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普格·螺髻山·20180927 (1)


长得比较大的蚜虫。一般来说,有翅膀的蚜虫定起来难度相对较低,因为蚜虫的翅脉在属一级的差异是相当明显的。

这个小盾片,只能说,骨骼精奇。
本种有一定程度的种内变异,有时候可能会见到与文字描述不尽相同的个体。

与伊缘蝽属接近的种类,颜色偏黄,最后一节触角特别长。
大部分蝽类不会把自己限制在特定的寄主植物上,所以,虽然名字里带个“粟”字,它其实可以在很多植物上出现。

当地较为常见的大型缘蝽,雄性后足特化,但我只见过雌性。
相较于其他的大型缘蝽,本种的颜色显然较浅。

不如宽边黄粉蝶常见,但绝对数量并不少,平心而论,这个应该还算是容易看到的。
翅膀背面的黑纹比大多数黄粉蝶发达。

种名存疑,这个属的变化比较奇妙,不太容易凭花纹鉴定。
拟态碎裂的枯枝败叶,甚至进化出了用来模仿水滴反光的银色鳞片,某种程度上说算是惟妙惟肖。

与上一个卷蛾差别较大,在不同的亚科内。黄卷蛾亚科和新小卷蛾亚科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即使只看气质,也不难体会。

相当常见,但资料不太多的物种,据报道,这是八角的害虫,但凉山显然不是八角产区。
有四个亚种,斑纹深浅不一,变化极大。

本种在中国大陆的记录极少,据我所知,只有《云南森林昆虫》记录过一次,但这本书的描述和附图都极端抽象,除了同行没人看得懂。

刚羽化的个体有浓密的金色鳞片,图中个体掉鳞比较严重。
这个种应该是金翅夜蛾亚科真有金色翅膀的种类里最常见的。

步甲是一个相对比较热门的类群,虽然爱好者人数方面远远比不上鸟类,但步甲爱好者在昆虫爱好者中占比很大。
本种的颜色非常鲜艳,但这种结构色受拍摄工具和光照的影响很大,相当不稳定,换一个相机可能就是蓝色了。个人认为这个种最大的特点是足全部黑色。

可能是国内最常见的拟叩甲,我很早就见过,不过那时候还不认识。《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里把它定为四拟叩甲 (Tetralanguria sp.),我当时还专门跑去核对过,结果根本对不上。

斑纹较为多样的瓢虫,比大多数常见瓢虫更圆润一些。
盘瓢虫不算稀有,我在北京见过不少。

种名存疑,根据日本的记录,这个种整体应该更黄一些,但国内确实将其描述为灰白色。象甲还是太复杂,只能图一乐。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