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 与 礼乐之诗
《诗经》有“六义”,“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加上“风”、“雅”、“颂”这三种内容题材的分类,合称为“六义”。很显然,六义可以分成内外两部分,赋比兴是为内在修辞上的表现之义,风雅颂是为外在分类上的题材之义。
一般初学者对于六义最大的疑问大略是有二的:一是“义”究竟代表什么;二是赋比兴我能理解,但题材分类风雅颂为什么也是义呢,这样看风雅颂也可以一并解释为表现、修辞了。
归根结底的话,其实都是“义”的问题。上一期我们探究“诗”之本源的视频说过,《诗》的创作跟研究是断代的,我们今日没有任何第一手的资料;不过也正是因此,《诗经》的研究历朝历代层出不穷。最早的对于《诗》的研究,那得算孔子在《论语》里不时地就拿诗说事儿;而论最早的系统的研究,便是《诗大序》了。从古至今,只要不是突破性的另立门派,都出不去诗序的范围。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真正排出“六义”来,风跟雅颂是断开的;这个说法显然来自《周礼》,是真正的周朝的制度。属于《春官宗伯》的大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还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顺序没问题,风跟雅颂就是断开的。因为“风”很特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它一人身兼二职,除了是六义之一外,“风”更是“诗”的另一种化身:讽。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什么是风?诗就是风,诗在上下之间的传播过程就是风,诗在四方的传播同样也是风。故诗之第七义,“风”类题材,其职能为“讽”。风雅颂各自职能之隐藏义,排不到六义里面,这里我使用第7、8、9义的说法也纯粹是为了表达,并不能代表足够排得上号。但是呢,彼时风与讽同,故此一个风字其实是合二为一的,遂占了第一位,其次是手法,其次才是雅颂这两个单纯题材。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故此题材曰风,此功能曰讽。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风”。而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四方的“风”,就叫做“雅”。诗之第八义,即雅类题材的职能,是为“正”。“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下放到个人的是风,上升到国家的是雅,上下讽谏而国以雅正,这是华夏族自古以来的“诗”之社会体系。
“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诗经·小雅·蓼萧》
用诗所教化的万民,即便日常生活也足以“文质彬彬”,故上古三代的社会制度,皆称为“礼”。
“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为颂者。颂类题材的职能,即诗之第九义,飨告先贤,不负华夏,曰“祭”。
风、小雅、大雅和颂,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