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帮助抑郁症亲友?听听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当我们看到亲友出现抑郁、情绪低落、生活功能不佳时,如何提供适合的协助或陪伴呢?
今天,荣新奇教授工作室提供以下三步骤提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先了解抑郁症患者的状态
当得知亲友有抑郁症,有时的直觉反应是“我要赶快帮助他,我想让他赶快好起来”,如果你有这个冲动,请先缓一缓!
当自己抱着上述想法而立刻行动,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
1.自己太过执着急着想让患者变好,当结果无效时,容易会觉得挫折、无力;
2.这样的举动易让抑郁症患者觉得压力很大。
此时最重要的,是先了解抑郁症类型、亲友的状态,和医生的诊断,而不是贸然行动。
“你不要想太多”、“你看这么多人都在为你的快乐努力,就开心起来嘛!”、“其实你过的并不差”、“世界上比你不幸的人多得很”、“以前比这个大的困难我都遭遇过,我都没有抑郁你有什么好抑郁”、“加油!”……最常听到许多人用这些话语来安慰或是试图鼓舞抑郁的亲友,但这些话语对抑郁症患者来说常常是另一个打击或负担。
许多抑郁症的患者已经很容易自责、陷入负面联想,或是被错认为抗压能力不足才导致的抑郁。以上这些话语不仅无法真正同理抑郁症患者,容易让亲友心情更低落或起伏。

第二步:给予抑郁症患者一些空间
协助亲友从既有的生活事务上退下来或是放慢脚步,比如先少上点课、减少工作时间或是暂停工作,因为抑郁症患者自身精神、体力、能量都极少,失眠、过度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无法起床都是有可能的。
减少需要应对的事物,让他们理解“其实自己有空间可以做这样的选择”,或是严重失眠时,不用勉强固定的睡眠时间,尝试分段睡眠,让抑郁症患者有较大空间可以调适跟休息。
在临床上,当诊断为抑郁症时,通常已经在学习、出席上都明显有困难。在这种情形下,有时是父母,有时是学生本身,会难以接受减少上课时间或是休学。如何双向沟通,保有休学选项,是很重要的。
当孩子失眠、低落、无法专注时,硬撑着学习除了效果不佳,更容易感到挫折与自责。先尝试少学习,或是休学,让学习、人际互动压力下降,一边休息一边安排合宜的身心调整,例如:改善失眠……等等。如果过度要求硬撑着学习,适得其反的也不在少数。这是一段不容易,非常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时期。

第三步:适度的陪伴,以及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
理想上,我们希望适度的陪伴,然而是自己的亲人时,责任与共同生活的交迭性会影响我们陪伴的尺度,心中拉扯也比较大。无论关系亲疏,都需要衡量评估“以现状而言,可以帮助什么”,在不需要过度涉入与承担时,要节制,不要去承诺做不到的事情,反而需要善用其他的社会资源或是外部关系。
陪伴的过程有时沉“重”,但其实也可以有“轻”的安排,也许是去户外散步一小段、一起做一件事情,考虑到患者的状况,随时量力调整或结束。即使只是去公园晒太阳十分钟、坐在草地上让双脚接触地面,或是去附近的早餐店吃个早餐,都可能有益。
另外,提醒大家,互动上不需过度强调抑郁这件事。在最低落的时期时,同学或朋友有时会约他们一起去吃饭、相约过生日、交换礼物,有时打球,做一些日常的互动。而对于他们在互动现场可能相对安静,或是有点低落,朋友并没有特别询问,或是特意进入抑郁症的对话,这样的行为,反而令他们感到很温馨。

抑郁症患者承受身心的苦,显而易见,然而,陪伴者在这个角色当中承受的苦,或是盲点,也需要被看见。在试图找寻抑郁症的可能原因时,许多父母会回溯自己的教养,或是婚姻关系,认为孩子会抑郁症可能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由于抑郁症的成因很多,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家庭因素。无论如何,家中的主要照顾者不要过度自责与孤军奋战,适时向外界资源求助,不需要觉得亲人有抑郁症这件事情很丢脸或是太过批判自己。
最后提醒,任何一位陪伴者,当你在陪伴抑郁症亲人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也许是困惑、也许是情绪、或是心里有很多无法说出的想法时,一定要定期找个你可以信任与理解你的人说说心里话,或是一起共度感到轻松与被支持的时光。陪伴者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在专属的空间中梳理困惑、情绪,与获得支持的能量。
本文原创自荣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预约催眠疗愈,可在公众号上了解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