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反驳
本来还想跟你好好唠唠史书,看来你并没有读清史书。单说一个胤禛,且不说康熙32年就已经随三皇子祭孔,康熙35年就已经随皇帝出征,不过20岁之前大多是和众皇子一起随驾,这都没什么说头。21岁至25岁期间,不仅被晋封为贝勒,还跟随康熙验收浙江附近的河堤工事,并且还自己随巡抚验收两河工事。期间皇帝多次巡查塞外,老四会同大阿哥和15子、16子等一起陪同,老三不在其列,包括皇帝在各地巡查工事也不在其列。各项大事都在清实录和起居注当中有详细说明,胤禛比其他皇子干了更多的政事,包括中央六部的案件清理和钱粮调派,以及各省督府的政事核查验收,胤禛明显多一大截,比太子胤礽都多。至于你说的军功和继承之间的问题,等下再说。 说一些更明显的事例,胤禛35岁时,皇帝二废太子命胤禛会同三皇子一起办差调查废太子一案,按说此时两人地位应相当。然而次年,皇帝单独命胤禛调查此事。后几年胤禛和三皇子轮流宴请皇帝,由于八皇子早已东窗事发,已经被疏离,因此继位人基本上在二者之间。再者,胤禛39岁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八皇子病重,皇帝亲批说皇十四子与皇八子关系甚好,让其全权负责后者医病。而后又问胤禛有没有派人看过八阿哥,叫他快派人看。结果呢,胤禛回复我派人看过了觉得病重,我先回去看看他。皇帝于是大不满,连称既然你这么在意八阿哥,那你快走,一个人把他治好吧。这里完全可以看出皇帝对于八阿哥的不信任和猜忌非常严重了,严重到会对亲近之人撒泼了,基本上可以下结论,没有任何理由会在继承人问题上联系到八阿哥和他周围人。 到了胤禛40岁时,皇帝已经几乎病入膏肓,连脚都抬不起来了,还是受其宴请,入其家,而后又和众大臣说要自己做一份报告审视自己的一生,并且谈论了遗嘱的问题。41岁时,皇帝稍微好点就单独派胤禛读文告祭。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国家大事无非两条,钱粮和祭祀,胤禛到这里已经基本上抓全了。我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瞎子也知道隐形太子是谁。同年,还是贝子的皇十四子被封为大将军王,同时命年羹尧就任四川总督全权负责兵粮。 接下来42岁至45岁,皇帝基本上就是接受胤禛和三皇子二人的宴请,大事出行基本上就是这两个人领衔。不过基本上是有三皇子必有胤禛,有胤禛不一定有三皇子,两人地位有明显差异。皇帝驾崩前一年,年尾胤禛单独代皇帝祀天。驾崩当年,年初,代父主持郊祀大典。胤禛40岁以前的事我们不谈,众所周知古代皇权=祀天权,胤禛后面两年代皇帝祀天有多浓厚的意味这你也不清楚吗。再说大阿哥发生了一些众所周知的问题,每次面见完皇帝就回去军中,请问回去军中是什么了不得的奖赏吗?如果军功对康熙皇帝很重要的话,大阿哥是怎么回事,不一样还是备受冷落吗。换句话说如果要拼军功和军中地位,哪个也不比十四阿哥低,但是有没有军功本身跟你有没有招皇帝的忌是两码事。同时胤禛几乎最后几年是一直粘着康熙皇帝,管理他的起居日常,包括出门在外的各种粮仓核查之类的生活都是他管,这已经是干太子干的活了。再说回军功,除了说军功方面14阿哥即便有突出贡献,而总量也远不如大阿哥,还有一个就是康熙皇帝作为满清入关后第一个和平时期正经统治汉人全境的皇帝,在位60年把绝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了治理方面,已经基本上脱离了满人固有的军功阶级体系,三阿哥只是修了一部书就直升亲王,一路宠到最后,与其说胤禛和三皇子打得难分难解,不如说之所以三皇子还能够和胤禛平起平坐完全是因为康熙皇帝本人对文官文治的看重。你说的军功完全站不住脚。