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芬尼》人物大纲

她的出生就像万千孩子的出生一样神圣,她被一个常年生活在欧洲的母亲,起了一个叫“爱丽芬尼”的奇怪名字,就算是这样,她也顺利地从子宫中,来到了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对于婴儿来说,哭泣和尖叫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爱丽芬尼也不例外,家庭优越的她有自己的婴儿房,有一个24小时照顾自己的父母,也有充足的奶水——这无疑是快乐的根本,至少在一岁前,她还不能表达出对外物的任何复杂的情感,在被动的索取上,她也没有受到伤害。
等到大一点后,她学会了走路,走路是一次开天辟地的事情,因为她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去决定自己想要看的事情,但她不会去欣赏,而是潜意识地好奇,她并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什么,所以反应也是一样的。

直到她第一次受到了伤害,把桌子上的杯子打落在地,她开始哭泣,不是为自己打碎杯子被父母责怪而伤心,而是被这种响声吓破了胆,是不是很可爱?也很幼稚,但你应该去学会原谅她,因为这是爱丽芬尼第一次犯错。
她喜欢的东西是食物,食物对她的诱惑很大,而且与其它孩子感受的不同,她在食物上体会了一种潜意识的安宁,虽然是被动的,她盯着火鸡上面脆脆的表皮,或是蛋糕上厚厚的奶油,幼小脑海中的食欲变成了形式上的美感。
这也是她迟迟没有吃下肉的原因,因为她是第一次意识到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
再长大一点,她也就学会了说话,而且一开始说便很流利,她的父母夸她很聪明...虽然爱丽芬尼还不知道聪明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她马上就把这句话复述了出来,母亲摸了好几次她的头。
她长高了,开始走越来越远的路,观察到的世界也变大了,天啊,有如此多的可能,她每天每小时每分钟每秒的事情都如此美妙,阳光和空气,只不过她不太在意蓝天和白云,因为她平视别人也只能看到大人们的腿或裤子,所以世界还是矮小的。
所以她想要爬高一点观察这个世界,就像任何一个淘气的孩子所做的那样,在这里阐述她在两层楼别墅的家里所做的各种调皮捣蛋的事情足足要讲三天三夜才能说完,也只好作罢。
父母对爱丽芬尼很宽容,甚至有些溺爱,但她表现的却是一种超出年龄的完美,一种虽然犯错但是不断改进的美丽,这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幸福和安全感,也就是说,就目前来看,她没有任何心理阴影。
但是,她却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得的最深的安全感,是各种食物表现出来的满足。

这种潜藏的渴望没有引起自我的注意,而是处于种子状态,爱丽芬尼和超我联合构建出了一个粉红色的世界,一个没有伤害的世界,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公主的事实,也不知道自己每天活着的一切都是通过别人的努力挣来的。
她认为,有些东西是理所当然地可以获得的,这造成了她第二个隐藏性格,当她失去了某样东西时,她会表现出强大的掌控欲望。
就像她六岁的时候吃草莓甜筒,被隔壁的孩子偷吃了一口,她没有像一个女孩子一样选择哭泣,至少在当时,她没有哭。只是在第二天,那个偷吃的孩子被石头砸伤了脑袋,没人知道是她干的。
对食物欲望的正常宣泄受到了他人的干扰,从而产生了报复心理,而谨慎的态度让她用一种隐秘的方式完成了“复仇”。草莓的颜色和鲜血的颜色...这种伤害的恐惧和害怕被本我忠实地放大,种子便开始萌芽。
但在表面,她依然是一个乖巧文静,听父母话的好女孩。

小学的时候她是孤单的,因为她的思考比别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她没有完全学会与人交谈,对于一个如此聪明的孩子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这造就了她漠视他人,一种对待别人的抗拒的外壳,在当时还属于赌气性质的东西,但这种女生的嫉妒心理很快就被他物所歪曲理解了,造成了新的念头。
也就是脆弱的依赖心理。
爱丽芬尼很快就调整了过来,这是个改变态度的问题,也是她犯罪的开始。
整个初中时代,她有了好几个朋友,对于爱丽芬尼来说,朋友是真实存在的,她害怕失去她们就像害怕失去氧气,这种氧气让她可以像镜子一样看清现实的自己,否则爱丽芬尼什么都不是,也就什么都不在意了。
她的本我一直在隐藏着,她现实中乖巧变成了一种伪装,自我意识到了这点,她极力地调和矛盾,于是越加外向。
实际上她正陷入心理冲突,并有人格否定的症状,日常的闲散生活和幸福的家庭在维系着她的生命,也在压抑着她原本的个性,这种外向并没有缓解症状,反而加深了她的孤独。
所以她学会了一件不同于别人的兴趣,打猎。
实际上,她对杀死生命是很排斥的,但她无法缓解自己内心的浮躁,所以选择了用一种合法的方式去宣泄,她扣动扳机,杀死麋鹿和野猪,看着它们倒下,就像看着过去的自己倒下。

每天的梦都是支离破碎的,充满着血腥的美好,她越来越难以分得清什么是自我,但在别人的面前她却装作无所谓的样子,想在别人面前装作一副“我很好,所以我还是像以前一样”的形象。
这种状况其实每一个人都短暂地拥有过,但她聪明的脑袋却将这种忧郁放大,将自我中间立了一块高墙,希望用这堵墙来成为自己。
这种情况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成了一束最美丽的花朵,在张开花瓣的同时,肥料却是愧疚、仇恨、埋怨的集合体。
但她却在不断地恢复信心,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孩...
直到,她在高二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男孩。
爱情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而这种复杂所表达出的深刻内涵,让爱丽芬尼迅速地着迷,她隐隐约约找到了自己的解药,那就是去迷恋别人来成为他们的必需,也就是一种所谓的救赎。
她很快就像...一个珍贵的东西一样对待他,迫不及待地沉醉进去,在这个即将升入大学,踏入社会泥潭的她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但花朵,最讨厌的就是欺骗和隐瞒,尤其是背叛。

这种背叛不是肉体上的关联,有些时候只是因为亲密的联系而功亏一篑,爱情下的女孩子是盲目的,易怒的,对于爱丽芬尼来尤其如此,因为她的洞察力和掌控欲望让她拥有了普通女孩不常有的报复力量。
而背叛的过程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男孩对她的隐瞒,即使是一点,她不会去询问男孩,因为她是“公主”,公主是不会去做这个自掉身价的事情,她可以选择克服,可在最爱的人面前,她想保持一个完整的表面,让人家相信自己是有吸引力的。
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让这个存在消失,这样自己所纠结的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且,不论别人信不信,爱丽芬尼依然深爱着那个男孩。
她是多么地爱他啊!如果你在他们每一个生活的断面查看的话,你只会看见一对情侣发自内心的幸福,除此之外就没有其它。
但是,爱丽芬尼等不了那么久,她不是乖女孩,而只是一个自我贬低的可怜虫罢了。
这个可怜虫,要用六岁时候同样的手法,来挽回自己的尊严。
怀疑对象其实也可以一起邀请,但是爱丽芬尼饶恕了她,因为她清楚,第三者与她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她在这个方面的思考异常冷静,没有女性的嫉妒和愤恨,而是精准的挑选唯一的复仇对象,他。

杀人的手法很简单,最菜的侦探都可以看出蛛丝马迹,一个打猎的好季节,一个僻静的小木屋,一把猎枪,一发子弹。她所做的很简单,但杀人和忏悔是两码事,本我干了自我无法承受的事,这种矛盾很快就把积压十几年的情绪爆发了出来,鲜血和尸体更是让她的歇斯底里达到了顶峰。
她完全走向了极端,却不是疯狂,而是软弱。
当世界的一切破碎,她会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他死去后,她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她需要一个寄托。
所以,在她的世界里,男孩并没有死去。
在她的世界里,世界就是末日。
在她的世界里,木屋是安全的场所。
而在这样的幻觉和自我否定下,现实还是残酷的,木屋的食物是有限的。
(差)
而我们的故事。
或许,才刚刚开始呢。
我说的是不是,诗者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