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攀枝花·仁和公园·20181002 (1)

2021-09-27 13:49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褐云滑胚玛瑙螺 Lissachatina fulica

    大名鼎鼎的非洲大蜗牛,我国亚热带常见的大型入侵蜗牛,能长到巴掌大。我国的最早记录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可能是一位新加坡侨民把它带到了福建,也有人认为是日军引入,用于补充肉食。

    本种在华南地区常作食用,广东有人用它煲汤。然而不熟的玛瑙螺有寄生虫;全熟的玛瑙螺(至少在我看来)不太好吃,不上不下,卡这儿了。

高突足襞蛞蝓 Laevicaulis alte

    中大型蛞蝓,原产非洲,引入历史很长,早期记录已不可考,目前南方广布,是著名的害虫,相关研究较多。

    与国内常见的拟阿勇蛞蝓等半蛞蝓不同,本种是真正的蛞蝓,甲壳完全退化,它甚至不是柄眼目的一员。

眼斑头蛛 Cyrba cf. ocellata

    种名存疑,考虑到跳蛛科仍然有大量的分类问题和未发表类群,这东西未来在什么地方还很难说。

    不难看出,它很像同域分布的沟渠豹蛛,不知道是因为拟态,还是因为趋同。我倾向于后者,毕竟它俩半斤八两。

卢迪亚纳鲁氏蛛 Cf. rudakius ludhianaensis

    伊蛛类的分类是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我看文献的时候脑袋嗡嗡响,当时还在群里跟研究蜘蛛的朋友争论了一番:外形如此相近的东西分成好几个属,这合理吗?最后谁也没能说服谁,还是要等测序结果。

    我曾经下载了一些伊蛛类的数据,试着建了个最大似然树,结果基本上属于随机分配,看不到单系群的影子。据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说,这在跳蛛科属于正常现象,需要多找几个基因一起跑,才能得到比较可信的结果。

纹蓝小蜻 Diplacodes trivialis

    虽然图上看不出来,但本种的体型非常小,与常见的蟌科差不多长,只是稍微粗壮一点。

    图为雌性,雄性个体有蓝色粉被。本种总体上说不太常见,但可以适应城市。

虎甲蛉蟋 Trigonidium cicindeloides

    当地常见,有几个近似种,可以通过足的颜色区分。本种是蛉蟋亚科的模式种,但与它的兄弟姐妹不同,本种的雄性个体没有发声器,不能鸣叫,所以它在鸣虫市场上没有位置。

褐斑地长蝽 Elasmolomus pallens

    本种多型,西南个体与东部个体的颜色有较大的差异。不难看出,其体色很好地适应了生境,伪装效果出神入化。

红背安缘蝽 Anoplocnemis phasianus

    图为雄性。缘蝽科特化足的作用各不相同,本种强壮的后腿可能用于求偶,就像孔雀的羽毛一样。母缘蝽的xp真是太怪了。

肩布缘蝽 Breddinella humeralis

    不是所有长得像月肩奇缘蝽的缘蝽都真的是月肩奇缘蝽,本种的触角、前胸背板和足的形态都与常见的月肩奇缘蝽有些不同。

条背卡颖蜡蝉 Caristianus ulysses

    虽然名叫蜡蝉,但蜡蝉其实和飞虱的关系更近,与蝉反倒不太相似。这类昆虫很难鉴定,因为研究它的国内学者不喜欢放照片,盲人摸虫了属于是。

点线脉褐蛉 Micromus linearis

    常见的小型褐蛉。以前我觉得草蛉和褐蛉很容易分辨:草蛉绿色,褐蛉褐色。后来才知道,草蛉不一定是绿色,褐色的也不一定是褐蛉。(溪蛉:你再想想?)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攀枝花·仁和公园·20181002 (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