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员写的最后一首诗词

我觉得这是一首网友结合毛泽东晚年经历写的诗。
在毛泽东晚年与护士长的谈话资料里,有这样一段毛主席说的话:“.....我现在还活着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做法许多先烈毕生付出的经历就付诸东流了,不能让他们走回头路。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这是跟这首诗内容有切合度的一段话,时间在同一阶段里。提到“付诸东流”以及毛主席的追求。但是在这一段里毛主席的态度跟后一句“忍将夙愿,付诸东流?”还是有出入的。一个是伟人的考虑,另一个更偏向于被动发问。
毛泽东的经历是很厚重的,评论里有说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因为文革,林等人巴拉巴拉一堆造成了情感上的挫折,以及是针对于周恩来这样的革命至交所写的,由此在语言上婉细一些。可是毛泽东之前的经历中也写孤独苍凉,也写亲人友人牺牲,当然也感怀。能跟这首诗风格感觉上靠一点点边的“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我失骄阳君失柳”等等。品一品跟这首不太一样,“国有疑难可问谁?”的疑问跟“付与东流”的疑问大相径庭。而且公木曾经评价毛泽东:他的思想情感是追求运动,抗争,和奋进的动态过程。“凭割断惆怅恨缕”是毛泽东早年写过的。
以上这些都是基于毛泽东以往诗的风格。回归本诗。
这首诗内容上先说了“如今天下红遍”,又指出“业未就”,或许是矛盾。其次,是“江山靠谁守”把自己作为开创一方,又说“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这句话感觉上是把自己放在当代青少年结尾段。相当类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尚未成功,你我之辈…”,然而根据这首诗的所谓年代,毛泽东得七十五岁以上,他不会用“你我之辈”了,应该用对下一代或者年轻人的称谓。
这首诗是作为“毛泽东的最后一首诗”出现的,然而我查的不一定比这个靠谱的资料最后一首诗是毛泽东1973年末写的《读封建》,是毛泽东在他去世前两年对孔子和秦始皇的点评,一首咏史诗。大多数毛泽东诗集编录到六十年代,我那个版本最晚的一首诗是六五年,"彩云长在有新天"。另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毛泽东年谱》里把毛主席的事能记得都记了,上下六七本,八十三岁《红旗》和《人民日报》刊载了毛主席两首诗都记了,毛泽东少年时"孩儿立志出乡关"也记。《诉衷情》没有提。
我作为一个放了暑假脑子钝化的初中生。这首诗在暑假刷到好多次了。每次都有人争论。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在想: 毛主席写给周恩来的诗,两个伟人在生死之际最后一首诗,会这样默默无闻,让我这样潦草的在网站上刷到吗?
我是很崇拜毛主席的,这首诗让我很难受。我觉得"身倦鬓秋"和这首诗不强硬有显退却的风格,十分不符合伟大毛爷爷的形象。翻评论也没有确切回答。当时自己查了一堆东西。这次又刷到,所以还专门搞得笔记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