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农老李卖苹果
往年我们村老李霜降前卖一部分苹果,剩下的小雪前后收获,然后把苹果堆放在院子里,等冬天再找车拉到烟台市里慢慢卖;女儿女婿在市里开书店,用塑料箱装着,摆放在书店门口卖,很方便。因为采收晚,苹果色度甜度都很好,回头客多,很好卖;基本上清明前就能卖完,价格也挺好的。

去年冬天老李在书店门口卖了五六百斤,不太好卖,价格也没有往年高,去年冬天冷的早,再加上有疫情影响;老李没有继续卖,打算等春天再卖。
今年清明前找便车拉了十箱苹果,四百来斤,在书店门口卖了两天,没卖多少,关键打听价格的人都没几个。没办法,只好到临近毓璜顶医院的农贸市场摆摊。

市场人倒不少,可是摆摊卖苹果也多,都是临近城乡果农,附带着卖花生、地瓜、辣椒干什么的。闲聊时,都在抱怨今年苹果不好卖;不仅仅是露地苹果,冷库苹果也不好卖,价格低还没有客商。去年苹果花期遭受霜冻,专家说产量能减少多少多少;秋后收购价格低,专家又说苹果增产多少多少;现在冷库苹果滞销,又说是果农跟风,早采什么的,还有什么供需关系等一大堆道理。要知道,去年冷库苹果是在全国防疫的背景下,出库也没有今年这么难;再者今年冷库苹果库到现在还存有八百多万吨,近60%的苹果积压。市场价格低,应该有量才对啊……。果农弄不明白,老李更懒得想,心里只惦记着家里还剩多少苹果,照现在的销量能多少天卖完。
开始老李卖两块五一斤,一天下来就卖了二十多块钱;老李以为是卖贵了,也有可能是初来乍到的,和周围的人不熟悉,坚持几天就好了;第二天卖两块钱一斤,仍然不好卖。老李感觉不是价格问题,来买苹果的品尝了口感,打听一下价格,基本上没有讨价还价的,合着口味好吃就直接装袋过秤;买的纯买,不买的价格都不打听。
一个外地口音的小姊妹问老李,“大叔,你天天在这卖苹果么?你的苹果很好吃,我最爱吃苹果了。”老李苦笑着说,“不好说。好卖的话,能多卖几天;不好卖,过几天要回家忙活庄稼地。”
坚持了八九天,每天也就能卖个四五十块钱。
老李有些纳闷,要说经济不景气买卖不好干,老李是真不认可;邻摊卖海鲜的,趴虾,活的一斤四十五,非常好卖。顾客一买就是五十块钱,一百块钱的。商贩早上卖一阵,卖完收摊;下午四点拉货再过来卖,经常都会早早卖完收摊。用商贩的话说,早些时候卖六十多一斤,现在价格还是便宜了;早上拉八、九十斤,下午拉百十来斤,不压货就图个新鲜好卖。难道是越贵越好卖?不对啊,老李在家的时候,遇到赶集,打听一下新鲜鲅鱼多钱一斤,一听二十三一斤,吓得赶紧走开;然后花了七块钱买了一条胎鱼,九块钱一斤,为了省去三毛钱零钱,还要跟商贩讨价还价。老李提着鱼,心里美美的,申思着开海了,尝尝鲜,什么胎鱼鲅鱼的,还不是一个味?回家再到地里弄点苔菜一起熬,能吃两天,一个人在家吃饭好对付。
后来又和卖新鲜玉米的摊位做邻居。摊主是个中年人,干活很利索;先用刀把玉米两头切掉,分好大小,再整齐摆好;一边加工一边卖,大一点的卖十元四个,小一点的卖五个。就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半来钟,能闲散一阵,和邻居聊聊天,说说话,一天下来最起码能卖几百块钱。看到别人摆摊热热闹闹的,自己这儿冷冷清清的,只有看眼的份儿,老李是焦心又上火。
今年苹果到底怎么了?去年还卖十块钱三斤、四斤的,现在卖四斤、五斤都不好卖;也不知道超市里五六元一斤都是什么人买的?一天卖个四五十块钱的,自己干一天活也不止这几个钱。
老李的老伴前几年给女儿看孩子,还要管着做一天三顿饭;女儿也不想让老李再管理果园,劝老李搬过来一起住。可是,老李总舍不得那片果园,自己和老伴管理了二十多年,从一颗小树苗侍弄到现在,特别是现在正是盛果期,确实不容易;再者孩子做书店生意,这几年也不很景气,还要还房贷;过几年孩子上学,负担更重。老李不想给孩子增加麻烦,老了还是要回到农村,那里有能说上话的邻邻居居,有淳朴憨厚的乡里乡亲,有辛苦了大半辈子充满感情的土地……。
人老了,总也闲不住,也牵挂着儿女。老李在果园空闲地方,种着辣椒、茄子、黄瓜、大白菜、大葱……,四季的蔬菜不间断供应着女儿家。现在老年人坐公交,有老年证不用花钱,很方便。

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老李觉得很实在。没有想到的是今年苹果这么不好卖。上火归上火,苹果还是要卖的。老李打算卖完这些苹果,回家忙活忙活果园的事,花前复剪,疏除腋花芽什么的,生活要有长远打算。

等“五一”前后再找车把家里剩下的苹果全部拉到市场,贵贱要卖完。上火也要卖完。这天气一天天暖和,苹果不好储存,容易腐烂;看着辛苦一年管理的苹果,堆放在家里,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