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有儒风
8.13 周四 阵雨转晴
清晨骤雨倾盆 下午烈日当晒
雨声梦醒
枕戈待旦
夜 1.00--8.15
午 12.14--1.50
一天
上午打扫卫生 阅读
中午午睡
下午阅读
晚上羽毛球
情绪平稳
波动不大
整洁房间 √
阅读五时 未完成 四时
学习成长 未完成 控制情绪
细嚼慢咽 未完成 总不注意
体育锻炼 √ 羽毛球一小时
《遇见日本》徐静波
《悲惨世界》雨果
《推理要在本格前》
竹林中 芥川龙之介
途中 谷崎润一郎
遇见日本为一本介绍日本事短文合集
分为三类
日本人
日本社会
日本市场
平均每类三十章
下午读完类一
整本书喜欢 阅读流畅欢快
旅程有趣 眼界大开
较为喜欢章节
4中野
6石黑一雄
7访问600次中国的老爷子
8田中角荣
11身高增长十二厘米
13东京都前知事住地下室吃泡面
18开什么车
20水崎秀子
21怎样当首相
25抛弃lLV
29不愿结婚
二部 珂赛特
卷一 滑铁卢
卷二 战船“俄里翁号”
卷三 完成他对死者的诺言
商马第事件后
冉阿让被重新带走 芳汀死亡
顺着滑铁卢事件勾勒出小店主夫妇的形象
在船上劳役的冉阿让在救人后从船上跌落入海
生死不明
《论语》 论语全书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9
【学而篇】第一
十六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要学习,以至终身学习,以学为快事;人要交友处世,以人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于外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在孔门中以注重修身著称,他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以使自己修养成完美的人格。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都是令人改过迁善的最有效的方法。曾参还提出了“忠”和“信”的做人标准:“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即办事尽心尽力;“信”是信任和信用,表现为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在纷纭的世道中,天下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如何才能保持真我,保持沉着的心态呢?曾子告诉我们,要不断审视反省自身,一天之内要多次问问自己:是否不为自己的私利,做到与人忠信?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诚信不欺诈?老师传授的功课是否温习过?曾子坚持“一日三省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一个人的修养如何,首先要看他对父母的态度。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认为他已经是个有良好教养的人了
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在于看他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他是否达到了做人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精通学问之道,要先从自己的品行的修养、待人接物上着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还要慎重交友,还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这一思想把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联系起来,对世人的内外在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个人内心端正庄严,会反映到气质容颜上来,神态庄重威严、大方得体,就会使人感到稳重可靠,人们自然会加以敬重、信赖。反之,一个人倘若容仪不修,散漫随意,举止轻浮,人们也就会随意待他
故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着眼于朋友比自己好的方面加以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在犯了错误的时候,要正面对待,不逃避掩饰,勇敢地加以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孔子之所以到处都能受到礼遇和尊重,在于孔子具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他能不激不厉,即之也温;仁德待人,宽厚善良;尊重他人,处事恭敬;居仁守礼,自奉俭朴;先人后己,谦退礼让。所以每到一个诸侯国,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与人交往,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他不用去乞求什么,别人都愿意帮助他。这就是孔子与众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不要把精力用于怨天尤人上。处世是需要了解别人的,自己心态平和,才能真实地了解别人。不去苛求别人,要把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君子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不忧虑没有美好的名声,只忧虑自身的修养不够深厚,不能去充分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