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动作片:走向真实与心跳——香港资深青年导演董玮访谈(《中华武术》1996年07期访问)

2019-08-18 00:24 作者:一起愛董瑋  | 我要投稿


(附注:这篇文章写得非常不走心,Dee哥的名字“玮”字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是对的,还有些导演的名字也写了错别字,在下面的文字版中,我会尽量一一纠正过来。)

      不知什么缘故,从香港到上海进行影视拍摄工作的香港动作片、武打片导演和特技演员都喜欢下榻在效县的龙华迎宾馆。这绝不会是价格因素,因为那别墅式的宾馆和小桥流水、绿草芳茵的环境不会使人感到房价便宜。晨暮之时,打开窗户,仰望近在咫尺的千年龙华古塔,聆听一箭之遥的龙华古寺钟声,心境似乎又回到了祥宁的古代。无论是动作片或武打片的导演和演员,工作节奏都很紧张,甚至有一定的危险,休息时能有一个吉祥而宁静的环境大概是他们所向往的吧!确实,龙华古寺的香火历经数代兴旺不衰,可能这就是他们爱下榻于此的缘故了。 

       记者再一次在龙华迎宾馆内采访了来自香港创影娱乐制作有限公司的导演董玮先生,白净的皮肤,瘦高的个子,一眼望去像个书生模样的董玮在自己的创影公司内担任导演;同时又是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协会副会长,香港导演协会执行委员和香港演艺人协会理事。在古朴而又现代的宾馆大厅内,董玮先生和记者侃侃而谈。

        现已40岁的董玮从七岁起进入香港春秋戏剧学校学戏,学的是中国传统京剧,练的是京剧武功。十岁前就屡屡上台演出京剧折子戏并在影视片中亮相。由于出演的机会较多和年龄尚小,他现在已不太能够回忆起具体担任了些什么样的角色。在梨园界从小打下的武功功底和用国语发音给董玮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74年,董玮已是武艺双全,他只身闯荡,来到台湾担任影视武术指导。当时台湾和东南亚一带都热衷于拍摄武打片,董玮所担任的武术指导影片有《神腿》、《罗汉拳》、《咏春小子》等等。这些影片对董玮来说可以算是熟门熟路。他十岁后在京剧武功的基础上,又拜师学习了中国武术,开始练的是华拳。好动的董玮边和记者交谈,边站起来比划华拳的十二路弹腿动作。以后董玮练的是咏春拳,他感到咏春拳的拳法和拳理都十分科学和到位,无论在影视拍摄中的真实性和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均为武术流派中的上品。

        80年代,董玮从台湾回到香港,成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的艺员,同时也进行着动作指导。由于香港的动作片已由拳脚功夫的古装武打逐步发展到了现代的枪战打斗片,武行指导的名称也渐渐改成了动作指导或者动作设计。在80年代,董玮和其他几位同行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协会”并担任了副会长,该协会简称“武师会”。期间,董玮担任了数部大成本和大制作影片的动作设计,有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徐克导演的《刀马旦》,王家卫导演的《旺角卡门》等等。这些不但在东南亚一带颇为卖座,而且在美国和欧洲影业界中也颇有影响。


附上照片,于1995年10月10日摄于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公会

        由于社会的发展,观众的欣赏能力逐渐提高,追求真实、激动的电影场面,对于功夫片中一人打斗、数人几十个回合既不分输赢又丝毫没有负伤的纯武打功夫片已有热情下降的趋势。同时功夫片的成本并不低,拍摄周期长,也较难积极竞争于影业的商业战。董玮已逐步转入了现代的枪战打斗动作设计和导演的实际工作中了。他说,拳脚动作片至少有80个工作天拍摄期,前前后后有半年左右,耗时耗资金。有一次和刘家良合作拍摄《螳螂拳》,由于对动作的要求很高很严,所以拍摄速度很慢,一天有时只拍一个镜头,这在目前的快节奏竞争中是不可想象的。董玮接着说,枪战打斗片拍摄周期短,一般是50到60个工作天,快的甚至是30到40个工作天即可杀青。这些片子由于真实性强,镜头使人激动,所以从观赏角度和经济价值来讲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谈到枪战打斗片,董玮的眼睛亮了起来。香港的枪战打斗片目前的竞争力还不如美国,这主要是输在资金上,场景的浩大和爆破等耗资巨大,同时美国的电脑操作也优于香港。他说,《真实的谎言》一片仅有几个场景是实际在战斗机上拍的,而大部分是用大量的电脑设计安排而成。虽然如此,董玮骄傲地说,枪战动作片,美国人正在向中国人学习。记者马上追问何以见得?董玮把衣袖往胳膊上一撩说道,美国人拍电影原来排斥短镜头,不太注重后期剪辑,如射击时枪口的一刹那,中弹后的特写等等。而现在美国人拍电影已逐步向香港学,镜头的密度很高,节奏很紧,趋向香港化。如典型的美国动作影片《生死时速》,并非高成本电影,它的投资仅有《真实的谎言》一片的十分之一,但它把香港动作影片的特点都运用了进去,紧张和激动的场面及镜头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使人喘不过气来。而且这种趋向将延续下去。美国好莱坞的制片商频繁邀请香港导演去美国执导拍戏就是实例之一。其次,美国的动作片巨星也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中国的动作片特长,如奥立弗·斯通这位大明星,一个月竟要看五部香港和其它地方拍摄的中国动作片。

        

        记者对枪战动作片中所使用的枪械了解并不多,所以请董玮介绍一些情况给广大读者。影片中所使用的枪械都是真实的枪支,只是枪管的滑膛经过了特殊的处理,已不能射击真实的枪弹。拍摄时用的都是蜡弹,但演员射击时的手感及效果都是逼真的,一般不会有危险。他说,中国大陆的影视机构所用的枪械确实陈旧了些,简单了些,一般较多的是1911型手枪,这是1911年所发明的,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普遍使用。而香港和西方的影片中使用较多的则是先进的BATT.F.92型.S手枪和M10以色列手枪,机枪较多的是MP5.A4型。他说他有一个枪械库,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过的,专为影视拍摄之用,共有80余条枪,口径最小的是0.22毫米的掌中枪;口径最大的有7.6毫米的机关枪,或者可以称作机关炮了。

附上以前在网上看到的两张照片,这应该就是Dee哥的枪械库吧!好惊人!!
估计应该是某个访问拍的,可惜找不到有关的文字报道

               董玮和记者所采访的其他香港导演一样,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感到由衷高兴。他说,他87年首次和银都公司合作到大陆拍摄影片,以后来到大陆的次数已不知有多少次,如《日落紫金城》、《猎狐》等等。这次到上海是和刘德华、张国荣合作拍摄影片《新上海滩》,他也很高兴有机会和权威的《中华武术》杂志中的影视武行记者说说心里话。真的,董玮所谈论的武术流派特点与内容等等,从南派的咏春拳到北派的华拳,以及形意拳和八卦掌都能道出个眉目,有的项目真是了解颇多,使从事武术专业工作的记者对他武术知识的广泛和熟悉程度感到有些意外。

        (附注:这一段中的《日落紫金城》有问题,经过查证,Dee哥在87年至96年间,并没有拍过该片,而且网络上也查找不到有关这部电影的任何资料。这里所说电影的应该是《中国最後一个太监2告别紫禁城》,而且根据《北京日报》2017年05月03日对文隽的采访显示,《告别紫禁城》确实是九十年代初于北京颐和园拍摄的。

        文隽是《告别紫禁城》的导演,上文的佐证资料来源于《文隽的内地生存哲学:拍好片要懂民情 要跑菜市场》)

        董玮的业余生活是操作电脑和摆弄枪械,这实际上也是他专业的需要。他说在动作片方面既要学习西方的电子技术和拍摄技巧,同时也不会放弃中国的武术功底。他说以后如果拍古装武打片时,要找记者给他召集些演员,记者爽快地答应。同时记者问道,你年已40岁,尚未正式办过结婚手续,但已有一位15个月的孩子,这消息能否写入采访录时,董玮认真地说,可以写,这是一个事实。没有结婚是因为工作繁忙,竞争激烈而无暇顾及家庭,但孩子和孩子的妈妈生活费用等其它问题他都是负起全部责任的。

        董玮,这位年龄不大但影视动作片指导资历颇深的香港导演以其丰富的影视经验、广泛的武术知识和坦直的人生态度给记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小资料:香港演艺人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成员
任职期间:1995年12月12日至1997年12月11日。
会长:许冠文。
副会长:成龙、梅艳芳、曾志伟、林建明。
理事:吴耀汉、李修贤、陈欣健、何锦华、董玮、汪明荃、陈勋奇、谭咏麟、张曼玉、张学友、刘天蔺、陈国新、黄光亮、陈家碧、卢敏仪、泰迪罗宾。)

(The End)






动作片:走向真实与心跳——香港资深青年导演董玮访谈(《中华武术》1996年07期访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