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成才之路(by国医大师邓铁涛)

2019-11-11 23:04 作者:爱我中华-阿肖  | 我要投稿

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中医药学的发展需要大批栋梁之才。

人才的培养,一靠国家与社会,但更重要的是靠自己。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命运由自己掌握,成才也由自己掌握。

社会科学著名学者田森先生说:中国有五大发明,而不是四大发明,中医就是第五大发明,而且还在20世纪80年代开的走向世界。我认为这个论点是一个历史学上的发明。历史上,晋代王叔和的脉学传到阿拉伯;世界化学起源于中医的炼丹术,明代李时珍被世界公认为伟大的药物学家,《本草纲目》被译成美、法、德、日、俄等多国文字在流传;英国琴那发明的牛拉接种预防天花,是受到中医人痘接种术的启发的,免疫学说的老祖宗是中医;世界公认的时间医学之父哈尔格贝在美国,但哈尔贝格本人承认时间医学的祖宗在中国—在《内经):欧美国家在中国留学的人数除了中文学科之外,便数中医学科最多了。这些均佐证了田森先生的论点之正确。

但可惜的是许多人没有田森先生的慧眼,错把中医看成是保守落后的、不够科学的经验医学。中医太深奥了,名词术语太古老了,与现代化好像格格不入。所以不少同学带着很大热情报考我们大学,但一接触中医学科,心里便凉了一大截,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不易接受。再一接触西医学科,看得见,摸得着,不由得你不信服,中西医反差便开始了!因此,有的同学毕业后继续追求的是西医学识而不是中医学间,在病房里用西药多于中医药,如是10多年过去了,发觉有些病用西医方法无效,又回到中医方面来,慢慢尝到了甜头,这样又过了10多年,才逐步成才,成了中医之才,可这时已经60岁了。所以我去年发明了一个新词:“中医60岁成才”。但是年到60就该退休了!

中医成才真的那么难吗?不!主要是走了弯路,是重西轻中思想障碍所造成的。

要成为中医之才,必须树立对中医学的信心,有了信心还不够,必须热爱她。因为中医学是靠中华民族的智慧创造来的,不热爱她,又怎样去为之奋斗终身呢?没有奋斗终身的决心,又如何能成才呢?

中医成才之道,过第一道门槛就是要慧眼识中医。

第二道门槛是专心学好四大经典著作。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源头,必须学好。它能使你掌握好中医学的辩证思维方法,辨证论治的精华也出于四大经典。四大经典有些内容要背诵。关于背诵,同学们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其实这是很科学的,看书和背诵得效果是不一样的,背诵时大脑左右两半球都运用上了,因此记得特别牢。还有中药与方剂,都要通过背通才能记牢,才能运用得好。今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急症学专业招博士生,导师面试时出了10个方剂题,要求很简单,只要把方中药味写出来,但有位考生就是答不上来。笔试理论题答得不错,但只能落选!方剂学是中医精华之一,是治病的武器,没有武器的战士,能冲锋陷阵吗?

第三,要掌握好辨证论治的理论与技术,要学好中医,光读临床各科教科书是不够的,作为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发展的中医学与授课实现制的教材相比较,显然中医院校的教材只能为中医学的学习打点基础,不能认为以掌握这些教材的内容为满足,如果有人以为中医学就是那么些内容,那就错了。在教材之外,还要深入去读名家医案,读各家学说、名家著作。中医学源远流长,不断发展,不断在量变之中,因此历代名著甚多。另外现代的名老中医之学术成就,也是中医学精华部分,近年这类书出版不少,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临证。中医的理论大多源于临床,不是来自实验。学中医要多临证,早接触临床,也就是:读书一临证一读书一临证,这是符合哲学《实践论》的。

第四,作为现代中医,我们还要学习西医,学习外语。熟悉西医的诊断、检验可以帮助中医临床辨病。不过请注意,西医书学好基础就可以了,不宜投人太多精力,更不要让西医知识冲击了你的中医思维。西医比中医易学,只要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应用中需要什么可随时查阅参考书。而且西医变化很快,你学的东西很快就过时了,到时还是要随时查书。精力要重点放在中医上。外语也要学,以便向世界传播中医。自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来华,随从的医生见到了针麻很惊讶,此后美国的针灸就热了起来,并席卷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有的地方已在立法,使针灸、中医合法化,形势很好。现在来我国学中医的外国留学生很多,来请求中医医疗支援的国家和地区也不少。中医要走出去传播,外语不学好不行。

第五,注意新科技、新成就,走学科交叉发展的路。这比学西医更重要,因为西医也是依靠新科技发展起来的。我们直接学习新科技、新成就,直接用中医与新学科进行交叉,更能促进中医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能帮助人们认识中医。以前有人说中国的脏腑学说不科学,后来有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就知道中医脏腑学说其实是先进的,中医与新学科交叉,还能产生尖端的成就。以经络为例,用解剖学的方法研究了几十年,依旧无法突破。前些年用生理学方法研究针麻,得出了神经与体液、脑啡肽学说,已经是不小的成绩,但距离经络系统之实质研究仍然甚远。经络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将来要靠原子物理学、声、光……等多学科才能揭其奥秘,经络学的发展将带来世界医学的革命。事实上中医理论在古代就来自多学科,是哲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当然在学习各种新科技时仍须建立在正确认识中医的基础上,中医人才必须经历相当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对中医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才谈得上与西医结合、交叉。

上述成才只讲了知识的一面。作为素质教育,现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德排第一位,是对人才最重要的素质要求,有才无德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最后,让我用1986年给我校82级全体同学的信,作为本文的小结:

历经劫难的中医学,20世纪80年代已重新站在腾飞的起点上,正需要一大批真才实学的青年中医作振兴中医的先锋。这些先锋对中医学有执着的爱,掌握中医的系统理论,能用中医药为人民解除疾苦,有科学头脑,有广博之知识,决心利用新技术以发展中医学,并在发展中医学中又反过来发展新技术。这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就怕决心不大、骨头不硬、方向不明,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几千年歧黄之术没有炽热的爱。”

(2000年6月10日)



中医成才之路(by国医大师邓铁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