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专业,真的没有前途吗?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严峰
首先说一下,我本人生化环材“某天坑”专业985本硕博毕业,以下是正文。
生化环材最近被贬低的有点厉害。总体来说是高校的科研工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很多时候高校老师自身并没有社会工作的经验,而是一毕业就进入高校,所申请的项目设置课题多数时候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而实际上和社会实际需求差别很远。这就导致了高校和社会脱节严重。
如果往严重了说,老师们自己给自己设定虚假的研究目标,颇有些自娱自乐的意味。
不过这不是全部,但所谓的学术圈子内部大多数是这样。
退一步讲,确实需要很多人静下心来做科研,发文章,但生化环材似乎早已经将发论文作为了第一生产力和唯一目标。
作为一名博士(并不是身份骄傲,而是一名经历者的实话实说),我深知这些类专业硕博士攻读期间做科研相对容易(说白了就是文章好发)。很大程度只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顺利毕业,并不需要动多少脑子(水文章)。这当然造成了内卷严重,大家一窝蜂的想往高校跑。在我未工作前,我一直好奇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去高校,直到我毕业自己找工作,接受社会毒打时才领悟到,挤破头去高校可能有这么几个最重要的原因。
1、高学历人才在象牙塔里待的太久了对这个外面的社会是相当的不熟悉 。基于人的惯性当然会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社会网络。有大量优秀的博士,去高校是非常合理的选择,这足以发挥大家所擅长的领域-做研究、发文章、拿基金。
2、当然了,还有可能是社会上确实严重缺乏该领域相对对口的专业,如果不去高校,实在是找不到工作。
3、或许还有面子因素,高校老师在社会上的金字招牌,足以令很多年轻的硕博士们趋之若鹜。顺带还可以享受老师身份带来的学区教育优势。
4、编制、编制、还是XX的编制。社会内卷如此严重,经济严重下行,社会裁员严重,疫情突发,找一份有编制、稳定的工作。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尽量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诸如此类,以上几点是我认为对高校硕博士毕业就业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因素和考虑方向。
但可以肯定,硕博毕业,无论如何也算是拿到了社会中间阶层的入场券。如果能进入某还不错高校工作,无疑是拿到了这张入场券的初级准入门槛。
考虑到生化环材硕博士的毕业相对难度,读的人多了,就业压力必然增大。如果读博期间没有几篇优秀的paper,没有大佬扶持。很难在高手从云的高校立足。遗憾的是,我看到了很多博士们毕业还很难过,毕业从某个角度上讲,近乎于失业。
无论前行的路有多么拥挤,都想要挤破头进入高校领域,为了自己和子女,不甘心会做平常人,不甘心平庸。
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只能是普通人,金字塔顶端人的下一代也会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我们看不到,是因为他们父母给他们买了充钱的道具。
人生如戏,玩过充值游戏的人都知道。充钱的总出暴击,这还让人怎么玩啊。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谚语,它的深远影响,可能远非我们想象。
我想分析的尽可能详细一些。
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是基于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而做出的判断。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我经常想,一对双胞胎,这生活环境已经够接近的了吧,基因也相似的可怕。但还是经常出现性格迥异,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这是由于,基因对于性格的养成有强的因素,但不完全是决定性因素,后天的影响才是。我们都知道性格是可培养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认为是某种生物在进过时间的影响而不断进化。纵然双胞胎的生活环境如此相似,但总会有些不同的时候。
家里来了某位客人,与双胞胎说了不同的话,这就可能造成了不同的影响。两个小孩在相同时间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或者人,或者仅仅是颜色,这都会神经发育和理性大脑思考带来不同的影响。在时间和环境的培养下,最终双胞胎活得了性格迥异。
但是,我说了这么多和生化环材有啥关系。
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并且间接的影响因素,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
上面我提到了环境对性格养成的影响,并且举例进行了分析。而这种环境其实都是父母的个人资产所带来的。这些资产包括但不限于,教育水平、视野、人脉、生长环境、认知、教育方式、婚姻生活等等。可以说这些前期的环境因素几乎决定了学生时代的上限。
我在和周围同事聊天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怪不得我一直认为我学生时代的同学大家家庭都差不多,因为我们是生化环材专业。而能够让子女选择这类专业的家长,其实本身并不太懂这类专业的就业方向,大环境,未来可持续投资的程度。而读金融、商科、医学、计算机等的家庭,普遍家庭条件要好于生化环材。并且大概率也会让自己的子女继续从事这类行业。当然也不排除生化环材的父母想让子女继续从事本专业的,但绝对的比例一定低于金融、商科、医学、计算机等的家庭。
美国的研究调查也表明,大多数中产阶级的父母更愿意子女从事商科、医学、计算机,这将大概率保留和维持中产阶级的位置。
有个可怕的,但是真实的结果,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最终都会成为平常人。
不得不面对现实,教育资源严重的像经济发达板块逐渐倾斜,并且持续不断。从目前来看,这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教育资源的倾斜与优秀人才集中将会是正相关的闭环作用。二者将会相辅相成成螺旋式不断上升。
因此,硕博的优秀资源让我们不断去追求高学历、名牌大学带来的身份Buff。生化环材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一需求的突破口。这也是初级工业化社会面临产业升级时带来的阵痛。在高校培养人数激增的时代,尚未出现与之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数量。
天坑的人真的没有机会了吗?
我的高中物理老师讲,他学生时代以前一直在思考怎么才能学好物理,但是无论付出了多少努力却发现怎么都不理想。后来自己阴差阳错做了物理老师,结果物理学好了,没有压力的时候就可以专心做好一件事。相比大家都参加过高考,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高考的考试题目分布。
我参加过高考理综的考试阅卷工作。其实,高考有68%左右的题目,都是基本题,所谓基本题就是,通过大量的机械性的练习就可以达到熟练解决的程度。而68%的占总成绩的分数绝对可以达到本科。这也构成了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努力程度。这就是有这么多课外辅导机构合理存在的原因和必然。
就是说,如果把课本上的题拿出来,68%基本都做对,考个本科不成问题。如果平时在努努力,作对80%能到211以上了。而实际上90%的人都可以达到,但由于方法不对所以只能在低分徘徊。课外辅导机构就是通过利用正确的方法节奏帮助学生找到方法。
其实社会和高考一样,很多人在努力提升最后大题的分数,却在很多自己擅长的得分题上失分。很多人总是看着别人在计算机,金融、医学领域内畅游,却忘记了自己该领域擅长的内容。总是想拿到大头部分,却总是在小领域失分,并且患得患失。
其实如果能够早一点关注小领域,多关注自己领域的一亩三分三地,多耕耘,总会有收获,并且这分收获也不必大领域差多少。最起码心态也会平稳。
人生在世,平稳的心态是一生的财富。
但这不是说要躺平。
那我们生化环材的天坑专业人,该怎么自救?
人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其实是普通人,第二次是认识到自己很普通,第三次是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也是普通人。
相信我们所有人都看到过,听说过,类似的例子。
北大教授父母,无法接受自己平庸的孩子而极度沮丧。父母从小严苛要求子女而教出的变态杀父小孩。在我们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正确而严格的要求是必不可少。
但,我们应该学会自救。
首先承认自己平庸,这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生来就是普通人。世界上确实有很多天赋异禀的人,但这些人实在是太少了,我们不和他们竞争。不高估自己不作白日梦。
我看到过日本有一位老大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使用Excel表格画图,画出来的图片效果惊人。有人问曾国藩打胜仗的秘诀是什么?答曰:“结硬寨打呆仗”六个字。并没有什么奇思妙想或者军事奥秘,而是所有人都看不起的日拱一卒,硬生生耗死了太平军。
对,我们是父母不出色,不是大教授、科学家。对我们的专业也只是生化环材的天坑专业,但是在自己普通的工作岗位,日拱一卒,每天都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总能熟能生巧。就好比面前有一栋高楼,蜘蛛侠手一伸就可以爬上去,有的人可以做电梯上去,有的人可以被别人用推车推车上去,而剩下的,用双腿爬爬停停,可能到不了楼顶,但位置也远高于永远只会唉声叹气、自怨自艾的人。
另外,别高估自己,不能以为获得了硕博士学位,就可以心气高昂。从某种角度来说,认知的偏差,比生化环材的杀伤力更强大、更致命。
还有。工作了一段时间,我认为,读博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遇到问题如何归纳整理,如果细分并解决问题。并且需要长久的、持续不断的、保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