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启示录丨硬核生存指南

1
学习生存技能,最好的办法是从真实案例中去学习,复盘那些有详实细节的灾难,研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汶川地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看新闻,你能看到很多感人事迹。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感动,而是为了研究和学习。
感动、悲伤、流泪,都不会增加你半点生存技能,也不会在你遇到灾难时增加你的逃生机会。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我们从一个个当年的新闻案例说起。
2
很多人死了,据说尸臭萦绕很久。
首先,我们要追问:为什么汶川地震会死那么多人?
因为那么多人住在地震带上。
中学地理课本上就有地震带地图,每个中学生都知道自己是否生活在地震带上。你不能指望自己住在地震带上,却不受地震的威胁。
教训:远离危险地带。
如果你舍不得搬离祖祖辈辈生存的家乡,你应该努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负责。你的房子选址要避开容易滑坡、塌方、水库下游这些极其危险的区域。房子的结构必须按照抗震的要求去建造。
另一个危险地点是你工作地点,你要向对上司指出办公室必须要防震,我相信上司和你的同事们也都是怕死爱命的,只是一直没人再三强硬提醒他们这点,才有侥幸心理。
然后,你要对自己的家人进行地震自救培训,经常演练。日本的孩子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演练的,但是中国地震带的孩子有几个经过培训呢?
也有极好的例子,时任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先生,意识到地震的危险,加固教学楼,日常对学生进行训练,二千多师生只用了一分三十六秒,全部疏散到安全地带,无人死亡。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地震高发区。有地震记载以来,此次震中附近200公里范围内发生过8次7级以上地震。为了子孙后代,应该离开这种地方。
3
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在新闻里看到大多数灾民目光呆滞坐在路边,他们在干什么?等救灾。
你怎么可以无所事事地等救灾呢?灾难一发生,第一时间就应该自救。自来水没了,应该马上挖水坑,存雨水,净化不够干净的水供自己饮用,到废墟里赶紧找食物和各种生存物资。找各种可以用的材料为自己搭建容身庇护所,而不是大家抢夺救灾帐篷。
你要知道,在有些时候,可能永远没有人来救灾。你不自救,没人救你。
所以大多数灾民都不是prepper,他们没有自救的心态,更没有自我训练各种生存技能。
当时的救灾志愿者,看到那些灾民什么也不做,坐等救灾,还抱怨救灾不及时,心情受影响。
总结:自救,并且帮助别人。把握主动权。
4
我们看到救援大队只有少数简陋铁锹之类简陋工具,更多人在徒手挖人。大多数人手都破了,许多血淋淋的双手特写镜头。
感人不?很感人。很多人都掉眼泪了。
如果在建筑工地上,或者工厂车间,一堆工人不戴手套,这样徒手搬东西,把自己的手弄出一大堆血来,会是什么结果?
通常是车间主任过来破口大骂,甚至让他滚蛋。
没有劳动保护的违章作业,是不能允许的。在救灾前线,一大堆把自己双手弄破的人,本身就成了容易感染的需要别人护理的病人。

没有手套不是合适的理由。救灾人员是三天以后才奔赴现场,72小时,搞不到棉纱劳保手套,这说不过去。
教训:要懂得基本操作安全规范,懂得劳动常识。要有足够的劳保设施和合适工具。
搬运可以有很多现成的工具选择。比如说,一个三角叉加一个手拉葫芦,可以吊起很多徒手搬不动的东西。一个撬棍可以翘动很重的东西。
因为他们没有干过这种活。也没有为这种场景做过训练。
他们还缺乏安全帽、口罩、消毒片、药品。到了现场还出现食物和饮水供应不上,限制饮水,啃生红薯果腹。
教训:为非常时期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配置足够的水和食物,是至关重要的。
5
灾区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花了七小时逃离灾区,到安全点。而差不多的距离,救灾大队走了二十多小时,平均每小时只能行进一公里。
这是为什么?
因为小孩天天走山路,熟悉山地走路的安全知识,对他而言如履平地。而队伍大多数从未走过这种到处是塌方悬崖边的山路,行进途中缺乏经验,这是训练有素和新手的差别。
教训:要熟悉周边环境,相信知识、训练和技能,这比体力和肌肉更重要。
6
一群背着VHF电台的空降人员降落山谷,失去了联系。于是空投几千个中波收音机,指挥他们。这被视为“创举”。
没有中继通讯飞机,没有卫星电话,缺乏山顶中继台,有些地方甚至靠拉电话线联络,让人很难想象是二十一世纪的科技。
汶川地震后,中国加快研发自己的卫星电话,这就是现在的天星卫星电话。
队伍有短波电台,但是却不会用。后来路过的某8区火腿帮他们架设了短波电台。
教训:要懂通信技术。要有合适的通讯设备。要学会用,而不是摆设。
7
我们看到这样的镜头:记者在车上,而救灾大队跟着车跑。有路可以开车的地方,为何要徒然消耗体力?
装甲抢救车,轻型山地摩托,舟桥车本该是适合的,也没有进驻。
投送和运输基本上靠民航直升机。
工程机械、野战电源车等适合震后通行的车也没有及时进去。
教训:缺乏专业训练,囤积再多的装备,关键时刻也掉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