具有一种表现性特征。完全的主观。

三、阐释结果:一元论、多元论

一元论:唯一的阐释结果。

多元论:允许各种解释存在且合理。

四、批评标准:审美趣味

审美:感受能力、倾向性

(一)休谟

《论审美趣味标准》

1.审美趣味标准的必要性:

2.趣味高低如何判断?

审美趣味与味觉感官一样,是一种对审美的敏感能力,审美敏感力强的人制定标准。审美敏感力是可以训练学习的。

对其理论的反驳:

科恩:为什么非要追求一种好的趣味?

舒斯特曼:指出这是“精英论”

结论:扩大认知边界,扩充审美趣味,提升人生境界。


第13讲 艺术哲学

(一)艺术终结论及其反思

德,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终结了吗?》

舒斯特曼《审美经验的终结》

阿诺德.贝林特《艺术与介入》

美结构主义,希利斯.米勒——文学终结

一、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

1.前提:“正—反—合”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所有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正:正题——A

反:反题——非A

合:合题——B(A和非A的集合体)

概念是概念与概念代表对象的统一。

正:概念(形式上是有的,内容上是无)

反:概念代表对象(形式上无,内容上有)

合:概念和概念代表对象的统一

2.绝对精神辩证运动过程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绝对精神的发展(黑格尔建构的世界的逻辑结构):

从低级到高级:

(1)逻辑学(形式上有,内容上无)阶段(从简单到复杂):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

(2)自然科学(从简单到复杂):力学→物理学→有机学

(3)精神哲学(从简单到复杂):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艺术→宗教→哲学

黑格尔认为艺术史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

*主奴辩证法:矛盾双方存在对立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向对立面转化。

3.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低级到高级:

象征型艺术(形式大于内容;远古时期;埃及金字塔,多为建筑艺术)→古典型艺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如古希腊艺术,雕刻等)→浪漫型艺术(诗歌、绘画、音乐)

4.艺术终结论

(1)艺术的哲学化

艺术要被理念世界所代替

通过艺术展现问题,而不呈现美。

(2)艺术的理想时代已经过去了

艺术是“曾在之物”

(3)作为实体的艺术没有消亡,但艺术作为理念的展开方式已经消亡。

二、阿瑟.丹徒托的“艺术终结论”

1.内在逻辑: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的

2.艺术品总处于某种传统的影响或牵制之下,艺术的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所遗留的某种可能性。

3.艺术发展一定是朝着一定方向发展的,且不可重复,也就意味着艺术的发展是有目标的,就可以根据艺术发展的目标判断艺术发展的先进与落后。

4.发展目标:

再现——一种线性的艺术史发展观

表现——非线性的发展观

最终走向自我认识,艺术品是艺术界/理论氛围的产物,是理论阐释的结果。

→艺术终结——关于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不再可能,“艺术”消失了,但艺术品还存在,达到发展目标以后所有的艺术实践都是以往艺术观念习惯的延续,即已经能创造艺术了,仅仅是创造艺术品。

三、卡斯比特《艺术终结》

艺术品与生活用品没有区别。

提出“后艺术”

1.“后艺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去审美化:如杜尚《泉》

泛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被拉入了平庸、枯燥

2.后艺术——成为了大众的消费娱乐对象——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不由艺术品本身决定,而是由市场来决定的。

四、艺术终结论的反思

艺术的本质问题:

艺术边界之争:

艺术知识建构:

黑格尔强调艺术终结有客观历史必然性,按照丹托和卡斯比特的观点,艺术的终结是话语的重构,艺术终结的背后是话语的转变,艺术终结问题不存在。


第14讲 艺术哲学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生活进行改造。

→审美越界:

传统:审美局限(真善美的规定)

当代→现代,走向认识论、伦理学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时尚的问题

迈克.费瑟斯通,1988年的一篇演讲《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

日常生活之中,充斥着符号和影像。

西方:

反对者:比如哈贝马斯——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感性主义的滥觞

支持者:比如罗蒂——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类彻底的解放

持谨慎态度的:韦尔施《重构美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

1.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解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

2.一方面,艺术无所不在;另一方面,艺术死了。

3.作为艺术的文化和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

4.对身体的修饰

总结: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念导致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经验,认为可以让人体验到自由、平等。

在思想上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对待感性?

在传统美学看来,感性这个概念是对理性相互对立的,在这个二元对立的关系中,感性才获得了地位,并且低于理性。但在当代社会中,日常生活审美化实质上,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其实是将感性独立出来,而不在处于一个传统的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之中。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由来

消费社会+后现代文化导致日常生活审美化

1.法国波德里亚《消费社会》,1970年

(1)内涵:以消费为中心

(2)产生:生产力的发展(福特主义)

(3)特征:

物质极大丰富(波德里亚:丰裕社会)

符号消费

大众传媒可以推动消费

消费行为的无限循环

(4)消费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个人层面:产生焦虑;产生道德问题——巨大的浪费

社会层面:环境问题


第15讲 总结

本质论:美存在一个固定的本质吗?

→无法探讨出本质,走向探讨美学现象,即为什么会产生美感?什么是美的?大体两个方向:

美感经验论:心理学美学;精神分析等,与人的心理和精神有关

审美建构论:审美问题与社会密切相关

→聚焦到艺术美,从哲学角度探讨:

艺术哲学

所以,什么是美的?

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

苏格拉底:美是合目的的,有用、合适。

柏拉图:美是模仿,最接近理念世界就是美的。

奥古斯丁:美是上帝,来源于上帝。

托马斯阿圭那:美来源于上帝,美是整一完善、比例和谐、色彩鲜艳。

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

哈齐生:绝对美和相对美,且绝对美就美在形式上。

休谟:美是纯粹主观。同情说。

卢梭:审美力。

狄德罗:美在关系。

维柯:诗性智慧

鲍姆嘉通:创立美学学科,提出建立感性学。

康德:四个契机:审美无利害且生愉快;审美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共同感

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

叔本华:与意志有关。

尼采:酒神精神、日神精神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艺术本能升华

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

费希纳:实验美学

立普斯:移情说

谷鲁斯:内模仿

克罗齐:直觉说

布洛:心理距离说,距离适当才美

格式塔:异质同构

审美意识形态:根本不存在一个天然就是美的事物,美是由社会历史建构的。

布尔迪厄:阶级趣味

文化工业:马尔库塞,阿多诺

都反对文化工业、大众文化,都反对标准化生产,哪个更反标准就是美的

艺术美学:

迪基:审美惯例

艺术批评:

意图主义:更符合创作意图的越接近美

反意图主义:更注重外在形式

多元趣味:艺术趣味更广阔

黑格尔:美是感性的理性显现,哪个更接近理念世界,更接近绝对精神就是美的;走向宗教、走向哲学;

阿瑟.丹托:艺术的发展方向是实现自我认识,所以更接近自我认识的更美。




美学原理课程全集 共28讲 2021年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