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源于泥土——建水紫陶艺术展

源于泥土——建水紫陶艺术展
建水紫陶,是中原汉文化南移与边地文化相互孕育滋养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是建水“滇南邹鲁”“文献名邦”千年历史名城的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地处祖国西南的云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本次展览将用28件云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和304件紫陶作品,共同讲述了“‘窑’望千年”“‘刻’艺求精”“‘我’语陶泥”三个篇章。把观众的视线从单一的“物质”转移到“非物质”的文化逻辑,多方面地展示建水紫陶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展览时间:5月18日—6月18日
展览地点:云南省博物馆三楼第五临时展厅
主办单位:云南省博物馆
协办单位:建水县紫陶协会
展品速递
明 青花开光凤穿牡丹纹盖罐

古代传说: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丹、凤结合,寓意富贵,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民间常把以凤凰、牡丹为主题的纹样,称之为“凤穿牡丹”,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
此器纹饰布局繁密,分层较多,且描绘工整细腻,生动传神。这种形制的罐,原是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后人将其称为“将军罐”。此罐从胎、釉、彩的制作来看,代表着云南古代青花瓷器的最高水平。
学者们根据考古调研,总结出“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规律。虽然建水青 花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青花瓷器的造型特征、装饰风格和表现手法, 都在紫陶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刻填气锅

汽锅是云南建水紫陶中的典型器物,其色泽夺目,质地细腻,工艺上乘,既是生活用具,更是艺术精品。
这件作品出自于向逢春。向逢春,建水碗窑村人,是把紫陶推向全国、世界的先驱。他对原本质地粗糙、无装饰的汽锅进行了改造,尝试着将原来直锥型改为扁圆形,锅身增加了短直口,围足,狮头锅耳,这样的造型以曲线为主,具有了统一协调的效果。更为关键的是,他采用了细腻的紫泥(五种泥混合制成)制坯,在坯体上书画、隽刻、填以白泥,烧成后再经过鹅卵石打磨,即按照制造紫陶烟斗的程序进行制作。这样一来,原本质地粗糙的汽锅便呈现雅致的一面,与紫陶烟斗和精美花瓶类似,成为既实用又具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这件汽锅大圆口、扁腹、铺首、平底、带盖。从器盖上刻填的“稚公惠存,耿憲文敬献”可得知,这是一件赠与他人的定制器物。
工艺美术陶厂定制烟灰缸

这件作品是 1992 年建水工艺美术陶厂为 RTDA (美国烟草零售商、烟草零售分销商协会)展会所定制产品。红泥做坯,氧化烧成,整体呈建水紫陶经典“猪肝色”。器型为方型烟灰缸。器物顶端用白泥刻填印第安人的图案,四周刻填“CHICACO RTDA 1992” “60TH ANNUAL”“TRADE SHOW” 等英文。
80年代中后期到 90 年代初期的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员工有 700 多人,多为碗窑村村民。拥有着全县最全的制陶设备。辉煌时期的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紫陶、粗陶、建筑陶、工业陶四大类,共有 200 多个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烟灰缸上方所贴的“合格” 标签,可见当时建水工艺美术陶厂作为一个国营大厂,对其生产出的产品有着严格的检验制度。同时,在1992年其产品就已经远销国外。
青铜瓶

此作品按建水紫陶制泥、拉坯、装饰、刻填、烧制、无釉磨光流程制作而成,器型参照古代青铜器,古朴端庄。在具有陶器温润质地的同时,兼具青铜器棱角分明的庄重集威严感。
装饰内容为瓦当与文人印章,瓦当图案优美,内容丰富,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印章自古以来便是权力、身份的象征,更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是一种雕刻和书法融合的艺术。是以小小瓶身,方寸之地,融汇了古代建筑的文化传承、古今文字的流传演变和传统艺术的美学视角,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巧思。
作品作者:陈绍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嵌底古桥瓶

这件送展的作品含有天圆地方、包罗万象之意。以建水红泥镶入白泥为底,饰以建水著名古建筑代表“天缘桥”,意在展现整体建水文化的兼收并蓄。作品成型经手工拉坯、湿坯书画、黑泥浓淡刻填手法,追求水墨装饰效果,1165°弱还原焰一次烧成,手工磨光制作完成。
作品作者:谭知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
线描花鸟罐

该罐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至底,罐盖凸起出边,整体线条圆润有致,造型丰满,色泽接近泥土本色。作品以建水传统龙窑烧制,以线描技法满工装饰,一件作品的制作周期长达数月。细如发丝的线描,加上精细的刻工,展示着建水紫陶的刻填之美。
建水紫陶有着较为独特的装饰工艺,需湿坯装饰后进行刻填才算完成,即先在湿坯上书画,再以刻刀逐一镂空,进而填泥敷彩,其中使用的工具和涵盖步骤极其繁复。这也是建水紫陶有别于其他陶瓷的一项特色工艺。
作品作者:田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