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多是亮点?不,颜值和身材才是!理工科小哥哥的PhD进击之路

个人背景:
本科:北京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论文发表:2篇一作发表(SCI一区top期刊),1篇一作在投,1篇二作,3篇共作
暑期科研:哈佛大学材料系
TOEFL:102(S 23)
GRE:153 167 3.5
申请结果:
UC Berkeley 材料 全奖PhD(最终去向)
UCLA 材料 全奖PhD
Brown 化学 全奖PhD
读PhD的动机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化学:初中时会自己在家做实验,高中时参加了化学竞赛并且拿到了北大的降一本线录取,大学也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科研方向,进入我本科导师的实验室研究纳米材料和电池材料。我能一直走到今天,最主要的就是因为我对化学和材料偏执的喜爱和不竭的热情——你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我也真的答不上来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内心的声音吧。
自己为何要选择继续读PhD?首先,当然是因为对化学和材料的热爱。其次,我非常享受实验室自由的工作安排和工作氛围,不需要注意那么多条条框框。同时呢,自己也喜欢这种开放式、创造式和探索式的工作类型。总的来说,我的性格就是热爱自由、喜欢思考的研究型人格,甚至有时会强迫症和钻牛角尖。最终,能继续在自己的dream lab里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真的是最幸福的事情了。但这绝不是结局,而仅仅只是科研生涯的一个开始罢了。
科研是PhD申请的核心

因为PhD的主要任务是做科研,所以显而易见,教授眼里最看重的就是一个人的科研能力。那么申请材料中科研能力用什么来衡量?就是推荐信和你的论文发表。
我在大二下学期时加入了实验室,自己先是和师兄完成了一篇二作。接着我就开始了自己的课题。每一篇paper都是一个复杂和庞大的体系,第一篇做起来会很慢,因为实验、读文献、处理数据、写作等都是第一次,也许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有了各种经验和教训之后,第二篇就会很快了,比如我当时只花了两个月就投稿了。本科生不仅缺乏科研经验,而且时间还非常有限,所以一定要学会抱紧师兄和导师大腿,和他们处好关系。比如说,可以定期给老板发周报告,主动让导师了解你的进度;并且无论是实验、处理数据还是写作方面有任何吃力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除此之外,边写边做、边写边引,也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我还进行过一段在哈佛大学的暑期科研。教授们都很忙,不可能主动去关注你,所以方法同样是积极主动地交流,如发周报告,尽量每次组会都认真展示,并且离开之前写一份自己工作的总结——这些都是在为教授给你写强推铺路。总之,本科的时间太有限,很多时候科研上得多思考如何提高效率。
那么最终我有2篇一作发表(SCI一区top期刊),1篇在投,1篇二作,以及3篇共作。我的推荐信分别来自于我的本研老板、暑研老师和一位上过课也指导过科研的老师。推荐信绝对不是和科研经历分隔开的,强推都是用行动写成的。你在科研过程中的贡献、成果、流露出的个人品质,以及各种动人的细节,最终会筑成你的那封强推。
除此之外,科研做好了,尤其是发过paper的话,最终各个环节的效率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比如CV、PS、选导师、套磁等,所以科研做好了不光对PhD的申请加分最大,还是一件高性价比和事半功倍的事情。
GPA的逆袭

自己大一时,甚至到大二时,其实都是处在一种又迷茫又傻白甜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努力,只是大概地知道有出国这么一回事。但是到了大二下学期,自己对出国读PhD已经了解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开始下定决心努力刷GPA。自己前三学期的平均绩点很平庸,只有3.4+,但是后三个学期的平均绩点在3.9左右,将之前的总绩拉高了不少。那么最惊喜的时候,便是我大三下学期询问完教务老师自己系里排名的时候。所以很多时候,不努力一定没有回报,努力了,会发现也许自己的潜力比想象中还要更大一些。
文书和英语

文书同样也都是用行动写成的,它绝不是一件架空的事情。然后,无论是CV还是PS,其实最核心的就是扬长避短、突出亮点。比如在CV中,总GPA不高,就突出排名和专业GPA;每段科研经历也要highlight出自己本工作相比其他工作的创新之处。再比如PS中,每段科研经历,最终要落脚在自己的贡献和科研能力上。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硬干货,这些技巧也只是锦上添花了。
至于英语,则是PhD申请中最不重要的事情了。英语过线了就行,继续刷英语成绩对PhD的申请不会有加分,把剩下的时间全都集中在科研上吧。
然而,有几个能对科研产生帮助的重要经验我一定要分享下:GRE也是一件高性价比和持续收益的事情。首先,GRE考完后,TOEFL的阅读和写作就几乎不需要准备了,只用集中准备听力和口语,相当于帮TOEFL备考节省了一多半的时间——那么节省出来的时间做什么呢?做科研。其次,GRE对写paper的能力会有极大的提升,无论是整篇的逻辑,还是每段的遣词造句和表达,都会有质的飞跃,所以可以极大提高效率。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也引以为豪:当时我把我第二篇一作的初稿交给老板后,老板对我说:你的摘要写的真好,甚至比有的博士生还强(摘要虽短却是核心,而且在最前面,是写paper中反复修改时间最长的部分)。最后,整篇文章老板只修改了为数不多的地方,几天后就投稿了。

劳逸结合:热爱撸铁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健身了,它不仅提高我的身体素质,也让我在冗长的科研生活中保持好心情。自己曾在2017年3个月减重20斤,2018一年又增肌20斤,虽然是相同的体重,却是截然不同的身材。健身就像是做科研,甚至比做科研还要复杂——因为人体非常复杂,饮食和训练都大有学问。我喜欢阅读一些健身推文、知乎回答,以及营养学和健身相关的书籍,也在知乎上发表过自己的健身文章。就如同做科研一样,我信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会带来更好的健身成果,于是我喜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纠正先前不合适的方法。每当通过新的学习,以及不竭的坚持获得了更好的成果时,我就会非常地满足和快乐。

感谢世毕盟
世毕盟最impress到我的是A项目课程:不光有数届学生的经验,而且很多当年的学员都已经当上了牛校的professor。这个课程不仅整体规划上帮我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具体每个环节,比如日常的科研、暑研、文书等都能一针见血,效益最大化。不得不说,听与不听差别真的蛮大。
然后当然还要感谢对我无微不至的咨询师和学术mentor(MIT PhD)了:他们立足于我个人的具体情况,我走过的每一步,大到发paper、做暑研、考英语;小到每封邮件怎么起草、PS中的一句话该怎么表达、网申的一空怎么填,都有他们及时和靠谱的支持和帮助。除此之外,他们在我的心态调整和精神支持上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每次去找咨询师吃饭,每次线上的meeting都历历在目。我们不太像是所谓的“学员-中介”的关系,而是非常自然和舒服的战友关系。
最后的感言

申请真的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科研、GPA、英语、文书等都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尤其地,单单是把科研这部分抽出来,也许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总之,你越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能借助的帮助越多,越会提高效率,准备的时间越充分,你就越有优势。
自己从当年一个在家摆弄瓶瓶罐罐的初中生,到进入UC Berkeley材料系自己的dream lab,成为一名准PhD,我很多时候都在思考为何自己能走到今天。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性格上的两个特点:第一,我偏执而专注。首先,我会遵循我内心的声音,始终追求我热爱的事情;其次,自己会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旦锁定了目标,便会全力以赴。比如正像我开头讲的,我是喜欢思考的研究型人格,甚至强迫症,很多时候会“想太多”,不思考出来一个满意的结果不罢休。第二,自己始终信奉,人生是场开卷考试,所以我乐于和身边的人良好相处,并且获取他们的帮助。我一直相信,你越能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借助的力量越多,你便会走得更远。所谓的“竭尽全力”,并不是指你熬夜看了一晚上书感动了自己,而是你去获取更多的信息,想办法如何提高效率。一个人的成功,背后一定是有一群人帮助过他的。
那么这两点讲了这么多,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感谢我父母从小到大对我的教育。第一,从小到大,父母向来尊重我的想法,无论是择校择专业和出国读PhD,还是兴趣爱好和个人生活,都会让我自己做决定,他们只在我做决定后全力支持和帮助我。第二,父母在我与人相处方面投入过很多的精力,他们会对我言传身教。他们认为,很多情况下,情商的重要性是要高于智商的。所以,我要感谢导师们、师兄师姐们、世毕盟的老师们、身边的同学们,但最感谢的还是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